辛海怡 成明建 葉桂紅(云浮市人民醫(yī)院 云浮 527300)
目前,我國對輔助用藥定義尚未明確,美國國立圖書館PubMed的MeSH將輔助用藥定義為:可提高臨床主要治療藥物的效果或促進藥物的吸收、代謝以提高主要治療藥物臨床治療效果的藥物[1]。輔助用藥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適用性,在臨床上使用頻率較高,甚至發(fā)生濫用?,F(xiàn)階段醫(yī)改深入,輔助用藥是否能夠合理使用,關系到醫(yī)療費用的下降及醫(yī)療的質量。由于每個醫(yī)療機構的輔助用藥差別較大,參考我院輔助用藥的目錄,對我院2016—2019年輔助用藥引起的47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強化對輔助用藥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為臨床合理使用輔助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7月15日—2019年7月14日我院上報的藥物不良反應353例,其中輔助用藥引起的ADR報告47例,對年齡、性別、不良反應類型及嚴重程度、不良反應轉歸等資料進行分析。
1.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Excel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及分析。
2.1 353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因素:分析表明,女性藥物不良反應197例,占比為55.81%。考慮人口年齡分布及年齡跨度,≥60歲更容易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而呼吸系統(tǒng)疾病藥物不良反應在各類疾病中最多。見表1。
表1 2016—2019年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因素及構成比(n,%)
2.2 輔助用藥不良反應占比:本調查中因使用輔助用藥所致不良反應47例,占13.31%,2016年7月15日—2017年7月14日藥物不良反應137例,輔助用藥不良反應26例,占比18.98%;2017年7月15日—2018年7月14日藥物不良反應93例,輔助用藥不良反應14例,占比15.05%;2018年7月15日—2019年7月14日藥物不良反應123例,輔助藥物不良反應7例,占比5.69%。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輔助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呈逐年降低趨勢,結果見圖1。
2.3 輔助用藥種類分析:參考目前國內各省市出臺的輔助用藥目錄分類,ADR發(fā)生率最高輔助用藥為中成藥輔助用藥不良反應占31.91%,腸外營養(yǎng)制劑占25.53%,營養(yǎng)神經類占12.77%,腫瘤輔助類占8.52%,維生素2.13%及其他19.15%。結果見表2。
表2 輔助用藥種類及ADR構成比分析(n,%)
2.4 輔助用藥給藥方式:所有的輔助用藥ADR中,主要為靜脈滴注給藥40例(85.11%),其次為口服給藥7例(14.89%)及肌注0例。見表3。
表3 輔助用藥給藥方式及ADR構成比分析(n,%)
2.5 ADR嚴重程度分析:所有上報的輔助用藥ADR中,新的嚴重的ADR 1例(2.13%),新的一般的ADR 20例(42.55%),一般的ADR 26例(55.32%),嚴重的ADR 0例。
3.1 對353例ADR結果分析顯示:女性藥物不良反應、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不良反應、≥60歲藥物不良反占比較高。上述調查結果與國內外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年齡關系報道相符[2-4]。按年齡跨度及分布比例考慮,≥60歲更容易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分析原因為老年基礎疾病較多、生理功能降低以及藥物代謝能力較低等因素導致臨床使用藥物復雜和藥物蓄積,從而易導致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5]。11~59歲人群年齡跨度大,不良反應占比占較大比例。相比前兩個年齡段人群,≤10歲兒童不良反應占比低很多,這與兒童用藥范圍較窄,兒童身體機能脆弱,臨床醫(yī)生用藥較為謹慎等因素相關。
3.2 適當藥學干預能減少輔助用藥不良反應,因一般的不良反應占比較大,臨床上熟悉已知藥物一般的不良反應能有效及時處理或預防大部分ADR事件。2016年7月15日—2019年7月14日輔助用藥不良反應47例,占13.31%,每年(跨度一年)發(fā)生率分別為18.98%、15.05%及5.69%,說明隨著我院藥學學科建設的成熟及對輔助用藥不良反應監(jiān)管力度的不斷增加,輔助用藥ADR呈逐年降低趨勢,這與其他臨床研究報道相符[6-7]。另外,從發(fā)生不良反應的程度看,臨床常用藥物ADR多為一般性,故熟識常用藥物ADR能夠使藥物不良反應得到及時處理。由于個體及藥物工藝差異,ADR事件是藥物使用時預期外的現(xiàn)象,所以臨床藥物使用時,應及時關注用藥后的變化。
3.3 中成藥輔助用藥ADR占比高,或存在不合理使用中成藥可能。輔助用藥ADR占比最大的是西醫(yī)未經中醫(yī)會診使用中成藥輔助用藥不良反應(31.91%),腸外營養(yǎng)制劑ADR為25.53%,營養(yǎng)神經類ADR為12.77%,腫瘤輔助類ADR為8.52%,維生素ADR為2.13%及其他為19.15%。中藥制劑尤其是注射制劑因成分較為復雜,制備成注射制劑的純度與西藥注射制劑相比較低,較為復雜的成分可能是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之一[8]。我院是綜合性醫(yī)院,臨床上90%的中成藥是西醫(yī)開具的,中醫(yī)使用中藥,均依據(jù)疾病辨證施治,而西醫(yī)臨床醫(yī)生對于中醫(yī)理論了解較少[9],ADR的發(fā)生與考慮西醫(yī)疾病辨證薄弱情況下不正確選用中成藥有關。腸外營養(yǎng)制劑及營養(yǎng)神經藥物所致的不良反應可能與藥物含有其他微量成分有關。
3.4 靜脈滴注用藥方式更容易發(fā)生輔助用藥ADR。調查顯示,用藥途徑與輔助用藥不良反應存在較大關聯(lián),85.11%的輔助用藥不良反應使用了靜脈滴注方式,口服用藥方式不良反應對比靜脈滴注大幅度降低僅為14.89%。
綜合以上分析,本調查提出減少輔助用藥不良反應建議:首先,按照我院實際,應進一步強化輔助用藥使用管理制度及規(guī)范,適時制定我院輔助用藥目錄,并加強臨床醫(yī)生宣傳教育,特別是國家公布的重點監(jiān)控品種。其次,中成藥輔助用藥占輔助用藥不良反應比例較大,應建議西醫(yī)在辨證分型不準確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中成藥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使用。西醫(yī)確實需要使用的,可請中醫(yī)師會診或指導使用。因用藥途徑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存在高度關聯(lián)性,建議醫(yī)生在綜合考慮病情下盡量減少需要靜脈滴注藥物的選擇,以達到治療疾病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目的。最后,腸外營養(yǎng)制劑及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臨床占比高,上述藥物說明書上標注的適應癥范圍較為廣泛,但臨床治療效果不明確,這類輔助用藥在臨床上有時候難以界定使用的必要性,導致濫用較為嚴重,自然也是導致輔助用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臨床醫(yī)生在選擇輔助用藥時應注重輔助用藥的毒副作用,避免僅關注輔助用藥在臨床使用中的適用癥。
綜上所述,中成藥類、腸外營養(yǎng)類、營養(yǎng)神經類這三大類藥物占我院輔助用藥ADR的七成,我院應重點監(jiān)測及規(guī)范使用上述三大類輔助用藥,從而能夠盡量減少輔助用藥不良反應,使輔助用藥使用安全、有效、合理、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