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獨有偶,類似這樣不怕死的飛行實驗,在中外幾千年文明史中都并不罕見,并且即便存在文明的差異,也不妨礙他們采用異曲同工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讓雙腳離地,直沖云霄。比如除了火藥的力量,人們還都覺得像鳥一樣把羽翼裝在身上就能飛。王莽執(zhí)政時期,有人號稱可以用大鳥羽毛做成翅膀,裝在人身上,滑翔數(shù)百步,因此就得到了王莽的召見,但1507年的意大利術(shù)士約翰·達米安也給自己裝上雞毛做成的羽翼,從蘇格蘭的斯特靈城堡高墻一躍而下,幻想借這對翅膀從蘇格蘭飛到法國,結(jié)果是重重地摔到了墻根下,摔斷一根大腿骨。他振振有詞地把失敗原因歸咎于羽翼材料來自不會飛的家禽。
約翰·達米安的老鄉(xiāng)達·芬奇也盯上了鳥類的飛行能力,但有約翰等人的前車之鑒,他不再執(zhí)著于羽毛,而是以更科學(xué)的視角,審視鳥的飛行運動原理。從他的撲翼機手稿上,不難看出今日滑翔機的雛形。
對“飛人”們來說,失敗、嘲笑乃至死亡,都不可怕。為了人類能繼續(xù)飛,飛得更高更遠,甚至超越時空,“飛人”們還在努力。
無論邁克爾·休斯是不是一個連地球是球形都不愿承認的“瘋子”,他都無疑對得起“飛人”的理想,就像他說過的:“我60 多歲依然是一個充滿活力、渴望夢想的勇敢者,我的目標是激勵那些孩子,讓他們能成為真正可以改變世界的人?!?/p>
1483年
意大利人達·芬奇提出了直升機的設(shè)想并畫出了草圖,它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螺絲釘,以布做成螺旋形帆片,安在一個豎立于圓臺中央的柱子上,如果高速旋轉(zhuǎn)達到一定的轉(zhuǎn)速,就可以把機體帶到空中。
1606 ~1679年間
意大利自然學(xué)家玻列里研究了鳥的飛行,認識到當時靠人的體力是不可能飛上天空的。這一結(jié)論有助于結(jié)束一些無謂的冒險試驗。因為早期人們盲目模仿鳥類的外形和飛行方式,忽視了對相關(guān)空氣動力原理的研究,導(dǎo)致人類的飛行夢想在2000 多年的時間里毫無進展。
1650 ~1700年
中國清朝初年,蘇州工匠徐正明經(jīng)過十年努力,發(fā)明了“栳栳椅”飛車,飛車下安有機關(guān),利用了類似齒輪傳動的裝置,人坐進椅中,用雙足踩踏板,齒輪就會帶動螺旋槳,竟能“離地尺余,飛渡港汊”。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才是人類最早的飛機。
1754年
“俄羅斯科學(xué)之父”羅蒙諾索夫提出了原始的直升機設(shè)計方案,并試飛了帶有配重的共軸式雙槳直升機模型“空氣動力機”,這是人類最早的直升機模擬科學(xué)實驗。
1797年10月22日
法國氣球飛行員安德烈·加納林乘氫氣球升空,在 678 米(一說 915 米)高度,用事先掛在氣球下的自制降落傘跳下,成功地降落在巴黎的蒙索公園內(nèi),但在著地時摔昏過去,成為第一個從飛行器上成功跳傘的人。
1871年
維納姆自行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座小型風洞。風洞的出現(xiàn),使飛機的氣動設(shè)計與計算有了比較科學(xué)的原始實驗工具。
1873年
一個叫馬雷的法國醫(yī)生用定時連續(xù)攝影,初步掌握了鳥類飛行的撲翼動作,發(fā)現(xiàn)鳥類的飛行動作遠比想象中的要復(fù)雜,飛行器研制從此不再考慮撲翼方案。
1900年 7月 2日
德國的斐迪南·馮·齊伯林伯爵經(jīng) 6年努力,在包金斯基附近的工廠里制成他的第一艘充氫硬式飛艇,并在腓特烈港附近試飛成功。它是齊伯林在 1918年前研制出的 113 艘飛艇中的第一艘。
1901年
美國的萊特兄弟制成一座風洞,用雙缸煤氣機進行抽風,以實現(xiàn)吹風實驗,成為后來研制飛機的空氣動力實驗手段。
1903年12月17日
美國北卡羅度來納州小鷹鎮(zhèn)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停放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上午10 點35 分,發(fā)明者萊特兄弟通過扔硬幣的方式?jīng)Q定了由弟弟奧維爾先登機。第一次試飛共飛行了36 米,留空12 秒,第四次飛行由哥哥威爾伯操縱,在每小時30 千米的風速下,共飛行了260 米,耗時59 秒。雖然幾分鐘后,突然刮起的狂風掀翻“飛行者1 號”使其嚴重損壞,但人類動力航空史從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