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縣宋店鄉(xiāng)中心學校 李恒中
在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學生為目的的素質(zhì)教育,是一個基本的行進方向。自2017年以來,我國初中教育階段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品德》課程變更為《道德與法治》,這既是教育本身不斷深化改革,深化育人創(chuàng)新的必然產(chǎn)物,又是我國教育因應新常態(tài)下塑造“全面依法治國”現(xiàn)代公民的迫切需求。一個時代教育有一個時代主題、路徑依賴,這一點本質(zhì)上是由這個時代主要矛盾決定的。在新常態(tài)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傳統(tǒng)《思想品德》灌輸式教育、封閉式教育、課堂化教育、應試化教育、程式化教育等路徑依賴影響,在教育實效上還存在著顯著不足。作為從道德與法治教育“供給側”視角的一種審視,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哲學家約翰·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對現(xiàn)階段我國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創(chuàng)新具有相當大的借鑒作用,我們有必要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動員和知識借鑒。
自2017年我國實施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以來,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設計、新的教學案例等層出不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這樣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初中生階段的學生在生理發(fā)育和思想發(fā)育上已經(jīng)接近成年人,已經(jīng)初步具有成年人的一些思維方式和價值邏輯,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一個尚未完全定型定格,具有極強的青春叛逆期特征。因此,包括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內(nèi)的課程創(chuàng)新,首要從“初中生群體”所呈現(xiàn)出來的這個社會心理特征實際出發(fā)。從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自身具有的理論特點來看,它在內(nèi)涵上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核心為一體,盡管給初中生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些相對基礎性、入門性的知識常識,但是課程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哲學性、倫理性等“形而上”層面的特點,決定了課程教學本身需要教師在課前實施一定的引導;另外,《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知識面和知識來源上的全面性、綜合性、現(xiàn)實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高度融合等特點,也決定了深處“象牙塔”“溫室大棚”中的初中生非常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加強“知識引導”,從而將學生的“主觀世界”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客觀世界”有機聯(lián)系起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受大班教學、教師較少而學生太多等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往往在課前導入方面存在導入較少,導入的生活趣味性不強,導入過程過度依賴教材或教案,客觀上沒有真正從“接受美學”主張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角度進行教學引導設計,從而導致教學引導過程中學生審美疲勞、知識疲勞、興趣銳減等突出問題。
在教育系統(tǒng)論中,“教學情境”是一個很特殊卻又很重要的在場因素,對于包括《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內(nèi)的任何學科教學而言,如果教學情境與教學課程知識本身不能發(fā)生有機聯(lián)系,導致的結果就是“死記硬背”“機械化”“教條化”“應試化”“工具化”等,這一點與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倡導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學養(yǎng)人理念等是格格不入的。
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研,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大班教學等體制性路徑依賴因素影響,現(xiàn)有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教學情境”植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例如:在對待“民主教育”這一主題時,有些教師往往習慣于從教材本身出發(fā)灌輸性地、先入為主式地、先驗性地、宏觀式地向學生兜售“應當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而沒有結合初中生日常的小組學習、班級管理、學生會事務、校園公共事務治理、團員生活等這些典型的生活情境、教學情境等開展教學布展,從而也就導致教學效果中存在的低效、無效、失效。
盡管我國早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素質(zhì)教育”模式,并將其作為一種超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體制或教學模式的替代性方案。但是在現(xiàn)有教育環(huán)境下,從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乃至大學教育階段,各學科形形色色的應試教育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群體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高度共識,即《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最終評價依據(jù)、最有效的評價標準實際上還是考試成績。因此,在這種邏輯制約下,教師和學生群體實際上成為一種“共謀的共同體”,教師負責灌輸式教育、劃重點式教育,而學生則扮演這些知識的承接者、應試教育的參與者、成績符號的承擔者。
因此,在主體性教育哲學的指導下,走向并鞏固“教師主體性”就成為現(xiàn)有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一種教育異化現(xiàn)象,盡管并不十分符合“生本教育”理念,但是卻有現(xiàn)實合理性。而作為一種客觀教學效果之呈現(xiàn),初中生原本應當從《道德與法治》中習得的民主、自由、協(xié)商、法律意識等觀念很大程度上被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所淹沒了。
當我們今天面對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時,一方面固然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行反思,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進行知識考古,吸收和借鑒西方思想界的知識營養(yǎng)。就《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約翰·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十分具有借鑒價值,其內(nèi)涵主要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從教育目的論角度來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恰好提供了兩種類型、兩種性質(zhì)的知識,其一為“內(nèi)在自律”屬性的道德,其二是“外在強制”屬性的法律,兩者的有機結合便可以使一個健全的人“隨心所欲不逾矩”,而在杜威看來這種目的論便是“人的幸福存在”。西方社會進入“現(xiàn)代性政治”之后,普遍建立起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代議制,在政治道路上實現(xiàn)了主體性意識的萌發(fā),個體自我意識的強化,契約精神的普及,理性化的彰顯,專業(yè)性科層制官僚的出現(xiàn)等。杜威認為,作為一種民主主義的“民主教育”在實踐論的目的層面上應當是致力于走向“善治”,走向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幸福共治”,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民主及其教育“不僅表示各社會群體之間更加自由地相互影響,而且還指向改變社會習慣,通過應付由于多方面交往所產(chǎn)生的新情況,社會習慣得以不斷地重新調(diào)整?!?/p>
《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最終實踐層面上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主體性如何與人的主體性和諧相處的問題,比如說當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價值的分歧、利益的沖突、觀念的不一致等問題時,究竟應當如何走向一種可持續(xù)的“主體間性”?在約翰·杜威看來,道德和法律分別從“自律”和“他律”兩個維度為我們提供一種選擇,即我們對道德、法治的追求,不僅體現(xiàn)為社會交際意義上的“平等”,還應當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杜威對民主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平等大于自由。為了實現(xiàn)他這種“作為平等的民主”之理想,他一方面提倡他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即“教育即生活”,倡導在生活中、工作中進行生活化的民主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又主張在學校教育序列中滲透進“平等民主理念”。
就價值關懷而言,杜威把“人的需要”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尺度。對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者而言,應當遵循生活化的教學原則,將符合學生生活化實際的教學引導創(chuàng)新作為先導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涉及民主意識教育主題時,盡量避免直接從國家、社會層面的“大民主”角度進行知識引導,轉而從初中生身邊的“學生會換屆”“班級班務公開”“班級小組討論”“班干部義務勞動”等被學生喜聞樂見的“民主”形式入手進行引導。轉而可以逐步過渡到“校園事務中教師代表會議”“小區(qū)業(yè)主委員會”“農(nóng)村村民自治”以及“城市社區(qū)居民自治”等中觀層面的道德與法治常識。最終再過渡到教材、課本上宏觀的國家民主、社會民主等層面,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化的場景出發(fā)去認識和看到課本知識。
本質(zhì)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景化教學”是生活化教育理論的延伸,也是生活化教學引導在教學鏈條上的升華。根據(jù)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教會學生民主思想的最好方法,不在于課本傳授,而在于生活情境的體驗。圍繞這一主題,教師在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大膽嘗試多樣化的生活情境教學策略。例如:針對初中生性格叛逆的現(xiàn)實特點,在教授法治知識方面可以引入校園學生犯罪方面的“典型負面案例”,警醒學生遵紀守法。又如: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可以把教學課堂設置在消防隊、火災災后現(xiàn)場、機動車事故處置信息平臺等方面,讓學生可以在多樣化的具體生活情境中真正將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入心入腦、隨行隨落。
初中生因為自身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在心智模式上與成年教師客觀上確實存在一定的“不匹配”,但是這一點不能成為我們實施“主體間性”教學模式的障礙。根據(jù)杜威民主教育理論,民主之所以為民主,既是源于實踐意義上的平等對話之需要,又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開展知識互動的一種常態(tài)路徑。結合上文所述,我們建議引入師生對話式的教學模式或者稱之為交互主體性教學模式。在具體的實施策略上,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涉及的“課程實踐”單元為例,可以選取涉及青少年犯罪審判方面比較成熟的案例,以學生為主體分組扮演法官、當事人、辯護律師、證人等,將“模擬法庭”這種教學模式引入課堂當中,教師扮演模擬法庭的總導演、服務員、指導員和評論員,由學生自主按照設計的法庭劇本進行法庭辯論,調(diào)查取證,無罪辯護等,在這種近乎實踐的情景中讓學生真正體驗道德與法律的碰撞、人與人的契約精神與合作精神等,從而超越傳統(tǒng)的課本教學、應試教育,真正在知識習得中實現(xiàn)“以學養(yǎng)人”的教學目標。
2017年初中階段興起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走向“生命教育”,即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健康的生命觀念為導向,在培養(yǎng)的方式方法上提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生命健康教育。根據(jù)約翰·杜威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獲取方面,相比較于宏觀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容易接受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對于自己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案例故事更有接納力。因此,我們建議教師們可以從學校、從學生身邊的先進典型或落后典型案例入手,自我開發(fā)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審美偏好、價值偏好等進行教育,從而可以顯著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