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崇高
(豐縣歡口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徐州 221711)
近年來,膽囊結石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且此病的復發(fā)率以及癌變率均較高,治療難度較大。本文旨在分析比較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優(yōu)勢,研究內容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共74例進行對照研究,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齡27~65歲,平均(48.95±5.44)歲。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分析組(37例)以及傳統(tǒng)組(37例),兩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傳統(tǒng)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應用氣管插管對患者進行全麻,調整體位為平臥,在右肋下做一切口,長度為8~10 cm,將腹壁切開。將膽囊管和膽囊動脈于膽囊三角位置進行結扎,并進行膽囊剝離操作,將膽囊床縫合完畢之后,留置引流管[1]。
分析組采用腹腔鏡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應用氣管插管對患者進行全麻,采用氣腹針于臍孔旁進行穿刺,從而建立起氣腹,注意將腹內壓維持在11~15 mmHg。先將膽囊腹腔鏡置入,并對膽囊進行探查,進而了解膽囊以及腹腔的基本情況。之后置入其他導管,若患者存在臍部粘連的情況,應移動腹腔鏡至劍突下進行套管操作[2]。應用電鉗或者電鉤對膽囊進行分離,應用夾鉗將膽囊管以及膽囊動脈夾住,將膽囊完全切除并取出,之后取出腹腔鏡,完成切口縫合,留置引流管。兩組患者在術后均進行抗感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排氣時間、住院時長進行記錄,并進行統(tǒng)計比較。
應用SPSS 19.0工具進行統(tǒng)計,(±s)代表計量數值,t是檢驗值,P<0.05表明兩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之后,分析組的手術時長、住院時長以及排氣時間與傳統(tǒng)組相比均顯著較短,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組的術中出血量與傳統(tǒng)組相比明顯較少,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實施情況統(tǒng)計(±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實施情況統(tǒng)計(±s)
組別 n 手術時長(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長(d) 排氣時間(h)分析組 37 49.17±8.13 42.22±6.51 5.16±1.22 9.28±4.31傳統(tǒng)組 37 74.32±5.21 76.59±10.21 9.21±4.24 28.58±8.65 t-13.8166 7.2357 13.7225 12.8159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方式對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包括傳統(tǒng)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兩種。其中傳統(tǒng)開腹手術雖然療效顯著,但存在術中出血量多、排氣時間長以及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等不足,且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一種,操作相對簡便、且安全性較高[3]。應用腹腔鏡手術對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保護腹部肌肉不受損傷,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4]。
本研究顯示,在治療之后分析組的術中出現量、手術時長、住院時長以及排氣時間各項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效果顯著,同時能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長、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長,減少術中出血量,在膽囊結石的臨床治療中,其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