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要:張藝謀導演的新作《影》一上映便飽受關注,網友更是對其褒貶不一,評論甚至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本文主要側重于運用格雷馬斯的敘事學原理——即“行動原模式”理論,對《影》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進行解構,從而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得出新的見解,發(fā)覺被深化的主題含義。
關鍵詞:影、行動元模式、人物塑造
電影《影》是由張藝謀所指導,與以往視覺風格不同,張藝謀導演一反常態(tài)的舍去以往對鮮艷亮麗色彩的鐘愛,而是全片采用水墨畫的白、黑、灰三種色調加上獨出心裁的服裝設計,給觀眾一種別樣的視覺感受。主要講述了境州作為子虞的“替身”,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他一步一步取代子虞,回歸人性的故事?!队啊凡徽撌晴R頭、色調還是音樂上,都堪稱是張藝謀導演的又一部佳作。水墨畫的黑白,不單純的代表好與壞,恰恰借水的暈染,中間的層次變化,就好像人性,它既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中間灰色的最復雜的成分。本片也因此獲得了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獎。本文從格雷馬斯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出發(fā),運用“行動元模式”和“符號矩陣”理論,從電影的敘事情節(jié)入手,通過刨析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展現故事的深層結構,來達到對于人性的拷問。
一 《影》的行動元模式解構
在《民間故事形態(tài)學》中,普洛普提出故事的基本單位是角色和功能,每一種的人物角色都承擔一定的功能。格雷馬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此概念,提出了“行動元”概念。行動元是結構單位,具有多種不同的功能,可以解釋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事件之間、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格雷馬斯將這種相互關系引申為6組3對相互對立的行動范疇:主體與客體、發(fā)送者與接受者、輔助者與反對者。他們的一般關系是:1
發(fā)送者→客體→接受者
↑
輔助者→主體→反對者
主體與客體在整部電影中充當最基本的敘事結構,是電影所表現的主要對象,主體一般指的是電影中的主人公,一般是一個或者多個。比如說電影《十一羅漢》里主人公為多個群像主人公??腕w指的是電影中主人公被欲望指引所追求的對象,它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物,又或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或情緒。主體和客體構成了電影中的最基本敘事結構。發(fā)送者是主體追求客體的契機,是引起整個敘事的原因,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發(fā)送者所結構的,也就是說發(fā)送者是引起主體對于客體追求的矛盾點,在此矛盾點上造成主體與環(huán)境的矛盾、主體與他們的矛盾、主體與自身的矛盾。接受者是發(fā)送者的對象,是事件的承受物。輔助者指的是幫助主體實現欲望的因素,在主體追求欲望的過程中作為推動力而存在。反對者則是阻礙主體實現欲望的因素。電影《影》可以解構為兩個小故事,以境州母親被殺為分割點分隔開,且各自有各自的行動元模型。
故事一:境州母親被殺之前
發(fā)送者(境州與楊蒼決斗)→客體(母親)→接受者(境州)
↑
輔助者(子虞、田戰(zhàn)、沛公、小艾)→主體(境州)→反對者(楊蒼、楊平)
這個故事講述了沛國都督子虞因此前與楊蒼決戰(zhàn)受了刀傷后,形態(tài)和體貌大變,因此啟用之前一直培養(yǎng)的境州來作為自己的影子,并于自己的妻子小艾聯起手來研制破解楊蒼楊家刀法的辦法,并最終研制出讓境州以女人的身形入沛?zhèn)?,來撐過楊家刀法的三合。好為田戰(zhàn)爭取半個小時的時間,帶領三百名將士潛入境州城,擊敗楊家軍。境州城破之后,境州回到家里發(fā)現母親已經被人殺死在家中。
子虞用境州的母親來控制境州,許諾其破境州城后便可回去看望母親,因此作為敘事主體的境州其欲望便是大破境州城之后和母親團圓,境州從小被子虞家族所控制,幾乎從來沒有見過其母親,在加上長期的被囚禁生活,導致這種長期以來對于母親角色的向往刺激著他幫助子虞完成任務。長期被壓抑的力比多催使著境州迅速對小艾產生了感情,才有了對小艾說的話:“只要你想做的事情,我都愿意為你而做?!边@也是母親符號缺失后的力比多轉移。所以說境州與楊蒼決戰(zhàn)破城于母親團聚便是主體客體的基本敘事結構。境州與母親團聚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就是與楊蒼決斗,所以在這個故事中的發(fā)送者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一種抽象的形式,這種形式就是決斗。主體通過發(fā)送者,成功縮短了到達客體的距離,雖然面臨生命危險,但是與母親相聚的渴望刺激著他忘乎所以的追求客體。那么在這組行動元中,境州自然也成為了整個事件的接受者。幫助境州研制沛?zhèn)闫茢撤椒ǖ男“妥佑菀约皫ьI三百名武士破城的田戰(zhàn)等人自然成為了事件的輔助者,雖然他們各懷鬼胎,但對于破境州城這件事上,他們目標一致。整個事件的反對者是沛公、楊蒼、楊平以及境州城的守軍,之所以將沛公定義為反對者是因為,雖然破城這件事沛公收益,但是在故事一中,他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確是因害怕兩國交戰(zhàn)而反對境州與楊蒼之間的決斗。所以說在故事一中,沛公的角色是作為反對者而存在的。
故事二:境州母親被殺之后
發(fā)送者(劍)→客體(子虞)→接受者(境州)
↑
輔助者(沛公)→主體(境州)→反對者(子虞、小艾)
第二個故事發(fā)生在境州母親被殺之后。城破之后,境州來到母親的家里,但看到的卻是躺在床上已經死去的母親,并和殺手交戰(zhàn)后得知是子虞派人殺了母親,在沛公的一番誘惑下,決定取代子虞。沒有想到的是,沛公派去殺子虞的殺手卻被反殺,偽裝成殺手的子虞道出了是沛公殺死了境州的母親,并殺死了沛公,境州隨后也用劍殺死了子虞。
故事情節(jié)看似反轉曲折,但解構來看,故事的主體依舊是境州,不管是出于為母親報仇還是想取代子虞,子虞在整個敘事結構中一直是在客體的位置上存在的。主體的輔助者沛公,以為殺手殺死子虞后便可結束一切,但沒想到自己卻被偽裝成殺手的子虞殺死,無論是沛公派的殺手有沒有殺死子虞,都為境州殺死子虞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機會,所以說沛公是輔助者的形象存在的。在故事二中,主體的欲望雖然是在變化的,但是這種欲望達成的對象都是子虞,子虞作為反對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突然殺死的,所以他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抗,小艾作為子虞的妻子,在愛上境州后,她的定位更加模糊,作為弱女子她不只是不能反抗,更多的是不想去反抗。故事的最后,行動元的接受者,也就是境州,成功的取代了子虞的位置,并且極有可能取代沛公的位置。
結語
本文以格雷馬斯的“行動元模型”和“符號學矩陣”為依托,對張藝謀的電影《影》從表層人物關系和深層人物性格,以及其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進行解構,發(fā)現在電影敘事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位置,都對電影文本的敘事有重要的作用。境州走的每一步,實際上都是在掙扎求生,而小艾、子虞、沛公等等這些人,都是境州求生之路上必須要面對的,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電影的敘事結構就會崩塌,境州最后當上了沛王,活了下來,但真的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來。
參考文獻:
[1] ?唐鑫.《從格雷馬斯的敘事學理論解析電影<戰(zhàn)狼2>》[J].戲劇之家,2018
[2] ?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