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潔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無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在這一方面作出了具體要求:“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笨梢?,豐富的想象力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zhì),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自學潛能。
在語文教學中,我嘗試以教材文本為載體,通過精妙的設(shè)計與課堂上巧妙的實施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教師導讀,學生美讀——心生其聲,目映其形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語文教材精選了許多語言生動、感情強烈、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聲情并茂的朗讀,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想象,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
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去領(lǐng)悟課文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作者在文中依次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部分,在“盼春”中,又依次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在學習“春風圖”一段文字時,就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美讀來激發(fā)學生想象的火花?!帮L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文中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醞釀”等詞需要重讀,用來喚起學生的嗅覺想象?!傍B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边@里的“清脆、婉轉(zhuǎn)、應和、嘹亮”等詞語要讀得清脆響亮,以激發(fā)學生的聽覺想象?!盎ɡ飵е鹞秲骸?,這里的“甜味兒”要重讀,以激發(fā)學生的味覺想象。“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里的“火、霞、雪”要重讀,以激發(fā)學生的視覺想象?!安诲e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一詞要重讀,以喚起學生被母親撫摸時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的觸覺想象。
總之,在朗讀這篇課文時,要帶著一種盼春、愛春、贊春的心情去朗讀,使學生迅速進入作者所描繪的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頭腦中再現(xiàn)出一幅溫暖和煦的春風圖。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還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教師設(shè)疑,學生辯疑——思維飛揚,新論叢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創(chuàng)造性的寬松的心理氣氛,多鼓勵,少批評。魯迅曾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一點我們每位教師都深有體會。
在執(zhí)教《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結(jié)尾寫道“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這樣的結(jié)尾給每位讀者都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你怎樣理解元方的行為?你認為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針對這兩個問題,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
生1:我認為他這樣入門不顧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當友人知道他父親提前走了,就破口大罵,是友人太沒有涵養(yǎng)了。
生2:我認為元方入門不顧并不是無禮。因為他畢竟是個7歲的小孩,十分單純,他不會因為友人比他父親官大兩品就去巴結(jié),他要維護父親的尊嚴。他對別人罵他的父親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對元方的做法不能過多指責。
生3:我認為元方的做法欠妥。因為課文結(jié)尾說“友人慚,下車引之”,說明友人已有了改過自新的行動,為什么元方就不給他這個機會呢?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做人不能得理不饒人??!
生4:元方剛才還批評友人不講禮貌,而他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友人畢竟還是元方的長輩,他不尊重長輩,所以我認為入門不顧不對!
這個問題猶如平靜水面上飛來的一粒石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沒有精神束縛,上課積極發(fā)言,思維活躍,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交流讓人驚喜。我對他們大膽的想法給予充分肯定,并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讓他們的思緒在交流中得以碰撞、升華。
三、教師創(chuàng)景,學生近景——身入生活,以心修文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就啟示我們,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只限于課堂、課本,那就太有局限性了;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走向社會、觀察生活,要經(jīng)常帶領(lǐng)他們到大千世界去接觸、去思考、去學習,創(chuàng)設(shè)良好情境,有的放矢,巧妙點撥,方可收到預期效果。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弊寣W生感受生活及大自然的美,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教學習作《美麗的校園》時,我改變之前“閉門作文”的寫作模式,而在寫作之前進行鋪墊,利用課間帶領(lǐng)學生“尋美”,即尋找校園的美麗,并比賽看誰找到的美最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不放過一棵小草、一個角落,在尋找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當他們來到海棠園時,因為是冬天,海棠樹上的葉子都已落光,整個海棠園靜悄悄,于是我讓學生在海棠樹下站好,想象一下,到了春天,海棠園會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想象并把想象的內(nèi)容和身邊的同學說一說,在大家的想象中,冬日里靜默的海棠樹又煥發(fā)了生機,翠綠的葉片,粉嫩的花蕊,飛舞的蜜蜂,嬉戲的鳥兒……在這次“尋美”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校園風景的美,還練就了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了這個體驗,學生在習作中有了說不完的發(fā)現(xiàn)。
課堂之外的天地是極其廣闊的,它猶如一扇窗,為學生展現(xiàn)出一幅瑰麗美好的圖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山川河流、草木蟲魚;引導他們接觸社會,去體驗人間冷暖,去感受世態(tài)炎涼;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知識,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教師啟境,學生神入——靜默悟心,得成大道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意義和情味,有時教師是不能全部講出來的,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這種意境的體會,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在“靜默”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任由思緒的飛揚,在詩詞教學中尤其重要。中學語文課本上的詩歌既是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進行想象力培養(yǎng)的藍本,只要教學方法得當,就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
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等雄渾、壯闊的氣勢,僅從幾個文字上是很難領(lǐng)略其中韻味的。在這里,我就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遐想那浩瀚無垠的大漠:一縷孤煙從荒涼的沙漠里筆直地升起,蜿蜒的黃河橫貫沙漠滾滾東流,蒼黃的落日格外渾圓,即將消逝在黃河的盡頭……也恰恰源于這樣的想象,學生才深深地體會到蘇軾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這樣的想象正源于課堂的靜默,源于學生心靈的沉靜。
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渡荊門送別》時,我讓悠揚的古典音樂伴隨著詩歌的朗讀,讓學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學生仿佛看到了荊門山、平曠的原野、滾滾的長江水、皎潔的明月、平靜的水面、美麗的云霞,這樣的意境又怎是幾個簡單的“開闊、喜悅、不舍”之類詞語所能表達的呢!在靜默中想象,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提高了他們對文本的鑒賞水平,拓展了他們的想象力。
對教師而言,教法的創(chuàng)新、多媒體的使用都是有限的,但是對文本以及學生的潛能的挖掘卻是無限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精心的設(shè)計,做好語文教學的“導讀—設(shè)疑—創(chuàng)景—啟境”,使學生經(jīng)歷“美讀—辯疑—近景—神入”的語文學習歷程,達到激活語文課堂、實現(xiàn)學生“以心修文,得成大道”的語文學習及其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讓他們自由地在充滿靈性的語文課上盡情遨游,放飛自己的想象,讓個性、靈性和悟性得以張揚。
(責任編輯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