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各學科在教學內容與課堂形式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高中歷史需要具有獨特的“味道”,實現(xiàn)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本文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構建歷史課堂的五種“味道”,保持歷史課程的本真,積極尋求歷史與現(xiàn)實的契合點,彰顯師生個性以及史學教育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高中歷史;味道;營造氛圍
大千世界的“曾經”通過歷史予以記錄,“史如明鏡,可以知得失,讀之曉理”“無歷史便無民族”“讀史使人明智”。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歷史都為之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撐。高中歷史是精華知識的凝聚,其蘊含的歷史概念更是史實的核心元素,高中歷史教育應當融“歷史”“現(xiàn)實”“人文”“學術”等內容為一體,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充分發(fā)揮以史為鑒、人格塑造、文化傳承的價值。
從關注學生發(fā)展、整合史料以及打造有靈魂的課堂等角度出發(fā),本文構建了“五味陳雜”的歷史課堂,并且從“核心概念”強化、課堂的設計及相關材料的選擇、尊重學科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創(chuàng)設智慧歷史課堂、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與同仁共同探討,使歷史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價值。
一、高中歷史課堂的“五味陳雜”
在新一輪課改實踐過程中,高中歷史課程需要突出本學科應有的獨特內容和韻味,并且積極融合其他學科,構建“五味陳雜”的歷史課堂,從多方面、全方位塑造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味道1——高中歷史課堂要具有“歷史味”。史料為史之細胞,“論從史出”“史由證來”,歷史教學需要彰顯學科特點,尊重歷史教學本質,保持以歷史內容為中心,加強對學生歷史知識與理論的傳授。同時,針對具體課程深挖歷史人物,使概念化、扁平化的歷史人物豐滿、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入把握歷史人物的性格與內心世界,上出課堂的“歷史味道”。
味道2——高中歷史課堂要具有“故事味”。高中歷史課并不是教師機械式的講述,如果按照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影響進行羅列和堆砌必會使課堂索然無味。所以,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課堂的設計,合理設置歷史情境,使學生能夠融情于境,還原歷史場景,提升課堂溫度,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直觀感受。
味道3——高中歷史課堂要具有“人文味”。探索人類歷史規(guī)律和關注人類命運走向,是唯物史觀的主要價值所在。歷史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歷史課堂需要注重烘托人文氛圍、營造“人文味道”。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歷史教師,要明確歷史的人文學科屬性,做到“眼中有人”,從人的角度講述歷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
味道4——高中歷史課堂要具有“現(xiàn)實味”。歷史事件、人物等都遠離今天的生活,積極尋找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點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歷史教育。歷史是過去與未來、前人與后來人跨越時空的對話,“現(xiàn)實”則是溝通的有效紐帶。追溯歷史,要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思考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并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反思,以史為鑒,激發(fā)學生愛國情緒以及為未來努力奮斗的信念。
味道5——高中歷史課堂要具有“學術味”。“不唯師,不唯書”應當是高中生在學習中具有的良好習慣。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更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術味道”濃厚的課堂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
二、高中歷史課堂“味道”的營造建議
歷史教學應該是真實、生動、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需要充滿“五味”,歷史教育應當實現(xiàn)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強化高中歷史“核心概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需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以及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所以,高中歷史課堂“味道”的營造,需要以“核心概念”的強化為重要前提,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命脈。
首先,課堂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學生學習概念的心理過程選擇歷史概念的有效呈現(xiàn)方式,使新知識通過原有的認知結構得以“同化”,降低學生在核心概念上的理解難度;其次,此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在于加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要注重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又要提高其理解能力及歷史運用能力,體現(xiàn)課堂的育人價值;最后,“學以致用”,從多方面了解和認識歷史核心概念,將眾多抽象匯集而成的概念融入生活實例,例如美國憲法部分的學習可以與當今的社會熱點有機結合,實現(xiàn)從知識點到知識面的有效把握,促進學生的歷史思維發(fā)展。
(二)高中歷史課堂的設計及相關材料的選擇要以學生疑惑為出發(fā)點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的部分問題是顯性的,部分是隱性的。作為授課教師,需要能夠預先設想或感知學生存在的顯性問題,從其學、做、思中進行識別。例如在練習或作業(yè)、課堂或課后提問中發(fā)現(xiàn)并收集反映出的問題,對這部分問題舉一反三尋找有價值的教學點,以此基于學生實際學習中的困難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解決學生所遇問題的同時能夠使其對歷史思維與方法有更為深入的體會和感受。除此之外,高中階段會考頻繁,歷史科目中的選擇題并不是簡單的“對與錯”,而是要“小題大做”,解決其隱性難題,從某一個知識點入手透過整段材料體會歷史背景和歷史影響,并能夠運用歷史方法和思維得出一定的歷史認識,提升學生的歷史體驗。
(三)尊重歷史學科的真實性與科學性現(xiàn)代教學理念對探究學習方式倍加關注,并且在新課程改革中加以倡導,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尊重歷史學科真實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授課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系列探究活動,搞活課堂“學術”氛圍,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其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駕馭知識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把握“度”,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明白“學術研究”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推理與任意的假設和構想,而是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學習方式”,突出的是實事求是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四)創(chuàng)設智慧歷史課堂,重塑課堂之“魂”
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學生是學習歷史的“人”,并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高中歷史課堂要面向學生,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手段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動態(tài)展現(xiàn)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其學習熱情,為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提供保障。同時,歷史課堂還要具有一定的高度,即要擁有明確的主題或立意,聚焦課堂靈魂。因此,需要歷史教師提升課堂備課高度,廣泛閱讀與教材相關的知識,挖掘教學資源,對課堂結構予以反復雕琢,增加課堂的學術分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結合社會現(xiàn)狀引領學生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五)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作為人類道德、理想與信念的結晶,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這也是文化價值的核心及靈魂所在,是素質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培養(yǎng)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進行教學觀念方面的革新,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準備課件的方式引導其主動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形成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其次,打破以個人為單位學習的束縛,積極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自行搜集資料,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人文精神反映人對事物的認識,也屬于一種價值取向,需要強化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維林.高中歷史鄉(xiāng)土文化課程資源的審美開發(fā)[J].基礎教育課程,2019(8).
[2]劉克明.歷史課程改革如何回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9(1).
[3]馬巧高.基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戰(zhàn)爭史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8(13).
[4]陳德康.高中歷史“生動課堂”的構建與反思[J].歷史教學問題,2017(3).
作者簡介:吳書玲(1968.9-),女,漢族,山東商河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