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
摘 要:隨著農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為了能夠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發(fā)展目標,就要做好施肥處理工作。以長期肥料定位試驗為基礎,深入剖析了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酶以及生物學特性所產生的影響,希望能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長期施肥;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0-0087-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154? ? ? ?文獻標志碼:A
影響土壤質量的因素較多,除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外,還有土壤的生物學性質。與土壤的其他理化性狀(例如機質、養(yǎng)分等)相比,土壤的生物特性(例如呼吸、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等)能夠更加敏感地反映土壤質量的實際變化情況。而土壤微生物量不僅是土壤養(yǎng)分、土壤有機質持續(xù)循環(huán)和轉化的基礎,還是土壤當中用于儲存植物有效養(yǎng)分的重要“倉庫”,在反映土壤環(huán)境因子方面尤為敏感,即便是土壤出現(xiàn)比較小的變動,其活性也會發(fā)生變化。無論是在土壤能量流動中,還是在物質循環(huán)中,均能發(fā)現(xiàn)酶。酶是整個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而土壤當中的磷酸酶、蔗糖酶等水解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當中各種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情況,是反應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標。分析不同的施肥制度對土壤生物學特性產生的影響,進而提高土壤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某試驗點位于115°13′E,39°12′N,年均氣溫12 ℃,海拔41.9 m,年降水量550 mm,年蒸發(fā)量1 061 mm。各種災害性天氣多發(fā)生于春、夏季。試驗從2010年開始,土壤母質是典型的黃土性物質,在試驗起始階段,耕層土壤主要有如下理化性質:全氮為0.804 g·kg-1,有機質為12.20 g·kg-1,全鉀為14.65 g·kg-1,全磷為0.672 g·kg-1,速效鉀為64.7 g·kg-1。
1.2 ?試驗設計
本次研究中,所選長期肥料試驗共6個,分別為撂荒(CK0)、氮磷鉀+秸稈(NPKS)、氮磷鉀(NPK)、對照(CK,種植作物與未施肥)、氮磷鉀+種植方式Ⅱ(NPKF)、氮磷鉀(NPK)與氮磷鉀+有機肥(NPKM)。其中,氮肥就是尿素(施肥量150 kg·hm-2),磷肥所選用的是過磷酸鈣(施肥量75 kg·hm-2),鉀肥是氯化鉀(施肥量45 kg·hm-2),M是有機肥(施肥量22.0 mg·hm-2),養(yǎng)分含量鉀78 kg·hm-2、磷63 kg·hm-2、氮146 kg·hm-2。在播種大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前,需先施肥,另外,在播種小麥前,還需要做好基肥。
基本的種植制度:冬小麥與夏玉米之間進行復種連作,包含NPKS、NPK、CK等處理;而在具體種植時,冬小麥-玉米與冬小麥-大豆之間進行復種輪作[2]。
1.3 ?測試方法
2010年6月開始試驗,在收獲夏玉米時,于田間進行取樣,各處理均劃分為重復取樣小區(qū)3個,分別取耕層土壤(0~20 cm);然后在各小區(qū)中再取土壤(5個點),充分混勻,當作取樣小區(qū)的最終樣品。所得到的新鮮土樣需要先過篩(篩孔為2 mm),然后在特定溫度下保存(4 ℃),以便為微生物量碳、氮的分析提供方便;而將另外一部分放于室溫下自然風干,然后分別過篩(篩孔為1 mm、0.25 mm),用作測定土壤化學性狀以及土壤酶的活性[3]。
而土樣微生物量碳與氮則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進行測定;浸提液當中的微生物量碳需要選用K2Cr2O7實施加熱氧化處理,然后運用FeSO4滴定法進行測定;微生物量氮可選用凱氏定氮法來測定。各土樣都需要連續(xù)測定3次。而土壤呼吸可選用室內密閉培養(yǎng)法來檢測。完成培養(yǎng)后,采用標準酸對NaOH溶液進行滴定。
還需說明的是,采用硫代硫酸鈉滴定法測定土壤轉化酶活性,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過氧化氫酶活性,再用靛酚藍比色法測定磷酸酶活性。而對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狀來講,則選用傳統(tǒng)分析法進行測定。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有機質,半微量凱氏法測定全氮。此外,采用高氯酸-硫酸-鉬銻抗比色法對全磷進行測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處理數(shù)據(jù),用LSD法進行多因素之間的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施肥制度下土壤的理化性狀分析
與長期不施肥的土壤相比,施肥能夠使土壤當中的速效磷、全氮、有機質等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還能使土壤容重、pH值降低。而在各種施肥處理操作當中,無論是有機肥配施處理的土壤,還是長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其中的速效磷、全氮、有機質等物質含量均最高。
還需要指出的是,長期施化肥,且采取玉米-小麥復種連作的種植方式,盡管有助于提升各種養(yǎng)分含量,但是在各種施肥制度當中,其養(yǎng)分含量反而處于最低狀態(tài),但容重、pH值卻比較高。
而對于長期施化肥,而且采用大豆-小麥與玉米-小麥復種輪作的種植方式,與長期復種連作相比,可使養(yǎng)分含量得到大幅提高,并且還有助于容重、pH值的降低。
2.2 ?各種施肥制度對土壤微生物量氮、碳所產生的影響
長期采用不同施肥方式,會影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尤其是長期撂荒的土壤,其中所含的微生物量碳氮與其他各農田土壤處理相比,要明顯偏高。而農田土壤不同,與長期不施肥處理相比較,各種施肥處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均明顯偏高。其中,不管是有機肥配施處理,還是長期化肥處理,均能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得到提升,長期復種輪作處理后的微生物量碳氮明顯偏高。
2.3 ?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酶活性產生的影響
轉化酶又被稱為蔗糖酶,有報道指出,施肥處理所得到的蔗糖酶活性,相比于長期不施肥作物的轉化酶明顯偏高;但與長期撂荒處理相比,卻明顯偏低。從種植方式來分析,與長期復種連作相比,長期復種輪作在提高轉化酶活性方面的效能更為突出。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尿素轉化過程中,脲酶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經過分析可知,與長期不施肥土壤相比,長期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最高的是有機肥配施處理與長期化肥處理,而長期秸稈還田次之。增施秸稈、廄肥等有機物質,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活性。此外,長期復種輪作有助于增加土壤脲酶活性。
3 ?結束語
在長期撂荒的土地施肥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值,但不會影響土壤中的磷含量。在農田土壤當中,長期施化肥和增施有機肥,會提高速效磷的含量,全氮、全磷均最高。而長期秸稈還田與復種輪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養(yǎng)分,還能達到降低容重、pH值的目的。
土壤酶多來自土壤微生物代謝,同時從土壤中動物、植物分解中也能得到,土壤中酶活性的高低可以反映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生化反應強度。長期施肥對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能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娟,趙秉強,李秀英,等.長期不同施肥條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9(5):113-119.
[2]王桂躍,蘇婷,韓海亮,等.長期施肥對水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活性碳氮及酶活性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8(5):142-149.
[3]鄭勇,高勇生,張麗梅,等.長期施肥對旱地紅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8,1(2):3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