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俠 李歡歡 張佳
[摘要] 目的 探討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對早產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該院收治的早產兒共100例,依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管理,觀察組采用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對比兩組管理6、12個月時的Gesell發(fā)育量表評分與管理期間營養(yǎng)性疾病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管理6、12個月時的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性行為、語言理解、個人社會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代謝性骨病、缺鐵性貧血發(fā)生率(4.00%、2.00%)均比對照組(16.00%、16.0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可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發(fā)育與智力發(fā)育,減少營養(yǎng)性疾病的發(fā)生。
[關鍵詞] 早產兒;院外綜合管理;生長發(fā)育;營養(yǎng)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 R7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3(b)-00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outside the hospital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reterm infa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manag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an out-of-hospit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The Gesell development scale scores at 6 and 12 months of manag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nutritional diseases during the two groups of management.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arge exercise, fine exercise, adaptive behavior,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personal social ability scores at 6 and 12 month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0%, 2.00%)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16.00%, 16.00%),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outside the hospital can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tritional diseases.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Out-of-hospit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utritional diseases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醫(yī)學水平的提高,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建立及重癥監(jiān)護、營養(yǎng)支持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早產兒存活率逐年上升,目前已達到活產嬰兒的8.00%左右[1]。早產兒系胎齡小于37周的活產胎兒,出生體質量較低,大部分小于2 500 g,且由于胎齡較短,其機體臟器功能以及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出生后近期極易出現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并發(fā)癥,遠期則會出現發(fā)育異常[2]。臨床研究證明院外綜合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有重大意義[3]?;诖?,該研究選取2017年1—2018年1月該院收治的早產兒共10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對早產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有效參考?,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早產兒共100例,依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該研究已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早產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胎齡28~34周,平均(31.03±2.45)周;順產23例,剖宮產27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胎齡28~34周,平均(31.05±2.38)周;順產25例,剖宮產25例。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胎齡<34周;②體重<2 000 g;③出生時無重度窒息史(出生5 min Apgar評分>7分);④出生體重在P10-P90之間。排除標準:①患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代謝性疾病;②先天性發(fā)育畸形;③家屬未于市內定居,可能導致病例失訪。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管理:監(jiān)測早產兒生命體征,指導產婦進行常規(guī)喂養(yǎng),向家屬發(fā)放相關手冊,母嬰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告知家屬注意事項,解答家屬問題。觀察組采用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具體為:①成立管理小組,兒科主任任組長,3名主治醫(yī)師任副組長,10名以上資深兒科護士任組員。②生長發(fā)育指導依照《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后喂養(yǎng)建議》[4]執(zhí)行,指導家屬來院或于鄰近婦幼保健醫(yī)院等處監(jiān)測早產兒體重、身長等指標,對生長發(fā)育落后于同胎齡體重的P25患兒采用母乳強化劑+高能量密度配方奶+母乳喂養(yǎng),發(fā)育正常后停用前二者,4~6個月后指導家屬添加輔食,6~8個月后順應喂養(yǎng),逐步擴大營養(yǎng)譜。③根據血常規(guī)、電解質、25羥維生素D、堿性磷酸酶等檢查,對早產兒進行營養(yǎng)性疾?。ùx性骨病、缺鐵性貧血)防治,已患病早產兒及時來院就診。④每隔3~4月進行1次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檢測,包括行為測試、頭顱CT與腦電圖,如有異常則要求來院診治。⑤每隔6個月采用Gesell量表評價早產兒生長發(fā)育狀況,對體格、智力發(fā)育落后的早產兒行康復訓練:哺乳后家屬撫觸早產兒背、臀與四肢,動作輕柔;給早產兒聽音樂、觀察色彩鮮艷圖片,并嘗試與其交流,提高其感官敏感性;幫助早產兒坐臥、爬行、站立,通過翻書、系繩等鍛煉其精細運動能力。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上述干預指導與指標評價,必要時要求家屬來院。兩組均管理1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Gesell發(fā)育量表[5]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性行為、語言理解、個人社會能力5個領域,低于75分為發(fā)育落后,85以上為正常。采用該量表評價管理6、12個月時的早產兒生長發(fā)育狀況。②記錄管理期間早產兒的營養(yǎng)性疾病狀況。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Gesell發(fā)育量表評分
觀察組管理6、12個月時的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性行為、語言理解、個人社會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營養(yǎng)性疾病狀況
觀察組的代謝性骨病、缺鐵性貧血發(fā)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多數早產兒在生后早期階段會出現生長落后,其中大部分其后會實現追趕性生長,但小部分早產兒未實現追趕性生長而使其在兒童期、青春期及成年期生長落后于足月兒。國內外已有很多關于早產兒出院時宮外發(fā)育遲緩的研究,多需特殊治療及護理。早產兒宮內營養(yǎng)儲量低,器官功能發(fā)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也較足月兒差,因此出生后易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若喂養(yǎng)不當,則容易導致生長發(fā)育遲緩,智力落后,免疫力低下,生活質量大幅下降[6]。
相關臨床研究也顯示,早產兒是出生后生長遲緩的高危群體[7]。因此,長期規(guī)范地對早產兒實施院外管理促進其體格及智能發(fā)育,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探討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對早產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結果發(fā)現:觀察組管理6、12個月時的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性行為、語言理解、個人社會能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觀察組管理期間的代謝性骨病、缺鐵性貧血發(fā)病率則比對照組低。說明該院制定的院外綜合管理方案的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管理,可有效促進早產兒生長發(fā)育,降低出現營養(yǎng)性疾病的風險。分析其中原因在于:成立管理小組,制定管理方案,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與規(guī)范性,并且對提升小組成員的技能具有較大幫助作用;早產兒出生后身體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需要根據體重和月齡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養(yǎng)干預方案,而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則在喂養(yǎng)方式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進而有效矯正早產兒月齡,改善其發(fā)育狀況;指導家屬及時監(jiān)測早產兒營養(yǎng)性疾病相關指標,進而能確保防治工作的及時性,進而降低疾病發(fā)病率;康復訓練則是改善智力低下狀況的有效方式,通過刺激不同感官的訓練,可有效提升早產兒的適應性行為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與個人社會能力,幫助早產兒運動則能促進其體格發(fā)育,并提高其精細運動能力;此外,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與微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管理指導等工作十分方便,且微信可發(fā)送語音、圖文、鏈接與視頻等內容,對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巨大幫助[8-10]。
綜上所述,院外綜合管理方案可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發(fā)育與智力發(fā)育,減少營養(yǎng)性疾病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向希盈,李穎,李卓穎,等.中國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實施家長參與早產兒住院期間綜合管理與常規(guī)護理平行對照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6,11(3):177-181.
[2] ?孫娟,王正新,祝啟花,等.個案管理在早產兒延續(xù)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19):1-4.
[3] ?陳愛斌,茅雙根.早產兒的管理[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6,14(8):1247-1248.
[4]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后喂養(yǎng)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1):6-12.
[5] ?蘇曉娟,錢小芳,劉桂華,等.早產兒醫(yī)院-社區(qū)-家庭聯動管理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8,33(5):1-5.
[6] ?鄭錦霞,王勤,趙敏慧,等.閉環(huán)式管理模式對提高住院早產兒母乳喂養(yǎng)率效果研究[J].護理學報,2016,23(5):32-34.
[7] ?徐玉英,劉桂華,錢小芳,等.應用企業(yè)管理理念實施早產兒出院后管理的成效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6):671-676.
[8] ?任素英,于曄,甘雨霞,等.住院早產兒母乳喂養(yǎng)集束化管理效果探討[J].護理研究,2018,32(2):283-285.
[9] ?吳麗敏,張海燕.分級分類管理與直接管理模式對早產兒出院后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5):961-964.
[10] ?馮媚媚,劉王凱,李曉瑜,等.院外綜合管理對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極早產兒近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8):859-862.
(收稿日期: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