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凈瑄
【摘 要】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快,對各民族平等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各國和各民族要求打破文化霸權,享有文化發(fā)展和教育的平等權利。各國不僅需要發(fā)展多元文化音樂,還要保護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不受外民族文化的沖擊,傳承并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音樂進入校園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音樂;多元文化;后現代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17-03
一、民族器樂教學在小學弘揚發(fā)展的必要性
(一)適應世界音樂教育發(fā)展趨勢的需要
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哲學是由西方音樂思想和審美精神構成的,這不能反映當代音樂教育精神,同時也阻礙了現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打破了西歐集中為核心的音樂優(yōu)越局面和教育價值。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下屬的國際音樂教育理事會的積極倡議下,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成立了,目的是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音樂教育,以代替單一的西方藝術音樂教育模式。此外,國際音樂學院在其對第七屆國際會議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應為教育目的建立一個世界范圍的信息和通信中心,以收集和傳播世界各地的音樂。這為中國民族器樂進入世界音樂教育舞臺打開了大門,使中國音樂成為世界音樂和文化觀念與行為的一部分?!爸袊囊魳方逃プv史給我們的發(fā)展機遇,把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民族器樂推向世界教學世界,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充分展示和發(fā)揚。
(二)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由于全球化的話語最早是由歐美發(fā)達國家提出并大力提倡的,所以全球化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國家之間的界限。因此,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霸權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西方集中制色彩作為西方文化在全球傳播,在神圣的民族文化被侵蝕和削弱本土文化的背景下,正持續(xù)地損失或邊緣化。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意識和身份逐漸淡出,放棄了原來的傳統(tǒng)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而喪失了民族精神家園和價值觀念,目前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三)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中國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考試草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它將把民族音樂作為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來推行,明確規(guī)定,把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學校音樂課程改革使音樂在教育體系中發(fā)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重建中國民族器樂課程之前,我們應該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和中國民族器樂教學的新要求,以便更好地理解背景和必要性,重建中華民族器樂課程。
二、小學民族器樂教育現存問題及解決建議
接下來,筆者將以宿遷市宿城區(qū)實驗小學為例,從個案入手進行分析。筆者曾經在宿遷市宿城區(qū)實驗小學進行過學習,對該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情況以及師資力量相對比較了解。筆者在學習過程中也曾對相關教師及學術進行過調查及訪談,因此,筆者以宿遷市宿城區(qū)實驗小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了有關數據,并以此為例對民族樂器在小學課程中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
該小學目前共有學生1600余人,音樂老師共14人,筆者通過走班調查的形式共發(fā)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66份。與此同時,筆者也采取了針對性訪談的形式對小學生對民族器樂的認識程度,以及當下該學校的音樂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一)小學民族器樂教育現狀——以宿遷市宿城區(qū)實驗小學為例
1.開設多個興趣小組
首先,學生對音樂課的普遍喜愛程度較高,超過80%的學生認為音樂課很有趣,也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為民族音樂是音樂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有必要進行學習。其次,根據筆者的調查,宿城區(qū)實驗小學目前正在加大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學習力度,比如相應地增加講授民族樂曲的課時,開展各類民族樂器興趣小組等等。目前,該小學共有民族樂器興趣小組3個,分別是竹笛興趣小組、古箏興趣小組以及二胡興趣小組。學生有無基礎均可參加,興趣小組每周開展一次時長約90分鐘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展開技能學習,并且互相交流學習心得等。
2.以民族器樂促進學生發(fā)展
在調查中發(fā)現,實驗小學的學生并沒有因為民樂團的排練和演出而耽誤學習,反而學習成績普遍優(yōu)于其他學生。事實上,民族樂器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排練時間的安排也比較合理,每周排練兩次,安排在第二興趣班,興趣的培養(yǎng)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小民樂團的聲譽一直很好,因此贏得了家長和學校領導的支持和關注。它可以延續(xù)到今天,這離不開全體師生的努力。這些都是其他學校應該學習和借鑒的模式。筆者認為,今后民族器樂教學將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3.學生學習民族器樂的情況
民族音樂作為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小眾文化,若要真正地得到普及教育且發(fā)展起來,需要來自學校和家長等各方面外部因素的理解和支持。中國民族樂器豐富多樣,是民族音樂得以傳承的必要條件。在當下西方音樂文化涌入我國的時候,鋼琴成為孩子們樂器興趣班的首選,學習民族樂器的人少之又少。根據筆者的調查,以筆者所調查的五年級二班為例,正在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包括二胡、琵琶、古箏等)不超過十人,曾經學習過而現在不學的學生占到兩成,其余的學生則從未學習過民族器樂,而學習過或正在學習西方樂器的學生則占到半數。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生普遍對民族器樂的興趣程度不高,西方樂器對民族樂器的沖擊較為嚴重。
(二)宿城區(qū)實驗小學民族器樂教育中的現存問題
1.民族音樂未得到足夠重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西方音樂文化涌入我國,對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在該小學中,根據筆者的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小學生認為學習音樂課沒什么用,四成左右的小學生認為民族樂器很豐富,但與自己的關系不大,這使得人們對民族音樂的關注程度進一步降低。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中,仍然存在著崇尚西方音樂文化的思想傾向,不利于民族音樂和民族器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普及。
2.民族音樂教育具有片面性
根據筆者的調查經驗,在小學對小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往往只與學生合唱民歌,偶爾也有簡單的舞蹈欣賞教學,但很少帶領學生真正地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這都使得民族音樂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過于單薄。
3.缺乏嚴謹規(guī)范的課程體系
通過筆者的調查總結,宿城區(qū)實驗小學在當下的小學生音樂課程中,民族音樂并未作為一個單獨的課程專題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欣賞訓練。由于缺乏嚴謹規(guī)范的課程體系,這使得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程度嚴重不足,也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有超過70%的學生表示對民族音樂不感興趣,老師沒有進行專門的講解,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表示希望聽到老師對民族音樂的詳細講解。由此可見,該小學目前的音樂課程體系規(guī)劃不夠完善。
4.家長和學生認知不足
通過筆者的調查訪談,筆者發(fā)現該小學的家長大多抱有應試的想法,認為文化課程學好最重要,而諸如音樂課、體育課等不應列入升學考試,不必投入太多時間。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家長們也都認為這是想學音樂的專業(yè)人才會投入去學的東西。而這些想法也深深地影響了小學生的思維,有六成的小學生認為學習音樂課的作用不大,有四成的小學生認為民族樂器很豐富,但跟自己沒有關系。
三、針對宿遷市民族器樂教學應用現狀的思考與建議
(一)將現代化教育手段運用到教學中
筆者認為,民族樂器是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但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不能趨于傳統(tǒng)。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有趣而實用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新教學法的發(fā)展關注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使他們不再把音樂當作負擔,而是用肢體語言和樂器來真正享受音樂的世界。據筆者了解,當下在聲樂的練聲曲中,就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的“咿呀嗚嘿”,將情景添加到練聲曲中,讓學生利用生活里交談或者吵架時的狀態(tài)來體會當時氣息發(fā)聲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最正確的聲樂演唱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深刻地體會理解傳統(tǒng)抽象的概念意義,使學習更加具體化,達到在快樂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因此,對于民族器樂的教學,相關教育研究者和教師也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教材中增加新的教學模式,不再把民族器樂的引進局限于欣賞模式。筆者建議采用生動的動畫場景教學,將民族樂器制作成一幅又一幅的動畫形象,運用知識點和欣賞音樂的方式與場景故事法相交織。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受小學生歡迎,教師教學方式應該靈活,不受教材約束。
(二)教學訓練方法要適用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我國小學生的年齡段普遍在 6 歲至 12 歲之間,那么,在訓練小學生的教學方法上就要適宜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首先,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那么,教師在教態(tài)上就不能過于嚴肅刻板,語言也要有親和力。埃里克森在他的社會性發(fā)展階段理論中提到,此階段的學生處在學齡期,人格發(fā)展屬于勤奮對自卑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勤奮感,克服此年齡段的自卑感。那么,筆者建議,在實際教授民族器樂教學時,要利用小學生在此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抓住關鍵點。先從興趣出發(fā),以鼓勵為主,給予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的成就感。
第二,在教授民族器樂技巧技法上,不能像教授大學生一樣,將理論邏輯教學作為主體。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所以,教法上要貼近生活,具體到他們的日?,嵤?。例如,在教授琵琶的基本技法“彈挑”時,可以讓學生模仿扇扇子,利用扇扇子時手腕的狀態(tài)和動作,在弦上進行。這樣具體的教學方法比純理論的講解更能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所以,給小學生授課必須要與他們的生活相結合。
第三,作品上的選擇也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教師要選擇一些當下小學生喜愛的兒童歌曲,把這些主題歌曲作為練習曲目,這樣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耐心,不會覺得作品枯燥而放棄學習。
(三)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充實
首先,目前的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相對薄弱,教材也沒有順應時代發(fā)展而變化,教師可對民族音樂進行分類整理,對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模塊化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音樂認知體系。
(四)民族音樂教學課程設置的多樣化
根據筆者的實地調查,當下宿城區(qū)實驗小學的音樂課程內容設置較為單一,以教師教授唱歌和音樂欣賞為主,缺乏對舞蹈、戲曲、民族樂器等更為專業(yè)化的內容學習。中華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在當下有賴于通過教育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傳承和發(fā)揚。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小學生音樂課程設置中加大民族樂器演奏部分的學習比重,如簡單的鑼、鈸等樂器。簡單的樂器諸如打擊類樂器也可以適當加入教學過程中,如木魚、三角鐵、沙球、碰鈴等配合起來。打擊類樂器的學習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節(jié)奏感,節(jié)奏是音樂表現的基礎,也展現了中國民族的特色。
(五)民族音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在宿城區(qū)實驗小學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學模式較為陳舊,無法適應當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因時而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性調整,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的學習興趣。傳播民族音樂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口傳心授”,由此可見,“感染與影響”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加民族音樂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使學生產生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的想法。
四、小學民族器樂教育普及的意義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因時而變、歷久彌新,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民族音樂逐步走向世界,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贊譽和關注。民族樂器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古至今,民族音樂的交流方式大致分為有意識的交流和無意識的交流兩種。前者是指通過教學系統(tǒng)地向學生群體傳播民族音樂的方式,后者是指通過民間口頭交流傳播民族音樂的方式。由此可見,自覺溝通是民族音樂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如何普及民族樂器教育,特別是對小學生的民族樂器教育,對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當下小學教育中著力發(fā)展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增強他們自身的文化認知。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樂器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在小學生的課程學習中著力普及,有利于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