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臼湖流域漢語方言形成初探*

    2020-06-11 01:37:28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當涂石臼吳語

    侯 超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

    引言

    石臼湖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高淳區(qū)和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qū)、當涂縣的交界地帶,是江蘇、安徽兩省的界湖。石臼湖西部有長江支流青弋江、水陽江、姑溪河匯入,北部經(jīng)天生橋河(舊名胭脂河)與秦淮河相通,南部經(jīng)石固河、蘆溪河與固城湖相連。石臼湖因形狀酷似“石臼”而得名,湖面200多平方公里。石臼湖、固城湖和原丹陽湖同源于古丹陽湖,因泥沙淤積,逐漸分化出固城、石臼、丹陽三湖。丹陽湖成湖之初面積很大,湖面4000余平方公里[1]283。唐代詩人李白《姑熟十詠·丹陽湖》詩云:

    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

    天外賈客歸,云間片帆起。

    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里。

    少女棹歸舟,歌聲逐流水。

    此詩前兩句描寫了丹陽湖波瀾壯闊的景象,可見直至唐代該湖依然是煙波浩渺的大澤。因歷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圍墾,丹陽湖湖面不斷縮小,目前只剩石臼、固城二湖。

    石臼湖流域處于吳語和江淮官話交界的前沿,原屬吳語區(qū),周邊有當涂、博望、溧水、高淳一縣三區(qū),其中當涂西部、北部,溧水北部的方言以江淮官話為主,當涂東部、溧水南部和高淳區(qū)以吳語為主。此外,本區(qū)還有移民方言島分布,尤以溧水地區(qū)為最。據(jù)新版《中國語言地圖集》[2],整個宣州吳語地區(qū)的吳語和官話方言成交錯狀分布,不像其他方言片區(qū)那樣界限分明。

    目前石臼湖流域的土著吳語受到江淮官話的沖擊,正在逐步喪失原有的領地。20世紀80年代,葉祥苓(1984)曾經(jīng)調查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方言,對這一地區(qū)的方言分布狀況和主要特點作了初步分析,其中涉及高淳、溧水和當涂三地的吳語。[3]近年來,石臼湖流域的方言正在逐步受到學界關注,但有關該區(qū)方言形成原因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從方言分布及方言特點出發(fā),結合行政區(qū)劃、歷史移民、方言接觸三方面嘗試探討石臼湖流域漢語方言的形成過程。

    一、歷史行政區(qū)劃與方言分區(qū)

    從方言分區(qū)來看,石臼湖流域江淮官話和吳語的分界線自東向西大體上在溧水城區(qū)—石湫鎮(zhèn)北部—丹陽鎮(zhèn)—薛鎮(zhèn)—護河鎮(zhèn)—太白鎮(zhèn)一線。石臼湖流域的吳語分屬宣州吳語銅涇小片、太高小片和太湖吳語毗陵小片:博望區(qū)、當涂東部、溧水西南部、高淳西南部的吳語屬于宣州吳語銅涇小片;高淳椏溪鎮(zhèn)以西(磚墻鎮(zhèn)除外)及當涂湖陽鎮(zhèn)西部屬于宣州吳語太高小片;溧水東南部(白馬等鎮(zhèn))、高淳東部椏溪鎮(zhèn)屬于太湖吳語毗陵小片。石臼湖流域的土著方言為吳語,主要特征是古塞音聲母今讀仍保持三分格局,多數(shù)方言點有六至七個聲調,且入聲分陰陽。詞匯方面和鄰接的太湖吳語有一些共同特征,如“下雨”說“落雨”,“淋雨”說“沰雨”“去年”說“舊年”,“時候”說“辰光”,“遲”說“晏”,“割稻”說“斫稻”等。語法方面,石臼湖流域吳語表被動可用介詞“把”(如高淳:他把狗咬則)、表處置可用介詞“拿”(如高淳:拿門關起來)。石臼湖流域吳語特征的保留顯然與其歷史上長期處于吳語的地域范圍內有關。

    石臼湖流域的文明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1997年高淳薛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表明距今5500—6000年,這一地區(qū)已有人類活動[4]。除高淳外,當涂、溧水也都發(fā)現(xiàn)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歷史行政區(qū)劃沿革來看,石臼湖流域長期處在同一政區(qū)。(1)歷代行政區(qū)劃的沿革主要參考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當涂縣志編纂委員會《當涂縣志》(中華書局,1996)、高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淳縣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0)、溧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溧水縣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西周時期,石臼湖流域屬吳國,東周時期先后為越、楚所轄。秦朝實行郡縣制,設有丹陽縣、溧陽縣,時石臼流域大部分屬丹陽縣,小部分屬溧陽縣,兩縣先后為鄣郡、會稽郡所轄。兩漢至西晉時期隸屬丹陽郡。西晉時,于丹陽縣南部分置于湖縣。東晉及宋、齊、梁、陳的都城都在今南京市,此時石臼湖流域屬丹陽郡及僑置南豫州、淮南郡等。時另有僑置當涂縣,初無實地,今當涂縣之名始于此。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陽西北及丹陽(江寧和博望交界處)故地東部置溧水縣(今溧水、高淳屬之),為溧水建縣之始。隋朝當涂、溧水之地屬丹陽郡,高淳之地屬宣城郡。唐朝石臼湖流域大部屬宣州,隸江南西道,此時石臼湖地區(qū)與南京地區(qū)(屬潤州,隸江南東道)已有分隔。明弘治四年(1491年),析溧水西南境置高淳縣,是為高淳建縣之始。自北宋始,溧水、高淳和當涂已有明確分野,此后,石臼湖流域的行政區(qū)劃基本沒有大的變化,高淳、溧水始終和南京一起先后為江寧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慶路(元)—應天府(明)—江寧府(清)所轄,當涂始終和蕪湖、繁昌一起先后為太平州(兩宋)—太平路(元)—太平府(明清)所轄。

    周振鶴、游汝杰(2015)指出,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對方言的發(fā)展演化有很大的影響,一府(或與府相當?shù)闹?、?或一省(或與省相當?shù)穆贰⒅?之內的語言有一體化的趨勢。特別是唐宋的州和明清的府所轄的地域,對一體化來說非常適中。[5]62石臼湖流域自古屬于吳地,其方言早期顯然屬于吳語范疇。自東晉以來,北人南遷,石臼湖流域自北向南逐步受到北方方言的影響。唐代,高淳以及當涂、溧水南部均屬宣州(轄今石臼湖流域和蕪湖、宣城、安慶地區(qū)),而當涂、溧水北部的一小部分區(qū)域屬于潤州(轄今南京、鎮(zhèn)江地區(qū)),時宣州和潤州的分界線大體跟今天石臼湖流域北部的吳語和江淮官話的分界線一致,只是后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方言分界線略有南移,可見唐代的行政區(qū)劃對石臼湖流域的吳語和江淮官話的分區(qū)有著重要影響。

    北宋時,當涂屬太平州(轄當涂、蕪湖、繁昌三縣),溧水、高淳屬江寧府,此后,太平、江寧名稱雖有沿革,但轄地基本不變,當時太平州和江寧府東部在地理上基本上以石臼湖的中線為界,這條分割線也成為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分界線。在地理上,石臼湖的阻隔,使得宣州吳語內部產(chǎn)生分歧:西部(不包括當涂湖陽鎮(zhèn))屬宣州吳語銅涇小片,而石臼湖南岸(包括當涂湖陽鎮(zhèn))則是宣州吳語太高小片。這種宣州吳語內部的分區(qū)也大體上跟宋代以來太平州和江寧府的行政分界相一致??梢姡乩砩系姆指顚κ屎饔蛐輩钦Z的內部分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二、歷史移民與方言演變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是西晉永嘉喪亂之后的北人南遷。永嘉喪亂之前,蘇南、皖南地區(qū)都說吳語,用吳語傳唱的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吳聲歌曲”就產(chǎn)生于建業(yè)一帶。[6]西晉永嘉年間北方少數(shù)民族乘機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317年,瑯琊王司馬睿于建康(今南京)即位,史稱東晉。永嘉喪亂后,中原士族臣民大批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永嘉移民的特點是時間長、數(shù)量大,自永嘉元年至泰始二年的一百五十年間,南遷流民達九十萬人之多,占南朝劉宋人口的六分之一。[7]410由于移居建康的北方人多是統(tǒng)治階層和名門望族,社會地位很高,他們所說的語言自然也具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南方士族紛紛效仿北方口音?!耙追c之談,南方士庶,數(shù)言可辨,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盵8]529-530前賢一般認為,六朝時期,南京方言屬于吳語[6]9,但當?shù)鼐用駥嶋H操北方話和吳語兩種方言,北方人和南方士人操北方話,庶人則操吳語。因為北方移民在人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占有優(yōu)勢,北方方言在南京地區(qū)逐漸取代了吳語。[5]17

    語言的傳播路徑大體上有兩種,一是人群之間的傳播,這種傳播在中國古代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即從上層階級向普通百姓傳播,六朝時期金陵吳語被北方話取代的過程正是由士族向庶民方向發(fā)展的。二是地域之間的傳播,又有跳躍式和漸進式兩種,前者往往形成方言飛地或方言島,后者則形成地理上相連的方言片或方言區(qū)。北方話在南京、蕪湖等沿江城市取得優(yōu)勢地位之后,在地理上進一步向離江較遠的地區(qū)推進,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城鄉(xiāng)經(jīng)濟、文化水平差異明顯,這種推進是非常緩慢的。石臼湖地區(qū)距離南京城區(qū)80公里左右,古代多是經(jīng)濟上不發(fā)達的農(nóng)村,加上湖水阻隔,所以盡管北方話在瀕臨長江的南京等城市逐步取代了吳語,但是進一步的南推顯然受到了阻礙,至今仍然沒有越過石臼湖,直到20世紀80年代,石臼湖以北溧水城區(qū)仍然能夠調查到屬于吳語的“老在城話”[10]2,可見,石臼湖北部地區(qū)的吳語被江淮官話取代還是比較晚近的事情。朱蕾(2016)認為皖南的強勢江淮官話的形成主要是在明清以后[11],從時間上來看,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來看,古代北方方言不斷南擴,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占據(jù)優(yōu)勢且人口數(shù)量超過土著的北方方言要在它所遷入的中心城市取代當?shù)胤窖韵鄬Ρ容^容易,但要在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取得優(yōu)勢并非易事。宋室南遷,建都臨安(今杭州),北方移民所帶來的官話在杭州城區(qū)具有優(yōu)勢地位,致使杭州城成為吳語包圍中的官話方言島,但優(yōu)勢的官話方言遭到周圍吳語的抵抗,從而形成了具有官話色彩的吳語杭州話。[12]古代石臼湖流域交通不便,且經(jīng)濟、文化上跟長江沿岸的大城市相比要落后很多,這種狀況使得這一地區(qū)的吳語得以保存。相對而言,長江沿岸多為人口聚集的中心城市,北方移民南遷以后往往定居于此,士族大戶也不愿意進一步往南遷移到農(nóng)村去,所以當時的移民并沒有大規(guī)模擴散到石臼湖流域。永嘉喪亂之后,大批的北方移民都是沿著長江分布的,除南京外,今蕪湖、馬鞍山等地也被北方移民填充,《晉書》卷十四《地理志》載“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并淮南、廬江、安豐并屬豫州。寧康元年,移鎮(zhèn)姑熟”[13]272?!笆徍碑斨附袷徍?,僑立豫州于此,“丹楊”即丹陽縣(今小丹陽),“于湖”由丹陽縣析出,“姑熟”即今當涂縣城??梢?,今長江沿岸的蕪湖市、馬鞍山市在永嘉喪亂之后,都被北方僑民占據(jù),只是跟南京地區(qū)的移民來源地略有不同,今蕪湖市、馬鞍山市(包括當涂縣城)的方言均屬江淮官話,這跟永嘉喪亂之后的北方移民不無關系,只是因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低于南京,這里的吳方言被北方方言覆蓋的時間略晚于南京地區(qū)。如上所述,北方移民到達江南后集中分布于長江沿岸,并未擴散到離江較遠的石臼湖地區(qū),至今,吳語仍散存于蕪湖和當涂兩縣的東部和南部。

    第二次移民大潮始于唐安史之亂后,持續(xù)至五代,歷時近兩百年。這一時期的移民不像第一次大移民主要集中在長江沿岸,而是遍布南方各地,“其中,江南、江西、淮南和蜀中吸收了最大量的移民,是移民的主要遷入?yún)^(qū)域,福建則是唐末移民的重要遷入?yún)^(qū)”[7]269。“江南”指今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部分和上海市與浙江省。與第一次遷入江南地區(qū)的移民不同,第二次遷入江南地區(qū)的移民分布范圍很廣,今蘇州、南京、杭州、紹興、宣州、歙縣、貴池都是移民聚居的重要地區(qū)。從移民分布來看,第二次大移民主要遷入江南地區(qū)的一些重要城市,遷入石臼湖流域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移民相對較少。安史之亂后的北方移民方言加速了沿江城市吳語向北方話發(fā)展的過程,使得北方方言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但沒有對石臼湖流域的吳語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

    第三次大移民是靖康元年至建炎四年(1126-1130)的北方人口南遷。據(jù)葛劍雄(1997),此次移民大約有三個浪潮:金軍攻入河北、河東以后,移民進入河南和淮南;攻入淮南后,移民進入江南;攻入江南以后,一些移民進入嶺南、福建以及其他山區(qū)。[7]279北方移民在江南地區(qū)分布很廣,臨安府作為南宋都城,成為北方移民分布的中心地區(qū)。平江(今蘇州)、建康、鎮(zhèn)江三府是江南僅次于臨安的移民較多的府州。建康及其周邊地區(qū)(太平州、池州等)也是北方人民遷入避難的重要據(jù)點。據(jù)《高淳縣志》(1998-2010),高淳境內萬人以上大姓多為南宋期間徙入的后裔,[14]9這說明即使是離江較遠的城市也有移民前來定居。從總體上來看,當時北方移民仍以移居中心城市為主,縣城雖有移民,數(shù)量有限,農(nóng)村更少。南宋以來,石臼湖流域的方言仍以吳語為主,但自北向南已逐步受到北方方言的沖擊。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移民均對蘇皖長江南岸地區(qū)方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第一次大移民奠定了北方方言的基礎,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移民進一步鞏固了北方方言的地位,同時使得北方方言的區(qū)域不斷南移。在第三次大移民時期,南京、馬鞍山、蕪湖等集中了數(shù)量相對較大的北方移民,“此時應已成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區(qū)”。[15]與第一次大移民主要定居長江沿岸城市略有不同,第二次、第三次大移民的范圍擴大,普通的縣城亦有移民遷入,這些北方移民的方言顯然對石臼湖流域的吳語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使得這一地區(qū)的吳語逐漸脫離太湖吳語的軌道而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發(fā)展。

    除了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還有一次局部移民活動也對石臼湖流域的漢語方言分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就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的大移民。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戰(zhàn)爭波及十六省,造成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其中蘇浙皖交界地區(qū)因為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人口損失尤其嚴重。據(jù)葛慶華(2002)統(tǒng)計,戰(zhàn)爭期間蘇浙皖交界地區(qū)人口損失約1048萬,損失率達90.1%,戰(zhàn)后這一地區(qū)有大量移民遷入,持續(xù)半個世紀之久,至宣統(tǒng)三年移民達二百余萬,占全區(qū)人口的58%。[16]1戰(zhàn)后石臼湖流域移民大部分來自河南、湖北、皖中和蘇北地區(qū),顯然移民的來源地主要是北方方言區(qū)。大量移民移居石臼湖流域,對這一地區(qū)的方言地理分布格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形成了為數(shù)不少的方言島(當?shù)厝艘话惴Q之為“客民話”),其中溧水地區(qū)最為明顯,如白馬、共和、東屏等鎮(zhèn)的河南話方言島[17][18]。從總體上來看,客籍移民方言只是使得石臼湖流域吳語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但其方言特征并未明顯滲入本地吳語。

    三、方言接觸與方言演變

    永嘉喪亂和唐末五代的北方移民奠定了沿江城市南京、馬鞍山和蕪湖等地北方方言的基礎,至南宋靖康之變發(fā)生歷史上第三次大移民之后,這幾個沿江城市應該已經(jīng)成為北方方言區(qū)了。至于這些城市的方言進一步演變?yōu)榻垂僭挼臅r期,目前尚無確切的材料能夠證明。劉丹青(1997)認為,比較穩(wěn)固而定型的江淮官話區(qū)的形成較晚,是在原先南方方言(主要是吳語)和不斷南下的歷代北方人的方言長期融合之下逐步形成的。[19]44-45這種觀點很有見地,歷代移民所帶來的北方方言不斷地和不同時期的本地方言接觸融合,形成了今天長江南岸江淮官話的基礎。在方言的交界地區(qū),兩種方言之間的接觸是必然的,就石臼湖流域而言,這種接觸發(fā)生的時間相當早,而且是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之中。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古代,本地方言對外來方言的抵抗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離江較遠,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加之水系復雜、交通不便,石臼流域的土著吳語能夠保存至今。近代以來,由于經(jīng)濟、交通條件的改善,方言之間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和深入,從方言發(fā)展的大勢來看,沿江的北方方言持續(xù)不斷地向南推移,五六十年代溧水縣城還有吳語存在,現(xiàn)在基本上已經(jīng)找不到說吳語的人了。

    當涂東部、溧水南部目前仍屬吳語地區(qū),具有一些跟江淮官話不同的特征,如:聲母有清濁對立,泥來母不混,侯韻讀[ei][?][]等,但因為直接面臨江淮官話,這里的吳語帶有一些江淮官話的特征,如:古濁音聲母出現(xiàn)更多的清化現(xiàn)象;微母更多地讀零聲母;蟹止攝開口三四等字舌尖化;宕江攝主元音讀低元音;通攝主元音央化;聲調數(shù)量五至六個;次濁上歸陰上。有些語音特征跟鄰接的江淮官話并不完全一致,那很可能是早期方言接觸過程中語音折合或后期發(fā)展的結果。詞語方面跟江淮官話也有一致性特征,如“今天”說“根朝”,“彩虹”說“虹kɑ誰”說“哪個”,“西紅柿”說“洋柿子”等。

    需要指出的是,高淳地處石臼湖南岸,距離沿江城市較遠,交通相對不便,所以歷史上到達這里的移民相對較少,即使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以后,高淳地區(qū)的土著也顯著多于移民(2)據(jù)葛慶華(2002),宣統(tǒng)三年,高淳縣人口約20.1萬,移民及其后裔約6.2萬,數(shù)量明顯少于石臼湖流域其他地區(qū)。,這一點跟當涂、溧水的情況有所不同。應該說高淳吳語受到官話方言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至今仍然保留一些跟太湖吳語一致的特征,如語音方面,有七個聲調、陽入為低升調、覃韻有讀[]的現(xiàn)象等;詞匯方面,雄性動物前加“雄”(如“雄鴨”)、雌性動物后加“婆”(如“雞婆”)等。有些太湖吳語難覓的說法甚至還能在高淳方言中找到遺跡,例如“茄子”高淳方言說“落蘇”,太湖吳語基本上已被“茄子”取代,只在上海方言中還保存著。

    前文指出,自北宋以來,高淳一直和南京在同一行政區(qū)內,而與鎮(zhèn)江、常州不同區(qū),行政區(qū)劃的阻隔也使得高淳地區(qū)的吳語跟太湖吳語有明顯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不少都是晚期自發(fā)形成的,例如奉微母讀重唇音[b][20]、咸山攝開口一二等字讀[ie](如“三ie1”)[21]、次濁上歸陰平[22]、邊音自成音節(jié)、“去”白讀[kh7]、“關”讀[ye1]等。當涂、溧水地區(qū)的吳語也有一些既不同于江淮官話也不同于高淳吳語的特征,例如古濁音聲母今讀強氣流輔音、山攝開口一二字有鼻韻尾丟失的現(xiàn)象(如“山”讀[s1])、果攝元音高化或裂化等。還有個別的吳語方言點發(fā)展出一些獨特的語音特征,如博望方言第一人稱代詞說[nie7]、第二人稱代詞說[nie8],兩者只有聲調差異。石臼湖流域復雜的語音面貌表明,在語言接觸的前沿地帶,土著方言在跟外來強勢方言接觸的過程中,會在劇烈的抵抗中緩慢地接受外源方言的影響,同時在演變的過程中也可能產(chǎn)生一些新的獨有特征,方言接觸加上方言自身的演變可能導致本土方言變得跟周邊的方言都不一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淳吳語。多種方言之間的接觸還可能導致一字多音現(xiàn)象。溧水石湫鎮(zhèn)西部橫山村覃韻個別字有三種不同口音,例如“膽”讀[t?3][tia3][t3],三種形式之中,[tia3]和[t3]是吳語層次,[t?3]是江淮官話的層次。不同的讀音形式之間相互競爭,最終只有一種勝出。

    四、結語

    石臼湖地區(qū)是江淮官話和吳語交界的前沿,結合語言的外部環(huán)境來看,江淮官話是本區(qū)強勢方言。歷史上,官話方言和吳語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是北進南退,目前這種趨勢仍在石臼湖流域上演。石臼湖流域馬鞍山、當涂地區(qū)屬于皖南,而目前整個皖南地區(qū)的強勢方言是江淮官話。關于皖南地區(qū)強勢江淮官話的形成,鄭張尚芳(1986)和孟慶惠(2000)秉持“移民說”,前者認為江淮官話主要是江北移民帶來的,后者認為歷史上的永嘉移民、晚清移民和抗戰(zhàn)移民都是皖南江淮官話形成的重要原因。[23][24]2338-2339朱蕾(2016)不同意二人的觀點,認為皖南強勢江淮官話主要是明清以后標準語通過文教力量在皖南持續(xù)推行的結果。[9]我們認為,皖南強勢方言江淮官話的形成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在很大程度跟歷史移民有關,如沿江的馬鞍山、蕪湖等,這些城市永嘉喪亂之后就成為北方移民聚居之地,唐末五代和宋室南遷時期也都是北方移民南遷的重要據(jù)點,這些城市的江淮官話是在本地方言和不斷南下的歷代北方人的方言長期接觸融合之下逐步形成的。朱蕾(2016)也承認蕪湖、當涂等沿江城市江淮官話的形成及發(fā)展可能和南京、揚州等方言基本同步或略后。[11]可見南京、馬鞍山、當涂縣城等沿江城市的江淮官話形成較早,且形成之后基本上處于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些沿江城市的江淮官話不斷向東南方向推進,蠶食石臼湖流域吳語的地盤,則是比較晚近的事情,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溧水城區(qū)還有吳語存在,目前部分靠近江淮官話的鎮(zhèn)村多種方言形式并存的現(xiàn)象,也直接證明了江淮官話和吳語之間的競爭關系。石臼湖流域的吳語跟主流吳語有很多不同,特別是石臼湖南岸的高淳方言,早期曾被認為是“古韻方言活化石”,其實它的很多特點大都是后期音變的結果,當然也有一些特點跟方言接觸密切相關,如麻韻主元音讀[a]等??傊覀冋J為石臼湖流域方言的形成是行政區(qū)劃、歷史移民、方言接觸和自發(fā)演變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在不同時期發(fā)揮了程度不等的作用。

    猜你喜歡
    當涂石臼吳語
    “卿今當涂掌事”之“當涂”辨正
    淺談吳語方言生存現(xiàn)狀及其傳承保護
    ——以浙江地區(qū)為例
    魅力中國(2021年49期)2021-11-27 15:37:26
    吳語傳播現(xiàn)狀調查分析與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
    文教資料(2021年21期)2021-11-15 12:13:09
    惜物惜福
    中外文摘(2021年9期)2021-11-11 21:23:08
    惜物即惜福
    潤·文摘(2021年4期)2021-05-10 02:35:28
    神奇的鼠尾
    故事會(2020年11期)2020-06-04 12:43:51
    當涂民歌現(xiàn)狀研究
    黃河之聲(2019年7期)2019-12-15 22:03:51
    當涂方言與民歌的共生關系研究
    吳語閑話(之四)
    蘇州雜志(2017年4期)2017-09-03 09:23:18
    吳語閑話(之三)
    蘇州雜志(2017年3期)2017-07-03 14:10:22
    宁阳县| 若尔盖县| 铁岭县| 平阳县| 来安县| 叙永县| 久治县| 西乌珠穆沁旗| 河曲县| 融水| 东乌珠穆沁旗| 铁岭市| 平泉县| 大兴区| 乌审旗| 敦化市| 赤峰市| 庄河市| 松江区| 尉氏县| 卓尼县| 新竹县| 广平县| 白沙| 恩施市| 广汉市| 大厂| 尼玛县| 永川市| 定州市| 固始县| 郧西县| 虞城县| 孙吴县| 永登县| 通山县| 保靖县| 兰考县| 泸州市| 花莲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