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qū)?/p>
壺器之始,源于殷商;春秋戰(zhàn)國,尤為盛行。春秋壺扁圓而方,貫耳圓足;戰(zhàn)國壺往往圓形,長頸大腹,獸耳銜環(huán)。1976年12月,寶雞扶風莊白村窯庫遺址出土的西周懿王十三年興壺,其銘曰:“萬年永保”,洵曠世至寶(現(xiàn)藏陜西省周原博物館)。
唐代陸鴻漸曾云:“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見陸羽《茶經(jīng)》)?!眽厥?,有小如橘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梅花形、栗子形,等等。世傳擇壺“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而尤以壺嘴、壺口、壺柄等“三齊”為要。
明代張叔益認為:“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官、哥、宣、定為上,黃金、白銀次,銅、錫者,斗試;家自不用(見張謙德《茶經(jīng)》)?!鼻蹇滴跄觊g,傳有惠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所制,被譽稱壺藝之極品。
洎乎近世,海上收藏家隴梅陸先生,喜金石書畫、古籍版本外,康熙官窯、雍正青花等,亦為其所好。
曩昔,余常出入靜安新邨小可齋,陸老不時亮出所藏,諸如明季宣德爐、嘉慶曼生壺等,且循循善誘。于是,漸有耳濡目染,躬承其雅;并稍悟文房舊器把玩之秘。
西泠石伽與宜興蔣蓉,曾有珠聯(lián)璧合緣壺趣之佳話,撰成拙稿《石伽竹與蔣氏壺》,為海上藝壇,留所觀感,助興添樂;爰略知傳統(tǒng)壺藝之奇制、巧構、器質(zhì)于萬一。
今復專趨甘泉劉石苑,方知恩同兄亦愛石、玩石與雕石,由來已久;及其所制“石壺”,且名聞遐邇。
“劉氏石壺,壺藝稱雄”手跡橫幅于工作室居中而懸,出于前輩藝術家十發(fā)程老親筆所題;天井角落里那些并不起眼的破籃、舊籩與樹根、竹節(jié)等,屬于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素材。故其作品層次分明、細節(jié)清晰,形象逼真、形態(tài)栩栩如生。而志在“師法造化”,則是其主要藝術取向和兢兢業(yè)業(yè)的創(chuàng)作方向。
四周堆滿各種石料,“四大”國石或得其三,即福建壽山及浙江昌化、青田,其中含田黃、雞血等名品,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其他如廣東肇慶的黃端、綠端、褐色端,江西歙巖、江蘇澄巖,安徽靈璧與湖南菊花石,等等。真是琳瑯滿目,令人視目不暇接。兩旁玻璃柜里,整齊地安放著各式細琢精雕的絕品佳作。
依序陳列的石壺,一一精彩紛呈。如“漁家樂”“水仙歡”“竹節(jié)情”和“金秋蟬鳴”“寒冬取暖”“田園閑趣”,等等。其造型之精巧入微、細節(jié)之精義入神、構思之精奇古怪,無不含情脈脈,別有情趣。
所謂“工藝美術”,或工于專技、或傾于美術,而劉恩同則合二而一,那意趣盎然、稀奇古怪的石雕作品,實在源于其刻苦鉆研、精心求學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也根植于他從小對藝術的酷愛與追求,及其天賦、勤奮和扎實的美術功底。
早在學童之年,舉凡素描、速寫、水彩、水粉、蠟筆和油畫等,均無所不及。20世紀80年代起,更是迷上玩石,晨起夕入,沉浸其間;刻刻弄弄,循序漸進。后來,又專門師從許季良,繼攻石技雕藝;為海上藝人張景安再傳弟子,且與當年藝雕宗師、寫實派鼻祖陳端友,一藝所繼、一脈相承。
如今,其返璞歸真的作品、自然淳樸的風格,已日臻爐火純青、獨步徜徉的藝術境界。茲一睹為快,能不記之云爾。
(劉恩同,上海市“非遺”石雕技藝之傳承代表、上海工藝美術大師。連續(xù)三次入選北京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2017年,獲得全國手工藝產(chǎn)業(yè)博覽會“金獎”。)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材質(zhì):江蘇蘇州澄泥石。尺寸:長寬高170×80×160(毫米)。容量:370毫升
材質(zhì):廣東肇慶綠端石。尺寸:長、寬、高160x100x80(毫米)。容量:120毫升
材質(zhì):廣東肇慶綠端石。尺寸:長、寬、高170×100×75(毫米)。容量:200毫升
材質(zhì):江蘇蘇州澄泥石。尺寸:長寬高180×100×75(毫米)。容量:12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