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唐麥迪
在都柏林成為一個城市之前,操蓋爾語的凱爾特人稱它為“貝爾亞薩克萊斯”(Baile Atha Cliath),意為“圍欄渡口鎮(zhèn)”,用以指利菲河上連通塔拉和威克洛的一座古橋。從大約公元前325年開始,凱爾特移民分批抵達愛爾蘭,這些移民文化不同、語言各異,蓋爾人很快就脫穎而出。
在這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完全取決于其出身,取決于是否有封地,在這種背景之下,記錄歷史和宗譜就成了頭等大事。然而,當時的語言還沒有文字形式(事實上,根據尤利烏斯·愷撒大帝記載,書寫當時是一種禁忌)。直到公元4世紀,一種新的貴族階級——宮廷詩人出現(xiàn),奇怪而煩瑣的歐甘(Ogham)文字才有所發(fā)展,即便如此,也只是用作碑文鐫刻在石頭上。宮廷詩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記錄古老的傳說和歷史,作為官方詩人,他們還要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書寫歷史。起初,宮廷詩人不管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超自然方面都是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任務也逐步細化,他們開始致力于研究歷史與詩歌;德魯伊特(Druids,凱爾特人的巫師)主管巫術與學術;法官負責法律的記錄與管理。然而,即便是德魯伊特接手巫術管理之后,權高位重的宮廷詩人依然深受敬畏:他們的詛咒可以徹底摧毀一個人的聲譽,甚至導致喪命。
宮廷詩人共分七個級別:最低級別的是吟游詩人,只需要7年的教育與背誦,最高級別的是奧拉姆,需要歷經12 年的學習,其間,他要記憶成百上千的英雄傳奇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詩歌要素。根據《巴利莫特之書》記載,當時的奧拉姆獲得特權可以穿著緋紅羽毛做成的斗篷,攜帶權杖,而且作為首席詩人其座位緊挨著國王的寶座。
公元450年之后的某個時候,圣帕特里克將基督教傳入愛爾蘭,書寫也隨之而來。德魯伊特最終被放逐,但擴大了主管學術的宮廷詩人的影響力。吟游詩人學院緊鄰修道院而建,詩人們在此學習格律與歷史,但是后來這些學院還是被修道學校取代了。
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文本也包含了傳教士抄寫和保存的內容,這證明了基督教僧侶與愛爾蘭詩人的密切關系。這些僧侶匯編了內容豐富的巨篇羊皮卷和羊皮紙書,其中包括長篇史詩、民間故事、宗譜、詩歌、歷史等,但是這些材料并未根據年代加以區(qū)分,所以在這些書里,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14世紀的傳記,也能找到1世紀的英雄傳奇。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手抄本是用7世紀或者8世紀的語言寫成的,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愛爾蘭人民接受了基督教,但是愛爾蘭語言并未接受拉丁語,事實上,愛爾蘭語倒成了愛爾蘭教堂的主導語言。
古時的史詩以英雄傳奇的形式出現(xiàn),宮廷詩人將其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等級。對于初級史詩,奧拉姆需要記誦的敘事詩有 250 篇之多。根據主題,初級史詩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下類別:城防摧毀、牲畜劫掠、洞穴故事、悲慘死亡、旅行冒險、求婚、戰(zhàn)斗、航海、盛宴、攻城、私奔、屠殺、海嘯、探險、發(fā)展、幻想等,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分類是非常奇怪的。
戰(zhàn)斗的人
中世紀時期,這些故事根據時代和主角的不同逐漸歸屬為不同的類別。其中,神話故事是最為古老的,它們將愛爾蘭第一批居民描述為神靈,其中正義的是圖達南族(Tuatha De Dannan),邪惡的是弗魔族(Fomorians)。弗魔族內訌不斷,后來,蓋爾人來到這里,消滅了它們的殘余。第二類,也是最為著名的一類是阿爾斯特(愛爾蘭古地名,其范圍包括今天英國的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的阿爾斯特?。┕适录║lster Cycle),或者有時俗稱的赤枝騎士系(Red Branch Cycle)。這一類作品描述愛爾蘭人的早期歷史,故事主要圍繞大約公元前 1 世紀時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康諾國王(King Conor)的一些事跡展開。芬尼亞詩集或者奧西亞故事集出現(xiàn)最晚,大約在公元 3 世紀,這一類作品主要講述了恩·麥克庫爾及其古國民軍芬尼亞勇士團的故事。選自阿爾斯特故事集和芬尼亞詩系的故事在12世紀的文本《牛皮書》和《倫斯特之書》中比比皆是。
阿爾斯特故事集中百里挑一的,也最受歡迎的故事是《泰恩·博·庫利》(《奪牛記》),其最新譯本是由都柏林詩人托馬斯·金塞拉完成的。和這一類的其他大部分故事一樣,這個故事也是圍繞阿爾斯特英雄庫丘林展開的。庫丘林幾乎單槍匹馬打敗了侵略者梅徳卜女王的康諾特軍隊。由于嫉妒其丈夫的財富,特別是他那只價值連城的白角公牛,梅徳卜女王派軍去阿爾斯特捕捉更為珍貴的棕色公牛。阿爾斯特軍隊在魔咒之下失去知覺,年輕的庫丘林單槍匹馬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經歷了三天的激戰(zhàn),他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老朋友和義兄費迪南并親手殺死了他,之后,庫丘林再也無力獨自捍衛(wèi)阿爾斯特。盡管他英勇善戰(zhàn),畢竟勢單力薄,梅徳卜的軍隊還是搶走了棕色公牛,逃回了康諾特,后來棕色公牛抵死了白角公牛又逃回了阿爾斯特,在那里,一陣狂怒之下,棕色公牛因心臟爆裂而亡,兩個王國最終講和。
阿爾斯特故事集中也講述了迪爾德麗的愛情故事,這也是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最受作家歡迎的一個主題。如《尤斯尼奇之子的命運》所述,德魯伊特巫師迦布斯在迪爾德麗出生時就預言她長大后將是一個舉世無雙的美女,無數(shù)的英雄好漢會為她而相互殘殺。聽說這些,康諾王決定將這個女孩關在山中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木屋里,直到她長大成人,可以做他的妻子。隨著年歲增長,迪爾德麗出落得越發(fā)漂亮,她開始渴望愛情。
一天,迪爾德麗偶遇尤斯尼奇的兒子諾伊斯,兩人一見鐘情。為了躲避康諾王的掌控,這一對戀人和諾伊斯的兩個兄弟一起逃往蘇格蘭,不久就被康諾王抓回阿爾斯特。夜深人靜,趁他們熟睡之際,康諾王將他們所在的赤枝宮付之一炬,混戰(zhàn)之中,諾伊斯和他的兩個兄弟都被砍去人頭,迪爾德麗也撞石身亡。康諾王的行徑在阿爾斯特掀起了軒然大波。王國里的另一個英雄弗格斯也叛逃到康諾特,梅徳卜女王發(fā)現(xiàn)向庫丘林復仇的時機成熟,于是再次出兵阿爾斯特,在一次戰(zhàn)斗之中,庫丘林被長矛刺中要害,為了能夠站著死去,他撞石而亡。
布賴恩·博魯
大約8世紀末期,基督教剛剛同化了愛爾蘭最后的異教徒,北歐海盜就開始武裝入侵了。他們掠奪黃金和其他一切值錢的東西,截至 800 年,海盜已經洗劫了愛爾蘭各島和愛爾蘭東、南、西海岸線上所有的居住區(qū),特別是修道院。9世紀初期的幾十年,北歐海盜的船隊逆流而上深入內陸。最初,他們還滿足于搶奪財富、奸淫婦女后就揚長而去。836年,一支60條船組成的艦隊沿利菲河駛入米思,從農場到教堂,所有的東西都被他們洗劫一空。之后,他們又派船進入各大內陸港灣,為他們襲擊周圍各修道院建立基地。值得慶幸的是,有一些僧侶帶著他們珍貴的手抄本成功逃往歐洲大陸。正是這些手抄本以及幸免于難的內陸修道院匯集起來的一些資料作為古愛爾蘭文學被保存了下來,畢竟,即便是最美的插圖文本對海盜來說也是毫無價值的。
841年到842年的冬天,一幫海盜留在了愛爾蘭,他們在利菲河邊安營扎寨,并稱該地為都柏林(Dubhlinn)。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因為“都柏林”在愛爾蘭語中意思是“黑水池塘”,這倒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利菲河的那一段水質。后來,他們的營地不斷向四周拓展,都柏林逐漸成為攻擊愛爾蘭更為廣闊的鄉(xiāng)村的根據地。過了大約100年,都柏林的海盜逐漸失去了劫掠的興趣,轉而開始從事貿易,這一轉變將都柏林變成了歐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令那些渴望拓展疆土、聚斂財富的各王國首領垂涎三尺。
然而,北歐海盜并非中世紀早期愛爾蘭動蕩不安的唯一原因。在海盜劫掠的 200 年里,各割據王國之間戰(zhàn)火連綿,遠遠超過了他們?yōu)榇驌羟致哉吒冻龅呐ΑV钡阶苑Q奧斯特人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在此定居,各王國首領還在為占有更多的領土征戰(zhàn)不休。
布賴恩·博魯是統(tǒng)一愛爾蘭的第一位國王。他是北芒斯特王戴爾·卡斯的兒子,于976年繼承王位。之后三年的時間里,他攻占了利默里克和芒斯特的全境。在進攻康諾特的時候,他與南尤內爾王梅爾·思奇內爾二世達成協(xié)議,約定兩人平分愛爾蘭,而都柏林和倫斯特歸布賴恩所有。999年,由于不滿布賴恩的統(tǒng)治,都柏林王斯垂克·斯爾肯彼得起而造反。布賴恩與之交戰(zhàn)了一個冬天,其軍隊將都柏林夷為平地。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一次勝利,布賴恩贏得了愛爾蘭最大城市的支持。有了都柏林的支持,他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直到1011年統(tǒng)一愛爾蘭而稱王。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