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升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人生感悟和情感。閱讀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改進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效果;教學方法
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在各個科目的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部編版課程逐步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方法和技能,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中國的語言與文字,理解漢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含義,感受語言文字蘊含的魅力。理解漢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含義就離不開閱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首先要有閱讀的興趣,這樣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中國語言文字的讀法、用法,才能去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形成閱讀技巧,培養(yǎng)閱讀能力。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如果導入非常新穎、獨特,就能夠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精彩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認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有些文章比較長,涉及大段文字的閱讀量,有些學生就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認真讀,甚至會選擇放棄;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理解能力不太好,往往讀了一段或者一部分之后,對文章的理解不清晰,理解不了所讀內容,逐漸失去了信心,不想繼續(xù)讀下去了。這兩種情況都是教師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做一些改進,既讓學生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在講《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橋的發(fā)展史的短視頻,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視頻播放之后,再讓學生結合視頻中描述的橋的種類在課文中找出對應的橋。這些鋪墊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很快進入閱讀狀態(tài),而且是認認真真地閱讀,不會敷衍了事。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認真讀完之后,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區(qū)別,對于獨孔拱橋和聯孔拱橋有了明確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氣氛更活躍,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學習。
二、開展課外閱讀
課堂內的40分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環(huán)節(jié)在課堂內實現不了,尤其是語文課的閱讀。我們不能整節(jié)課都在閱讀,還要完成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內容。課內閱讀只是語文閱讀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閱讀行為都要在課外完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都是從原著中節(jié)選的片段,或者是經過刪減、修改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完成課文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去了解原文,或者是作者的其他作品。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來被收錄在《朝花夕拾》一書中,教師可以把《朝花夕拾》作為課外閱讀書籍推薦給學生。又因為作者的不同文章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一篇文章進行深入研究,這樣也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課外閱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摘抄文章中的經典句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 對不重要的部分粗讀即可,爭取提高閱讀效率。
與課內閱讀相比,課外閱讀的選擇性更多,更具有靈活性。學生可以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進行閱讀,這樣自主的方式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也可以推薦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課外讀物,分享某些富有哲理的、宣傳正能量的文章。學生慢慢地就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主動進行課外閱讀。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閱讀名著知識競賽或演講活動,采取小組對決的方式,教師出題學生搶答。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鍛煉學生互學互助的能力,也能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讓學生更主動地去閱讀。
三、閱讀形式多樣化
在閱讀古詩詞和文言文時,學生普遍會感到吃力。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些閱讀障礙,往往會讓學生對答題模板進行記憶。但這樣的教學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為,哪怕是同一個詩人的作品由于所處人生的階段不同,人生閱歷不同,其作品風格也會改變。因此,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
1.文體不同,閱讀不同
在閱讀小說類文章時,告訴學生需要注意人物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從幾個方面去分析小說的主要內容,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在閱讀詩歌類文體時,告訴學生要關注詩中的意象和情感變化,從景物中感受詩歌描述的氣氛,從氣氛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在閱讀寫人記事的散文類文體時,告訴學生需要注意情景的描寫,從情景中感受作者要抒發(fā)的情感, 同時還要關注行文線索。如在魯迅《藤野先生》的教學中,除了在地點轉移中感受魯迅的情感變化,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外,還要明確本文行文線索,既有明線——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也有暗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文體之外,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告訴學生某些字詞的特殊用法,結合寫作背景去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便讓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思路和閱讀技巧。
2.專題的拓展,增大閱讀量
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文章都是根據專題編排的,如“感恩”“親情”“傳統(tǒng)文化”等專題。這樣編排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把相同專題的文章放在一起也更便于學生學習、感受文章的內涵。教師可以根據這樣的專題分類方式,對教材內容再作補充。如可以選取一些接近教材專題的文章,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要把握好閱讀量,閱讀量并非越多越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設計一個合理的閱讀目標。
四、勤于思考和動筆
語文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解讀作者的人生思考,學習知識,引發(fā)自己的思考。在閱讀課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在《驛路梨花》這篇課文的學習后,可以問學生都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想到了梨花甜美的笑容,有的學生感到了彝族老人的好客和守信,有的學生則從解放軍叔叔為人民服務方面去思考,還有的學生想要去親身感受一下,這些思想都是非常好的。教師給予肯定和贊揚后,要激勵學生更多的思考。
閱讀能提升一個人的基礎學習能力,而多動筆可以鞏固這樣的能力。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隨時觀察、隨時記錄的習慣,必要的時候還要把閱讀及觀察心得記錄下來。也就是說,讀文章不但要認真讀,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有自己的讀后感想,把這種感想記錄下來,這樣對學生的寫作會有很大幫助。在學生進行了一定的閱讀練習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寫作練習,將讀時思考、讀后寫作當作語文閱讀訓練的常態(tài)。讀后的寫作可以是心得感悟,也可以是日常所聞所見,教師耐心地引導,讓學生多練習、多運用,不光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有質的飛躍。
五、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
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真正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的微乎其微,教師經常采用的方法是聽朗讀錄音,學生再深入了解;或者是教師范讀,學生再讀。除了這些方法,以下閱讀教學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情景教學法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體現學科知識的融合,即在一節(jié)閱讀課中,可以配上音樂朗讀,還可以利用繪畫進行情景再現,幫助學生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朗讀比賽也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手段,它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本劇展示起來時間比較長,一冊書選擇一兩篇即可。這種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能讓學生體會文章內涵、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語文是所有學科中最基礎的學科,而閱讀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感悟情感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有很強的靈活性,要想上好這門課程,教師必須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還要從學生的情況出發(fā),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得開心。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引導學生夯實閱讀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周耀先.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課外語文,2016,(20).
[2]宣丁惠.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語文世家,2019,(2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