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運成
(龍巖學院 師范教育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xiàn)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1].安全感高的兒童,其身心發(fā)展更佳.而安全感低易導致個體更容易出現(xiàn)人際困擾、抑郁、焦慮等,不利于個體良好個性的形成[2].
流動兒童由于其流動性更可能出現(xiàn)安全感低[3].迄今對流動兒童安全感的研究雖有一些,但仍顯薄弱.例如,有研究顯示流動女童的安全感水平高于流動男童,但也有研究顯示流動女童的安全感水平低于流動男童[4-6];獨生子女流動兒童與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水平無顯著差異[4];家庭收入與流動兒童的安全感相關度較低,不能預測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水平[5];流動兒童的安全感能正向預測學校歸屬感[5];安全感水平越低的流動兒童,其越少可能出現(xiàn)親社會行為[7].但迄今尚無對流動兒童安全感與人際敏感性關系方面的實證研究.初中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變化劇烈的階段,也是流動兒童學業(yè)負擔更大、對未來更為迷茫的階段,加之流動兒童“流動性”身份,其安全感、人際敏感性問題是尤為值得關注的問題.為了進一步了解流動兒童安全感與相關因素(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狀況、年級、人際敏感性)的關系,豐富流動兒童安全感領域的研究,筆者以初中階段流動兒童為對象,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安全感及其與人際敏感性的關系.
對福建省晉江市和石獅市各一所初中的流動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到258名流動兒童的有效問卷,其中男、女生分別為178,80人;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分別為111,97,50人;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分別為41,217人;家庭經濟狀況佳(很好或較好)、欠佳(很差、較差或一般)分別為58,200人.
1.2.1 安全感量表
該量表由16個5級評分的項目組成,有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兩個因子[1].得分越高,表示安全感越高.研究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2.
1.2.2 人際敏感性問卷
該問卷為4級評分問卷,共41個項目,包括疑人性、脆弱性、自卑性、認同需要、警戒性、分離焦慮、內傾性等因子[8].總分越高,表示人際敏感性越高.研究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01.
采用SPSS 19.0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對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狀況、年級等因素上的差異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流動男童與流動女童在安全感及其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獨生子女流動兒童在安全感及其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維度上均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家庭經濟狀況佳的流動兒童與家庭經濟狀況欠佳的流動兒童在安全感水平上無顯著差異;初一、初二年級流動兒童的安全感及其維度的水平低于初三年級,初一、初二年級之間的流動兒童在安全感及其維度方面的水平無顯著差異,詳見表1.
對流動兒童安全感與人際敏感性進行相關分析(表2),結果顯示除了人際安全感與認同需要無顯著相關外,安全感及其維度與人際敏感性及其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
以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為自變量,以人際敏感性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流動兒童確定控制感和人際安全感能顯著預測其人際敏感性水平,二者可解釋人際敏感性47.3%的變異(表3).
表1 安全感水平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狀況、年級因素上的差異比較
研究顯示,流動男童和流動女童在安全感及其維度上的水平均無顯著差異,這和前人對流動兒童研究的結果不一致[4-6],這可能和研究的樣本構成(年級人數(shù)結構、被試來源區(qū)域)不同有關.對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性別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獨生子女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這雖和肖雨等[4]的“無顯著差異”結果不一致,但其研究結果從直觀上看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可能高于獨生子女流動兒童.這提示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兄弟姐妹在流動兒童適應新環(huán)境中可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例如父母在忙于工作時流動兒童的兄弟姐妹能起到一定陪伴作用,兄弟姐妹也可能使流動兒童更少受到家庭外的欺負,這些都可能增強非獨生子女流動兒童的安全感.
表2 安全感與人際敏感性的相關分析
表3 安全感對人際敏感性的回歸分析
家庭經濟狀況佳的流動兒童與家庭經濟狀況欠佳的流動兒童在安全感水平上無顯著差異,這提示家庭經濟狀況可能并不是影響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的主要因素,這和有研究顯示的“家庭收入不能預測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水平”基本一致[5].初一、初二年級流動兒童的安全感低于初三年級,初一、初二年級之間的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無顯著差異,即從初中3個年級的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差異來看,初一、初二年級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水平相對較低,從趨勢上看,隨著年級的上升,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水平有上升趨勢,可能的解釋是隨著年級的上升,流動兒童更能適應所在城市的學習、生活和環(huán)境,從而安全感水平也上升.因此,有必要重視低年級(尤其是新生)流動兒童的安全感方面的輔導.
流動兒童安全感越低,人際敏感性越高,安全感的確定控制感和人際安全感維度均能顯著預測流動兒童的人際敏感性程度.這和已有的相關研究相一致[2,9,10].流動兒童長期的安全感缺失,易導致其形成過高的人際敏感性.從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相對于人際安全感,流動兒童的確定控制感與人際敏感性的分離焦慮、認同需要、疑人性、脆弱性相關度較大.確定控制感反映被試對于生活的預測和確定感、控制感,以及對好友關系變壞的擔心程度和對拒絕朋友請求的畏懼程度.因此,要減輕流動兒童的分離焦慮、認同需要、疑人性、脆弱性,應著力提升其對生活的確定感、控制感,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和自立自強水平.提升流動兒童的人際安全感,能較好地降低其自卑、內傾水平.從整體人際敏感性來看,相對于人際安全感來講,確定控制感與人際敏感性的相關度更高,提示要預防流動兒童的人際敏感性過高,一方面需要為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其人際安全感,另一方面需要更著重增強其確定控制感.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合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其一,預防流動兒童過高的人際敏感性,可從提升流動兒童安全感水平(包括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考慮;其二,對流動兒童安全感方面的輔導,要尤其留意對獨生子女流動兒童、初中低年級流動兒童的輔導;其三,由于有研究顯示父親在位與安全感呈顯著正相關[11],因此也可考慮在流動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應注意父親參與兒童的家庭教育;其四,需要減少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和排斥,減少流動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受欺負、受虐待等生活事件或創(chuàng)傷經歷,以增強其安全感[2];其五,針對流動兒童安全感、人際敏感性方面制定心理輔導方案,通過個別心理輔導以及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提升其安全感水平,降低其高人際敏感性.由于本研究為橫斷研究,長期的安全感缺乏易導致流動兒童高人際敏感性人格的形成,而人際敏感性的上升也可能導致其安全感的下降,今后可進行縱向追蹤研究,進一步確定兩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