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龍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學習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十七帖》,《十七帖》是我國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書作之一,王羲之和他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和重要,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對此作有高度的評價,太宗曰:“其章法煙霏霹結,狀若斷連;鳳翕龍蟠,勢如斜而反直”。故,從古到今王羲之被后世人們尊為書圣和中國書法藝術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字逸少,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一生曾任秘書郎、參軍、剌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人稱“王右軍”,后稱病去職,與東土諸名士優(yōu)游自適以終老。王羲之出身名門望族,伯父王導、王敦以及父親王曠,都是曾經左右東晉王朝的重臣,王氏家族與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幾乎是平起平坐,地位顯赫,王氏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很多,王羲之少時學衛(wèi)夫人,后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導和親授,王虞還把曾有“江東法帖之祖”的《宣示表》傳授給王羲之,可見叔父對他的器重,王羲之轉益多師,勤奮好學,博采眾長,終于成就了他“備精諸體”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書法藝術境界和書學高度的輝煌成就。
《十七貼》是一個匯貼,是草書中的代表杰作,因卷首“十七”二字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于世的《十七貼》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中記載了《十七貼》原墨跡的情況:“《十七貼》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貼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p>
此帖為一組書信,當屬草書中的小草,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貼》的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為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震英藏本等,從古到今《十七貼》一直作為后學者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等同于行書中的《懷仁集 王羲之書圣教序》,《十七帖》其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勵,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字里行間顯透出一股中正平和的氣象。其筆法方圓并用,寓方于圓,大小得當,奇正相生,藏折于轉,顧盼生姿,方折圓轉適度,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習草書者們必須領略和遵循的法門。
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發(fā)展的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資料考證,這一時期今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開來,這時王羲之不斷總結前人的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及東晉以前其他書法家的基礎之上,變漢魏樸質書風,而開創(chuàng)妍美流變之草書風韻,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的分明起來,成為兩種書體。王羲之筆下的今草隨筆勢的變化而變得靈活,充分體現了草書“刪難省繁,損復為單”的特征。從實用的角度上說,這更加便于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字勢連綿,筆斷意連,書寫的藝術性也加強了,其縱橫牽掣,鉤環(huán)盤行,神態(tài)自若,具有變化無窮的美,筆畫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揚右”程式化的波磔,而代之以隨起限收,流暢自然的面目風格和線質筆跡。
歷代前賢對《十七貼》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貼逸少書中龍也”朱熹亦云:“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從自己胸中流出者”。也有人認為此貼筆法“大質渾然,有篆籀遺意”。這些評價都很中肯。唐孫過庭曾曰:“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出書寫用力的風格,這樣反而失去了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價,對書法欣賞剖析和研究頗有啟示。筆者在學習和臨摹《十七貼》的同時,深感其結體勁健,筆法嚴謹,章法生動,變化從心,筆斷意連,用筆側鋒取勢,渾圓蒼勁,書寫時重按輕轉,筆畫到位,趣味生動,意蘊深長。
由于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貢獻,所以在他身后,歷代人們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在東晉時的書法家中,數他留下的作品多,現在我們可以見到的墨本草書《七月一日貼》、《寒切貼》、《初月貼》、《遠宦貼》、《上虞貼》、《長風貼》、《游目貼》、《此事貼》、《大道貼》、《行穰貼》等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從這些最接近真跡的摹本來看,風格也各不相同,其中《寒切貼》、《遠宦貼》尚有章草遺意,點畫古拙,多不牽連;《初月貼》、《上虞貼》、《游目貼》、《行穰貼》等運筆輕快,舒暢自如,流美自然;而《大道貼》則奔放馳騁,一曳如風。此外還有《姨母》、《二謝》、《喪亂》、《孔侍中》、《快雪時晴》、《蘭亭序》、《樂毅論》等法帖,其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盡顯風采,非常出眾,王羲之草書傳世的刻貼摹本很多,其中影響極大的就有《十七貼》和《淳化閣貼》中的草書。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之一,學習書法,承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我熱愛書法,更敬仰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