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清
新課程改革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加強素質教育的深入和發(fā)展,為使人受到終身教育而在課堂中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每一位教師要想在課程改革中占據(jù)主動地位,就應與時俱進,以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態(tài)投入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zhàn)。
一、樹立基本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助平等的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視為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fā)展的個體和群體,對學生給予充分的信任、尊重和關懷,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及成功的機會,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有特色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發(fā)展自我。教師應該堅信每一位學生不僅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yè)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與教師的情感交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知識的自信心。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實質性的交往和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師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關系,這樣雙方都有交流的主觀能動性。
二、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為了讓學生高昂的積極性始終貫穿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畫、唱、跳、欣賞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發(fā)言討論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感情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自始至終保持著積極的情緒體驗。教師把精力用在激發(fā)學生求知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上,才能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每堂課都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對學習者的尊重、對學習規(guī)律的尊重和對學習方法的重視,體現(xiàn)從單純注重結果到注重學習方法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形成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服務。教學中重視學生外因與內因的關系,利用多變的方式刺激外因引發(fā)學生的“內部”變化,真正達到“學會”和“會學”的主動發(fā)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參與教學,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敢于協(xié)商爭論,使學生的能動性得到激發(fā)。在此過程中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等層層遞進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促進教與學兩類活動間、學生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的多向交流,使每個學生自覺能動地感知新內容,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己,培養(yǎng)綜合素質,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現(xiàn)出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指導思想。
四、重視信息技術,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大膽地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使師生達到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地表現(xiàn)各種事物的現(xiàn)象和運動,把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描述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學生通過多種媒體、多種感官,大大提高理解程度和記憶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利用多媒體將各種信息引進課堂,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減輕學生的負擔。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增大教學容量,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以科研促課改,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于日常教學實踐并努力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即多媒體課件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文字訓練與課文分析的關系,學生質疑與讀書思考的關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與發(fā)展健康個性的關系。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它給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教師應抓緊機遇知難而上,為國家的基礎教育貢獻應有的力量。
五、培養(yǎng)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宰者,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一要教會學生”看”書?;谡Z文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哪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二要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shù)臅r候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一步步的接近生活。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學生在語文課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載體,為了學生的一切和為了一切的學生,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實驗,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它給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教師應抓緊機遇知難而上,為國家的基礎教育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