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飛 郭雪琴 陳健 許錦泉 李彩珍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持續(xù)用藥時間。方法:選取2018年5-10月
本院收治的6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早期干預組和普通治療組,每組30例。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對比兩組干預2個月后的療效,比較兩組服藥依從性及出院后各時間點持續(xù)用藥人數(shù)。結(jié)果:早期干預組干預2個后PANSS、CGI、ADL評分均低于普通治療組(P<0.05);早期干預組服藥依從性高于普通治療組,出院后3、9、12個月持續(xù)用藥人數(shù)均較普通治療組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早期干預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能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從而延長持續(xù)用藥時間,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及預防復發(fā)。
【關鍵詞】 早期干預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 療效 持續(xù)用藥時間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d Duration of Druguse/LIANG Yunfei, GUO Xueqin, CHEN Jian, XU Jinquan, LI Caizhe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13): -1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d duration of medication. Method: A total of 60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c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to Octo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general treatment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sco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 general clinical efficacy rating scale (CGI)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scale (ADL)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 after 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scores of PANSS, CGI, ADL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2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eneral treatment group (P<0.05).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eneral treatment group,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medication 3, 9 and 12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eneral treatment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 patients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thus prolong the duration of medi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Key words] Early interventio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Efficacy Duration of med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City, Zhanjiang 52401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3.033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可表現(xiàn)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如情感、思想、行為等表現(xiàn)障礙及精神活動產(chǎn)生不協(xié)調(diào)等[1-2]。臨床上針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也主要以藥物為主,然而約1/3患者藥物療效欠佳,容易精神致殘導致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等下降[3-5]。近20年來如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早期干預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治療可潛在地改善患者長期結(jié)局的效果,對于緩解癥狀與減少復發(fā)十分重要[6-7]。為此,選取本院6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早期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持續(xù)用藥時間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10月本院收治的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Ⅲ)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研究。隨機分為早期干預組和普通治療組,每組3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普通治療組 單純給予利培酮(生產(chǎn)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0320,型號:2 mg*10片*2板)口服,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進展初始劑量給予0.5~1.0 mg/次,2次/d,2周后增加劑量至2.0~3.0 mg/次,2次/d,療程為2個月。
1.2.2 早期干預組 在普通治療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干預治療,時間為2個月。(1)知識宣教:加深患者對精神疾病的了解,科普有關精神疾病的常見病因、臨床癥狀等,讓患者慢慢接納自身的疾病。講解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幫助患者認識疾病治療時藥物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提高治療有效性,從而縮短持續(xù)用藥時間。(2)團體心理治療:鼓勵患者勇敢自我表達,相互認識及了解,增強彼此的信任。引導患者學習互相傾聽的技巧,交流彼此的體會和經(jīng)驗,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集體活動,增強患者團隊合作精神,感受彼此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3)生活技能訓練:訓練患者掌握生活技能,針對行為退縮、生活懶散、儀表不整及運動功能衰弱的患者,從培訓個人衛(wèi)生、衣著、吃飯、上廁所、物品管理等方面著手,通過督促、訓練和代幣強化來消除患者不良行為。引導患者學習基本的一些生活技能,如布置房間、掃除垃圾、采購食材、烹飪、社交禮節(jié)及交通工具使用等。(4)工作行為康復訓練:進行適用于大多數(shù)患者的簡單勞動作業(yè),如開展粘貼信封、折疊紙盒等缺少職業(yè)及技能要求的活動。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可進行分組訓練,興奮、活動亢進的患者可分配一些稍重的勞動任務;有破壞性傾向的患者,可進行棉紗頭折成紗團等活動;生活被動、懶散的患者可進行澆花、掃除等室外簡單活動。病情穩(wěn)定且有志于學習技藝者,可參與刺繡、編織、美術(shù)品制作等工藝類活動,患者在參與過程中可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提高興趣及穩(wěn)定情緒等,利于心理康復。(5)個體心理彈性訓練:訓練患者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以及正確地做出積極請求和尋求幫助等技能。引導患者之間交流要面帶微笑,聊天時有眼神的接觸,杜絕四處張望,交往過程中要展現(xiàn)出熱情的一面。通過訓練,盡量改善患者處理應激事件的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加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機會。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兩組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均進行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對比兩組干預2個月后的療效,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服藥依從性及出院后各時間點持續(xù)用藥人數(shù)比較。(1)PANSS:由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及一般精神病量表16項,共30項,評分采取1~7分評分,1分無、2分很輕、3分輕度、
4分中度、5分偏重、6分重度、7分極重度,總分為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及一般病理癥狀評分之和,總分30~210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越重[8]。(2)CGI=病情嚴重程度(SI)+療效總評(GI)+療效指數(shù)(EI)。SI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程度分為8個級別:無病為0分,基本無病為1分,極輕為2分,輕度為3分,中度為4分,偏重為5分,重度為6分,極重為7分。GI:患者目前與入組時對比,未評分為0分,顯著進步為1分,進步為2分,稍進步為3分,無變化為4分,稍惡化為5分,惡化為6分,嚴重惡化為7分。EI:對治療效果及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進行評分,顯效指癥狀完全或者基本消失為4分;有效指有進步或部分癥狀消失為3分,稍顯效是指患者癥狀略有減輕為2分,無變化或惡化指癥狀無變化或癥狀惡化為1分。副作用也分為4級評分,無副作用為1分;輕指在接受治療時出現(xiàn)些許副作用,但不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為2分;中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影響患者的功能為3分;重指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嚴重副作用以至影響患者安全為4分。EI=療效分/副反應分。總分值0.25~18分,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9]。(3)ADL:采用1~4分,1分可以完全完成,2分完成有些困難,3分需要別人幫助,4分完全沒有辦法完成,總分14~56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下降越嚴重。(4)療效評定標準:采用4級標準對療效進行評定,痊愈:PANSS減分率>75%,顯著進步:PANSS減分率在50%~75%,好轉(zhuǎn):PANSS減分率在25%~49%;無效:PANSS減分率<25%。總有效=痊愈+顯著進步+好轉(zhuǎn)。(5)服藥依從性:能根據(jù)醫(yī)囑在不需外界提醒的情況下正確用藥為完全依從;經(jīng)提醒可以部分遵從用藥為部分依從;完全不按照藥師指導或醫(yī)囑用藥,或抗拒服用藥物為完全不服從。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早期干預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8~46歲,平均(31.43±8.56)歲。普通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7~47歲,平均(31.72±8.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PANSS、CGI、ADL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PANSS、CGI、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期干預組干預
2個月后PANSS、CGI、ADL評分均低于普通治療組(P<0.05)。見表1。
2.3 兩組干預2個月后療效對比 早期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總有效率(96.67%)高于于普通治療組(86.67%),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964,P=0.161),見表2。
2.4 兩組干預前后服藥依從性比較 兩組干預前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期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服藥依從性高于普通治療組(P<0.05)。見表3。
2.5 兩組出院后各時間點持續(xù)用藥例數(shù)比較 兩組出院后1個月持續(xù)用藥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期干預組出院后3、9、12個月持續(xù)用藥例數(shù)均較普通治療組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目前全球社會經(jīng)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10-11]。患者在早期可出現(xiàn)明顯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功能上的障礙,易產(chǎn)生自殺念頭,為避免不良后果應進行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12-14]。因此,在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抗精神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積極開展早期干預治療[15-16]。具體干預措施包括知識宣教(藥物及精神科知識宣教)、團體心理治療、生活技能訓練、工作行為康復訓練及個體心理彈性訓練等,通過實施干預治療一定程度控制患者癥狀。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早期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PANSS、CGI、ADL評分均低于普通治療組(P<0.05),且療效優(yōu)于普通治療組(P<0.05)。結(jié)果提示患者經(jīng)過早期綜合干預治療后其陽性與陰性精神癥狀、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這是由于在實施干預治療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各項功能的恢復效果,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均得到提高,患者病情得到緩解。此外,相關研究表明開展早期干預可以顯著提高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能夠盡快緩解病情[17-18]。在提高服藥依從性后,患者持續(xù)用藥時間相對能夠延長,病情得到控制,降低復發(fā)率。本研究中,早期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服藥依從性高于普通治療組(P<0.05)。早期干預組出院后3、9、12個月持續(xù)用藥人數(shù)較普通治療組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jié)果與張玉珊等[19]及馬改霞[20]研究結(jié)果類似,有必要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對患者社會適應能力與社交能力進行訓練,逐漸恢復患者自我認知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自信心。
綜上,早期干預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延長患者持續(xù)用藥時間,對于促進精神病患者的康復、預防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盧艷春.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療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9,34(1):118-120.
[2]符彬,徐孟松.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8,28(6):412-414.
[3]陳健,潘志清,蔡方校,等.單一與聯(lián)合用藥對首次復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持續(xù)用藥時間的影響及停藥原因分析[J].廣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8,36(3):308-310.
[4] Sestini S,Perone R,Domenichetti S,et al.Brain Network Underlying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Functioning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fter One-year Treatment with Social Skills Training[J].Curr Radiopharm,2016,9(2):150-159.
[5]石銀燕,夏泳.團體心理治療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及療效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8,16(6):957-960.
[6]司天梅.精神分裂癥早期干預的研究進展及挑戰(zhàn)[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6,49(6):349-352.
[7]尹良爽,朱文禮.精神分裂癥高危人群相關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7,30(1):69-71.
[8]熊智,余建英,鄧佳輝.積極性社區(qū)康復及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家庭經(jīng)濟負擔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7,28(2):339-342.
[9]吳新發(fā).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療效評價及對患者糖脂代謝安全性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8,15(27):57-60.
[10]張馨月,姚晶晶,呂一丁,等.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2):201-204.
[11]陸麗,施懿凌.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的研究現(xiàn)狀[J].醫(yī)學綜述,2015,21(9):1586-1588.
[12]錢晨,張偉波,王彥鳳,等.精神分裂癥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研究進展[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9,19(5):433-438.
[13]紀橡梓,王偉梁,宇虹,等.精神疾病自殺病人認知損害特點及認知治療干預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19,33(10):1707-1711.
[14]楊俊,徐柳柳,杜鵑,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風險評估及預見性護理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31(23):2794-2797.
[15]王傳躍,陳曉崗.精神分裂癥的預防與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8,98(29):2314-2316.
[16]陳光財,李倩.早期綜合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影響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34(S1):28.
[17]趙淑娟.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4):536-538.
[18]李凌江.精神分裂癥長期藥物治療的依從性[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8,51(1):67-68.
[19]張玉珊,李華軍,馮健燎.早期干預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21):134-136.
[20]馬改霞.早期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J].臨床研究,2017,25(5):143,145.
(收稿日期:2020-01-20)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