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馬建民
摘要:石茂華是明代中后期名臣,他歷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并兩次擔任三邊總制,對明代中央及西北地區(qū)馬政、防務、賑災等都有突出的功績。但是,《明史》中卻無石茂華專傳。于慎行《谷城山館文集》卷十七所收錄《明故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墓志銘》就是石茂華的墓志銘。該墓志為我們提供了石茂華家世、履歷、婚配及其家族人員的詳細信息。通過對該墓志的考證,可以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石茂華及其家族的研究。
關鍵詞:明代;石茂華;墓志銘;疏證
中圖分類號:K8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6-0138-05
一、石茂華家族研究現(xiàn)狀
關于石茂華家族研究,目前已有李森發(fā)表數篇文章。在《明代石恂墓志考釋》一文中,李森根據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所藏《明中憲大夫貴州石阡府知府前任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誠吾石公暨元配誥封恭人高氏合葬墓志銘》,考證此墓志為石茂華長子石恂墓志。同時,該文還對石恂生平事跡、家族世系及葬地、墓志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考證。在《明代石麒陽券考述》一文中,李森根據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1988年征集到的明萬歷四年(1576年)陽券石碑,對石茂華父親石麒的陽券石碑進行了解讀。通過考證,該文指出石麒、石茂華、石恂、石情祖孫三代俱應埋葬在此墓中。該文是研究石茂華家族世系特別是其父石麒的重要資料。另外,在《明代抗倭援朝名臣邢玢父母墓志考析》一文中,李森通過對邢玢父母墓志的考證,對石茂華及其次子石情的基本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作者指出石茂華與青州邢氏有姻親關系。此外,在《明代董汝瀚、董李父子墓志考析》一文中,李森通過對董李墓志的考證指出“董李孫女與石情次子石之柏存在著婚聘關系”。
以上墓志、石碑為我們研究石茂華及其家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基礎。但是,截止目前,石茂華墓志還沒有出土,使得相關問題的研究無法深入。通過查閱傳世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于L直行著《谷城山館文集》卷十七所收錄《明故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墓志銘》就是石茂華墓志銘。另外,焦竑編《國朝獻征錄》收錄有《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茂華墓志銘》一文,經過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國朝獻徵錄》收錄石茂華墓志銘時,刪除了贊辭部分。
筆者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谷城山館文集》中收錄的石茂華墓志銘進行考證,并對其家族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二、墓志銘錄文
為便于下文論述,現(xiàn)將《明故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墓志銘》錄文如下:
明故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墓志銘
石恭襄公者,青州益都人也,諱茂華,字君采,號毅庵。先生其家世著者,自澤州公瑛始。澤州公生銘,以詩魁東省,仕河間府通判。河間公生存禮,第某科進士,仕紹興府知府,是為公大父。紹興公生麟,號富亭,公舉明經不仕,是為公父。富亭公元配日公夫人,公夫人無出,佐室日張夫人,公之母也。公少而岐嶷警敏,舉止端毅,偉然成人。讀書過目不忘,為文辭濡毫立就,紹興公心奇之,垂髫,補博士弟子。學使鎮(zhèn)江呂公月為國士,征肄湖南書院,明伏一時。嘉靖癸卯,舉山東省試,明年甲辰第進士,授??h知縣。年方弱冠,宰三輔大邑,節(jié)浮摧奸,興學育才,不事鈞摘而能得情實。他邑有訟不決,請下浚治,莫不稱平。召入為戶部主事,監(jiān)督草場,時大將軍仇鸞聿用事奴,客請芻嘩不奉約,公輒以法繩之,鸞頗恨公。其后奉命擊胡,公為治粟,鸞實無意出師,謂公書生畏事,欲懾以軍興,因自解也,則使請公大軍且出,幸以輜重先行,必無后爨。公笑日:“老兵虛偈耳!”輒召軍吏嚴裝,敬謝將軍郎,出塞矣。鸞氣大沮,終不敢出,亦卒無奈公何。兵罷還部,主視奏草,方大司徒器而亟稱之。歷員外郎中六年,擢為揚州府知府。會倭寇逾淮,江北騷動,公至,拊循吏士,練簡土兵,為城守具甚設。幸臣趙文華奉命視師,部使將吏爭饋遺之惟恐。后謂揚天下膏腴地,以便宜發(fā)兵,命守親出,欲以取賄。公日:“守臣職在城郭,法不出境,萬一事殷,惟公馬首是瞻,何所逃死。”文華亦沮。其后倭寇再至,公皆敗走之,上首虜數百級,加秩一階。己未,遷山西按察副使,未行,丁外艱,歸廣陵,父老遮道哭泣,去而尸祝之。壬戌,復除河南副使。甲子,擢陜西參政。丙寅,進按察使。再閱月,拜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公居藩,臬用簡易肅整為僚屬,倡所在翕然稱之。其未至甘肅也,轅門之卒嘗以餉不時給甲而群噪,公既下車,立殲其魁數人,一軍懾伏,莫敢忤視。其后虜嘗一入,發(fā)兵敗之,上首虜數百級,丁大母劉夫人憂去位。會虜陷汾、石,三晉大敝,朝廷求才臣往撫,又以屬公。虜大酋入塞謀襲老營堡,堡之黠卒門焉,公命副將郭琥以兵先入,縛卒于獄,明日虜來城,有幟矣。辛未,入為兵部左右侍郎,所圖畫事宜悉中款綮,楊襄毅公倚之。癸酉,進督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全秦塞障延袤五千里,北與胡構,西接諸羌,其難甚于北邊。公之往也,云中和市初成,套酋以甘寧二鎮(zhèn)市所,要求賜物,欲視其左方,邊無以難也。公諭以西北邊贏縮不同,與為期約,不使越額而微結以恩,酋稽顙受要束,無敢驁語。久之,羌夷作梗,盜吏民馬牛,道塞不通,公焚其部,殲焉,其旁七十一族皆來請命,遂為外臣。丁丑三年,報政西虜貢事奏功,有詔賜白金、文綺,晉兵部尚書,開府如故。屬有國慶,得賜策書,大父、父成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大母劉、母公成贈夫人,而獨母張在堂,得生爵,為太夫人也。無何,以故官掌南京督察院,會言者有所觀望,論公不任邊事,上知公才,弗聽也。公謂太夫人老矣,以疆場之不寧敢以私請,幸而得奉甘脆,罄鳥鳥之情,其敢忘賜,力請致仕以歸。其后數年,為萬歷癸未,陜西督府闕,秦隴大歉,朝議舉可任者,無逾石公又起家故官鎮(zhèn)焉。其時,餓殍載道,至人相食,聞公再來,成蒲伏哭泣迎于道路。公心傷之,日夜露禱,為秦民請命,天果大雨。及條上救荒事宜,請蠲賦省徭,廣發(fā)倉庾,以賑活者萬計。至秦六月,內存撫百姓,外治兵食,以積勞嘔血卒于軍中,諸邊將吏莫不流涕。守臣聞狀,從弟司徒郎繼芳為夫人上書,下禮官議,以公砥節(jié)礪行,竭誠死官,詔賜祭二壇,贈太子少保,謚日恭襄,遣使營其葬事,嗚呼!可謂備矣。
公為人修飭嚴恪,容貌甚莊,不輕語笑。有所裁斷,片言微中,大事立決。其區(qū)處政務,老成周慎,度不百全,不肯妄發(fā),發(fā)輒至當。平生清慎自持,不越檢押,在位四十余年,始終一節(jié),家資不稱其官,里人信焉,沒而欷欺悲之。生嘉靖壬午七月九日,卒萬歷癸未十月二十六日,得年六十二歲。配茂氏,長洲丞某女,累封夫人。子二,長恂官生,娶大同府知府高公繼薦女,次愔聘山西參政邢公玠女。始河間公,二子,長者存仁,仕青縣知縣,次乃紹興公,紹興公之世既已貴盛,至公大顯,而青縣公后三世舉科名,仕大夫郎吏。諸石氏皆用清謹立節(jié),有古萬石君家風。于是海岱河濟之間稱名族鼎甲必日石氏。石氏云:司徒既為公請得恩,乃以張中丞狀,謁行求銘,行里中未學,嘗從公于朝,及聞諸大夫談訟,以載筆之役,敢不聞命,竊見當世功名之士,率以恢弘霍落樹績疆國,獨公用廉慎一德,兢兢不失尺寸,勛伐爛焉,跡其恂恂,謹重言不出口,及亢豪將寵臣岳峙電激,又何其雄心。奇氣千萬人不縮也。夫世豈不多才,要以善始,令終士無后言,如公亦罕矣。嗚呼!懿哉!
銘日:維負海之國,大宗有赫,世胤其德;天篤佑明,昭登鉅卿,丕顯有聲。肇尹浚郊,民歌且謠,晉于天朝;出營四方,有紀有綱,厥績用彰。惟監(jiān)開府,再鉞西土,膏流如雨;如雨如霆,氐羌震驚,大方以寧。勤哉公乎,王事拮據,盡瘁以殂;帝圖乃庸,錫恩則豐,嘉號顯融。膴膴丘原,壤墳且堅,玄官考焉;石尺有咫,藏諸萬祀,其文則史。
三、石茂華生平事跡
石茂華(1522-1583),字君采,號毅庵,山東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人。石茂華生于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與自己的叔父石鯨同中進士,后出任??h知縣三年,百姓無不稱贊,在其去任四年之后,??h才子盧槽應百姓之邀為其書寫《浚邑石侯碑》。三年期滿,石茂華被召為戶部主事,監(jiān)督糧草。在擔任戶部員外郎中六年之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石茂華被任命為揚州府知府,恰逢“倭寇逾淮,江北騷動”,石茂華上任之后,便加緊訓練官府屬吏和地方兵,修揚州新城,后被呼為“石城”,有紀念石茂華所修之意,又有此城堅如磐石之意。此外,《揚州畫舫錄》有關于石茂華修揚州“便益門”的記載。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石茂華任山西按察副使,“未行,丁外艱,歸廣陵”。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河南副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提拔為陜西參政,后歷陜西按察使?!凹尉杆氖迥晡逶赂樱兾靼床焓故A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直至其祖母劉氏過世才去職。后逢俺答汗攻陷山西汾州和石州,山西凋敝,朝廷派石茂華出任山西巡撫。隆慶五年(1571年),石茂華人京擔任兵部右侍郎,受到當時擔任吏部尚書兼理兵部事宜的楊博的倚重。隆慶六年(1572年),石茂華升為兵部左侍郎。
“萬歷元年九月庚寅,升兵部左侍郎石茂華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兼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擔任陜西三邊總督的石茂華駐軍固原,擔負著防御北虜的重大職責,當時的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惡劣,石茂華修城墻、樂溥堂,建尊經閣、城南書院,促進了西北地區(qū)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萬歷五年(1577年),石茂華被晉升為兵部尚書,以故官掌南京督察院,后因“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等劾其廢弛不職”致仕。
萬歷十一年(1583年),石茂華第二次被任命為陜西三邊總督,上任數月后因積勞嘔血卒于軍中,得年六十二歲,據《益都縣圖志·古跡志》記載,石茂華墓在古西關外。萬斯同《明史》有石茂華專傳,但張廷玉等人撰寫的《明史》并無石茂華專傳。根據《明史》記載:“拜,西部人也。嘉靖中得罪其部長,父兄皆見殺,拜跳脫來降,驍勇屢立戰(zhàn)功。前督撫王崇古、石茂華先后奏加副總兵,遂多畜亡命。”這里提到的哱拜是萬歷三大征之一的寧夏之役的罪魁禍首,因此筆者認為官修《明史》中無石茂華專傳應該歸因于當初他推薦哮拜一事。
四、石茂華家族成員及婚配情況
石茂華墓志銘中記載了石氏的部分家族成員及其婚配情況,其主要信息如下:
(一)石茂華先祖
關于石茂華家族世系的記載,主要的文獻資料有《益都縣圖志》、(萬歷)《固原州志-石茂華傳》、萬斯同的《明史·石茂華傳》以及相關的墓志銘文、行狀等,尤其以《益都縣圖志》最為詳盡,涉及石茂華家族主要成員的傳記,是研究石茂華家族世系的主要資料?!跋壬浼沂乐?,自澤州公瑛始”,可見石氏家族從石瑛開始名聲大噪,而石瑛之前的石氏祖先因資料有限不可考,因此本文從石瑛開始論證,并根據相關資料,對石茂華墓志銘中未涉及的石氏家族成員信息進行論證。
石瑛是石茂華的高祖父,字文玉,景泰間由選貢官至澤州吏目,《益都縣圖志》記載石瑛有“子銘,孫存仁、存禮,曾孫麒、麟、鳳、琚、鯨,玄孫茂華、繼節(jié)、繼芳,皆累舉科名,仕大夫郎吏”。石瑛為人剛正不阿,出仕期間潔身自好,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很早便辭官歸隱?;剜l(xiāng)之后的石瑛,在災禍年間施粥,為貧苦人家的喜事喪事出資,有不事生產者便加以規(guī)勸,石瑛之忠厚為眾人所見。
石銘,石茂華曾祖父,仕河間府通判,子存仁、存禮,其他相關資料有待進一步考證。
石存禮,石銘次子,石茂華祖父,字敬夫,號來山,《益都縣圖志》、《青州府志》有傳。據《益都縣圖志》記載:石存禮“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授行人,歷升南京郎中,出知紹興府?!?。石存禮為官清廉,因忤當道而罷歸,后與即墨藍田,臨朐馮裕,壽光劉澄甫,澄甫弟淵甫,縣人黃卿、楊應奎、陳經結“海岱詩社”,其著作《海岱會集》十二卷文學價值極高,被收入《四庫全書))c據《益都縣圖志·古跡志》記載,石存禮墓在城西三里。
石存仁,石銘長子,石茂華祖叔父,據《益都縣圖志》記載,石存仁為正德八年(1513年)舉人,任青縣知縣。
石麒,石茂華生父,號富亭,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石茂華墓志銘中記載“紹興公生麟,號富亭,公舉明經不仕,是為公父”,據《益都縣圖志》記載:“石茂華,父麒,歲貢生”,另據青州博物館藏石恂墓志銘記載:“存禮生麒,麒生茂華,是為大司馬恭襄公”。筆者認為關于其父姓名的記載之所以有所出入,是因為其父并未出仕,名聲不夠顯赫,相對而言,筆者認為作為地方志書的《益都縣圖志》中的記載更為真實可靠些。盡管如此,這僅僅是筆者的猜測,對于石茂華生父姓名的確定還有待在挖掘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考證。
張氏,石茂華生母,臨朐人,詔封太夫人。據鐘羽正撰寫的《誥封太夫人石母張氏行狀》載,張氏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卒于萬歷十六年(1588年)。因富亭公年近三十而未有子,“元配公太夫人多病疾,乃為聘太夫人”。張氏嫁入石家之后,對祖姑王夫人與多有疾病的石茂華嫡母公夫人百般照料,且持家拮據,深受好評。茂華起初為官時心有所慮,恐自己能力不足,張氏對其安撫勉勵,是石茂華堅實的后盾。后富亭公歿,張氏常隨茂華上任,勉勵茂華勤政為民,做一個好官,她是石茂華人生和仕途的指路明燈。
(二)石茂華同輩
石繼芳,石茂華堂弟,石琚次子,據《益都縣圖志》記載,石繼芳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舉人,曾任陜西副使。據《明史》記載:“三月戊辰,寧夏致仕副總兵哮拜殺巡撫都御史黨馨、副使石繼芳,據城反。”
茂氏,石茂華元配夫人,生石茂華長子石恂,據鐘羽正撰寫的《誥封夫人石母茂氏行狀》記載,茂氏生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茂氏的父親為長洲縣丞茂德,母親為邢氏,茂氏自幼便循禮度、性聰慧,“見者知其非凡庸女矣”。石茂華在任期間,茂氏常隨其左右,石茂華事有疑問便與其商議,且茂氏管理內部事務條理分明,是茂華的內助與良友。石茂華擔任兵部尚書時茂氏封夫人,石茂華歿,茂氏贍養(yǎng)太夫人并為其送終,撫養(yǎng)石恂,將石情視為己出。
(三)石茂華子侄
石恂,石茂華長子,字惟謙,號誠吾,石茂華元配茂氏所生,生于隆慶元年(1567年),卒于崇禎十一年(1638年),享年72歲。據李森《明代石恂墓志考釋》中對于石恂墓志銘的考證可知“他以父蔭人仕,歷為右府都事、左府及宗人府經歷、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官終貴州石阡知府?!笔A墓志記載石恂娶大同府知府之女,石恂墓志載其妻高氏早卒,便過繼祖子石之桐,“后以弗率遣歸,猶授腴產、三千金資之”。
石情,石茂華次子,妾室梁氏所生?!渡綎|通志》記載:石情“字鐘岐,益都人,兵部尚書茂華子,以恩蔭授戶科檢校,收支公平,轉郎中……升廣西平樂知府。”[181829在任期間,賑濟災民、擒渠魁,遠近都得到了安寧,郡人曾為其建兩座生祠。另有石茂華墓志銘記載石情聘山西參政邢公玢女,即石茂華與兵部尚書邢玢為兒女親家。
石巖,石繼節(jié)子,字伯瞻,據《益都縣圖志-選舉志》記載,石巖為萬歷十年(1582年)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任棗強縣知縣。據《益都縣圖志-古跡志》記載,石巖墓在駝山北麓。
五、墓志銘中涉及的歷史人物
墓志中涉及歷史人物事跡可考者如下:
(一)撰文者于慎行
關于墓志銘的撰文者,我們能夠結合目前石茂華墓志銘的流傳情況及相關的文獻資料確定是于慎行。于慎行(1545-1608),字無垢,東阿人,《明史》有傳。據《明史》所載,于慎行十七歲便在鄉(xiāng)試中中舉,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歷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左侍郎,東閣大學士等職?!睹魇贰分杏袑τ谏餍小皩W有原委,貫穿百家”的評價,可見其才識淵博。代表作主要有《讀史漫錄》《谷山筆麈》《兗州府志》《東阿縣志》《谷城山館文集》《谷城山館詩集》等。據石茂華墓志銘記載:“竊見當世功名之士,率以恢弘霍落樹績疆國,獨公用廉慎一德,兢兢不失尺寸,勛伐爛焉,跡其恂恂,謹重言不出口,及亢豪將寵臣岳峙電激,又何其雄心?!笔现哉堄谏餍袨槭A撰寫墓志銘可能是出于對他才識和為人清廉正直的肯定,反之,于慎行這樣剛正不阿的人為石茂華撰寫墓志銘,亦是對石茂華功績的認同。
(二)仇鸞
咸寧侯仇鸞,《明史》無傳,曾任平虜大將軍,甘肅總兵等職,據《明史》記載,仇鸞鎮(zhèn)甘肅時被曾銑彈劾人獄,后與奸臣嚴嵩設計陷害曾銑致死。仇鸞出獄后,與嚴嵩約為父子,后二人互相爭寵,嚴嵩便與陸炳相勾結,致仇鸞失勢,后病死并被開棺戮尸。
(三)方鈍
戶部尚書方鈍,據《明史》記載:方鈍“巴陵人。掌戶部七年,廉慎無過。嚴嵩中之,詔改南京,遂乞骸骨歸?!?/p>
(四)趙文華
趙文華,據《明史》記載:“慈谿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后任刑部主事、通政使、工部右侍郎等職,與嚴嵩同黨,亦與其約為父子。后在抗倭之戰(zhàn)中誣陷張經、李天寵,將功勞據為已有,“帝益以文華為賢,命鑄督察軍務關防,即軍中賜之。文華自此出總督上,益恣行無忌”。趙文華后因驕橫無禮而失寵,至于其死因,《明史》記載:“文華故病蠱,及遭譴臥舟中,意邑邑不自聊,一夕手捫其腹,腹裂,臟腑出。遂死”。
(五)楊博
楊博,字惟約,別號虞坡,山西蒲州人,生于正德四年(1509年),卒于萬歷二年(1574年)。據《明史》記載,楊博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歷任盩啡知縣、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師兼太子太師等職,萬歷元年(1573年)因病致仕歸鄉(xiāng)。萬歷二年(1574年),楊博去世,贈太傅,謚號“襄毅”。隆慶五年(1571年),石茂華擔任兵部右侍郎,當時的楊博擔任吏部尚書兼理兵部事宜,對頗有才識的石茂華十分倚重。楊博著作主要有《虞坡集》《楊襄毅公奏疏》與《楊襄毅公集》等?!睹魇贰吩u價楊博“魁梧豐碩,臨事安閑有識量。出人中外四十余年,始終以兵事著?!薄秶I征錄》卷二十五收錄了徐階為其撰寫的《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傅謚襄毅楊公博神道碑銘》,徐階評價楊博“其時出入將相,文經武緯,天下倚以為安者,則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楊公實為第一”。
(六)邢玠
據石茂華墓志銘記載:“次情聘山西參政邢公玢女”,因此邢玢與石茂華是兒女親家。關于邢玢,他是萬歷年間援朝抗倭的名將,《明史》無傳,至于其在《明史》未被立傳的原因,孫衛(wèi)國在《清官修<明史>對萬歷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和《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對萬歷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兩篇文章中詳細地考證了原因所在,其意在抹殺萬歷朝鮮之役中明軍將領的政績。萬斯同《明史》載“邢玢,字式如,益都人”。而據《益都縣圖志》載,邢玢“字捂伯,亦字昆田”。邢玢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授密云縣知縣,后歷任甘肅巡撫,山西右布政使、右僉都御史兼大同巡撫、南京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等職。邢玢的著作主要有《征東奏議》、《崇儉錄》等。據《明故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毅庵石公墓志銘》記載石情聘山西參政邢公玢女,即石茂華與兵部尚書邢玢為兒女親家。李森《明代抗倭援朝名臣邢玢父母墓志考析》指出石茂華堂弟開封府同知石繼節(jié)娶邢玢次子從言之女。
(七)張煥
從墓志銘中我們可以識讀出石茂華行狀的撰寫者即“張中丞”,根據筆者查閱相關的地方志、正史資料推測,這里的“張中丞”就是當時的南贛巡撫張煥。
張煥,字懋文,山東益都人,《明史》無傳。據《山東明清進士通覽》與《益都縣圖志》記載,張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解元,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后任山西長治縣令,后歷任南京戶部給事中、南京尚寶司卿、南京鴻臚寺卿,萬歷九年(1581年)四月,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在任八月,因丁憂歸家,因擔任南贛巡撫,所以有“張中丞”之稱。據《益都縣圖志·藝文志》所載,張煥著有《虛白堂詩集》二卷,已佚,鐘羽正在該詩集的序言中對張煥的文筆稱贊有加,稱其詩“讀之如坐朗日和風、柳塘花塢中,令人神愉情怡而不自知,真盛世醇儒之度也”;另有《張中丞詩集》二卷,國家圖書館有萬歷年間刻本。另外,在李森的《明代抗倭援朝名臣邢玢父母墓志考析》中指出邢鑌(邢玢父)孫女曾嫁南贛巡撫張煥子彥芳,可見張煥亦與兵部尚書邢玢家族有聯(lián)姻。張煥之所以給石茂華撰寫行狀,可能是出于同鄉(xiāng)之情和同僚之誼。
六、結語
綜上所述,石茂華墓志銘為研究石氏家族成員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文獻資料,志文所涉及石茂華本人及其家族成員的仕途變遷、婚配情況等內容,是對石茂華家族研究資料的重要補充。從石茂華交游范圍來看,石茂華與當時社會中上層官員有頻繁的往來和聯(lián)系。不僅如此,從石茂華家族成員的婚配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石氏家族也是與當時社會地位較高的家族聯(lián)姻,如石情與邢玢之女,石之柏與董李之孫女聯(lián)姻等。關于這些內容,筆者將在他文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