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華
[摘要]上有品質的道德與法治課,是每一位道德與法治老師的永恒的追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快餐式使用教材,階梯式活動設計,深耕式問題技巧等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靈活性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18-0075-02
南京師范大學德育研究所研究員、《道德與法治》教材分冊主編孫彩平教授在《策略即理念,方法即內容》的報告中提到一個比喻:課程就是運動會上設計的一個障礙賽跑道,而教學策略和方法就是這個障礙設計的過程。孩子通過跨越一個一個的障礙,跟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得到一點一點地提升。當他通過所有的障礙到達終點的時候,他的能力、水平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所以說教學策略里面有理念,而且理念起了關鍵的作用,因為它決定教學的靈活性,決定教學的高度。
承接一年級教材,二年級教材設置了活動欄、辨析欄、討論欄、繪本故事、兒童歌謠、日記等主要的欄日,方便教師教,便于學生學。二年級教材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向生活學習,生活是一本無字的大書,生活智慧隱含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向他人、自己的過去學習,樹立終身發(fā)展的理念;第二種是在活動中領悟,領悟意義的同時養(yǎng)成生活智慧;第三種是批判反思,在辨析欄目與故事追問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維;第四種是榜樣學習,向好的榜樣與他人學習,對于低年段的兒童而言有將抽象概念的東西具體化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絕大多數(shù)都是兼任教師,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解讀和思考時間非常有限,這就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有些教師上課滔滔不絕地說教,根本沒有關注教材中的活動的提示,有些教師刻意組織一些教學活動,可是“活而無序”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如果在研究教材、組織教學的技巧上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師們教學研究的熱情就會慢慢增長,在“成功中產生成功的動力”“在幸福中尋找教學的幸?!薄?/p>
一、快餐式使用教材
教師解讀教材、思考教學策略的“快餐”在哪?就在《教學參考書》的“怎么上這節(jié)課”版塊。道德與法治改版后的教參內容非常詳細,如果仔細研讀,對于教學的幫助有很大的益處,在瀏覽全部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可以關注教學活動設計,站在“研究者”的肩上設計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活動,這樣就很好地借力用力了。
如二上第二課《周末巧安排》,教參中提供四個片段活動,思其活動落點分別是:片段一“周末生活大盤點”——周末心情大盤點、話題導入,片段二“觀點對對碰”——觀點碰撞、提升認識,片段三“我能巧妙安排周末”——聯(lián)系實際、指導行為(抽象),片段四“表演情景劇”——情景再現(xiàn)、生活引導(具體)。厘清這四個活動片段的思路框架:話題導入——形成認知——實踐體驗——生活踐行,也就是教學層次的構架。因此,教參上的活動設計的主題框架,從邏輯思路、目標定位上看,都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
認可了教參上的活動框架,是不是教參上的活動全部都可以直接拿來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還要活用自己的學生資源,成就生活課堂。
這是教師用書上的片段三“我能巧妙安排周末”的具體流程:(1)可讓本班同一興趣小組的學生坐在一起。(2)教師簡單地指導學生怎么填寫周末計劃書。(3)小組成員討論興趣小組的活動主題、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活動準備等。(4)選擇一兩份周末計劃書,供全班學生展開交流,并探討該計劃的可行性及尚需修改的地方。(5)各組白行修改組內的周末計劃書。本活動巧妙地將班級內開展的興趣小組活動引入課堂,設計較為新穎。教師先扶后放,先指導后修改,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學生團隊的合作能力。
教參上的參考活動,針對的是全國教師使用,應該來說,選取的活動更具有北京、上海的特例。有些地區(qū)的學生,自己的時間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更不可能在周末參加小組興趣活動。具有地區(qū)差異的孩子們的“巧安排”體現(xiàn)在哪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是教學的“活水”。教師可以從自己的學生中去挖掘教學素材,如,由“周末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生,一定有高效完成作業(yè)的時間”生成問題“玩得多,怎么對待學習”;由“興趣班參加比較多的學生,一定有擠出來玩的時間”生成問題“學得多,怎么滿足玩的需要”……讓大家體會“巧安排”才能讓周末的生活更豐富。
二、階梯式活動設計
但凡好的課一定會有清晰的教學邏輯,因為清晰的教學邏輯是有效課堂的核心特征之一。如果說一節(jié)課連邏輯都不清晰,或者說沒有邏輯,會讓聽課者感覺教學內容膚淺,沒有層次,活動缺乏思維的領導,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的。
如何來利用教材生成教學的層次感呢?第一個,利用教材的話題以及小標題構成教學的層次,這是指一節(jié)課的層次。如二上第八課《裝扮我的教室》,教材設計的是四個話題,“教室好在哪里”“我們一起來設計”“大家一起來動手”“我們教室更漂亮”。細細研讀這四個話題隱含著教學的邏輯,還有學生的學習邏輯,由此可以這樣設計活動:第一個活動“說說我們的教室”,活動二“這些教室真漂亮”,活動三“我們一起來設計”,活動四“裝扮我們的教室”。教材本身設計的活動日標呈階梯式上升,具有層次性。
第二個,利用教材圖文間的聯(lián)系構建活動的層次,這是指每個活動也是有層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接著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二下的13課《我能行》第一個活動“大拇哥送給你和我”,只有一個場景,細細去揣摩泡泡語來找到圖文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層次,可以設計第一個活動“亮出大拇哥”,可以送給你,也可以送給你的同學,但是你在送的時候請你說出亮出它的合適的理由。這也是教材的泡泡語引導孩子們在夸贊的時候越具體越好。然后設計第二個活動“大拇哥送給你和我”,這是現(xiàn)場挑戰(zhàn),要把兩個大拇哥都送出去,一個給自己一個給你的同學,借助這樣的小組活動,鼓勵班上默默無聞的、比較內斂的學生大膽去夸贊別人,同時也大大地夸贊自己。最后一個活動設計就是“你真棒”,請?zhí)亻L比較出眾的孩子在同學面前展示露一手,引導學生既夸夸別人也夸夸自己,如“你的舞跳得真好,我的字寫得好,你也棒我也棒”。這樣,一個個的小環(huán)節(jié)活動當中構成了大活動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