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
得益于對工業(yè)化的深刻理解,以及這個民族本身的嚴謹態(tài)度,德國汽車設計往往給人稍顯死板的印象,沒有太過激進的表現(xiàn),重視線條與比例,并且將嚴謹和刻板的精神也帶入到感性的汽車設計中來,那么德國的汽車設計真的只是理科生才會欣賞的機械美學嗎?
提起德國的汽車設計,我們可以用歷史長河中的幾款經典車型加以詮釋。在上世紀40年代,這時汽車大師保時捷設計了一款傳世之作——甲殼蟲,這是一款兩門家庭轎車,采用后驅后置風冷發(fā)動機,主要滿足日常中短途駕駛,由三個半圓形組成的車身曲線在當時也是非常前衛(wèi)的設計,要知道戰(zhàn)后大部分汽車還在沿用傳統(tǒng)的馬車結構,車輪暴露在車廂外,龐大的車身顯得格外笨重,保時捷先生用這款極具靈性的小車拉近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距離。結構簡單,價格低,最多可以乘坐4人,皮實耐用,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咸可甜。此后又推出了更加適合家庭的T1,它可以說是當今MPV的鼻祖,沿用了甲殼蟲圓形的大燈和前臉元素,在有限車身里最大限度地擴展了使用空間,很快這兩款車風靡歐洲并且成為大洋彼岸美國年輕人的夢想之車,甚至T1已經成為年輕人自由,反戰(zhàn),民主的象征。由此可見,汽車設計在戰(zhàn)后的德國已經上升為精神層面的自我重建,人們希望忘記冷酷的戰(zhàn)爭機器,希望汽車可以融入他們的生活。
保時捷并不滿足于家庭轎車的開發(fā),這位卓越的汽車工程師對于跑車也有著天生的瘋狂,911的誕生可以說開始打響了德國汽車進軍超級跑車的第一槍。它的設計一樣離經叛道,沒有傳統(tǒng)GT那樣修長的發(fā)動機蓋,沒有寬敞的后備箱,而是在中級轎車的軸距上,用后置水平發(fā)動機驅動,靈巧輕便的車身帶來了更加快的加速體驗,而依靠嚴謹?shù)牡聡圃旃に嚧蟛教嵘伺苘嚨目煽啃浴拇酥笕藗儼l(fā)現(xiàn),911并不是貴族的玩具,而是一款真正能夠體現(xiàn)德國造車水平的運動機器。
在此之后,隨著技術的加速發(fā)展,德國的汽車設計以ABB為代表的三家全球大公司,不約而同地給自己的產品打上了技術、豪華、可靠的標簽,但如果你仔細觀察80年代以前的德國汽車設計,很難看出二戰(zhàn)之后的幾十年中,這些品牌有什么一直延續(xù)的設計語言,當然寶馬的雙腎格柵和奔馳的立標不算,我指的是整體設計的風格特點。也許是他們太過重視技術的發(fā)展,也許是他們對于豪華的理解正在成長,總之那個時期可以定義為探索和形成自我特征的積累階段,所以我個人認為80年代以前的德國車亮點不多。不過隨后德國汽車出現(xiàn)了一股設計高潮,一大批經典車型紛紛問世,高爾夫、奧迪100、奔馳W126、寶馬5系、E34等等,開創(chuàng)了很多設計先河,也讓其他國家的企業(yè)開始紛紛模仿,可以說這個時代是德國汽車設計的黃金時代,在崇尚技術和工藝的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設計之路。形成了屬于德國汽車的機械美學。從現(xiàn)在的視角看,他們依舊充滿著魅力,簡單的線條不僅僅是對機械的理解,而是整個德意志民族的美學體現(xiàn)。
由于產品力的極大增強,ABB這三家公司迅速成為了世界汽車的領軍人物,其產品也風靡全球,大家在膜拜之后也有了一些不適應,畢竟再好的產品也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看似沒有情感的設計有些拒人千里的錯覺。此時德國的汽車企業(yè)開始反思自己產品的過于刻板和冰冷,同時全球生產基地的建立讓他們不得不考慮當?shù)厥袌龅男枨?,那么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式呢?最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yè),德國大眾率先開始了嘗試,他們開發(fā)了一種車型的前臉,并且把它復制到其余所有量產產品上,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辨識度,也降低了設計周期和生產成本,短時間內完成了設計的全球化。但是很快媒體們開始了質疑,這樣的設計是否違背了設計本身?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前臉造型很快就會審美疲勞,雖然不會犯太大的錯誤,但新鮮感也隨之降低。不過廠家還是從產品的全球化戰(zhàn)略中嘗到了甜頭,奧迪、寶馬、甚至奔馳都開始有意無意地同化自己的產品,而此時,日本和美國的汽車設計水平開始初見端倪,時尚的造型,豐滿的曲線,以及琳瑯滿目的車型成為競爭中最大的籌碼,很快德國汽車在全球打開的市場由于設計滯后被對手搶了不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向自負的德國人從最開始的修復精神創(chuàng)傷到把設計復興,再到同質化,經歷了一波不小的起伏,時至今日,這些德國品牌依舊在全世界銷售,但是完全雷同,的設計已經不存在了,他們更多的在思考電動化,智能化的未來需要什么樣的設計,奧迪e-tron,奔馳EQC等等都在探索更加符合技術潮流的設計表現(xiàn),未來也許我們很難再見到流芳百世的傳世之作,但設計將會更加合理,更加能夠反映技術的發(fā)展。
一談及汽車設計,很多人就會想到意大利,那里是大師輩出的國度。不過縱觀最近幾十年的設計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德國設計大師開始涌現(xiàn),而且不止在德國,甚至在全球其他品牌中都留下了大師經典的作品,對于設計深層次的理解讓他們可以根據(jù)不同文化背景,消費理念完善自己的產品,同時也可以留下屬于這個人的設計精髓。
這些設計師大都早年在德國或者歐洲汽車品牌摸爬滾打,成名后開始全球放光,比如彼得·希瑞爾,2006年,他離開了為之效力近30年的大眾集團,同年出任起亞首席設計師,為這個瀕臨倒閉的韓國品牌帶來了生機,一系列顛覆性的設計成就了他設計生涯的第二次高峰。還有來比亞迪的沃爾夫岡·艾格,前奧迪總設計師,打造了奧迪A3、A7等經典車型,來到比亞迪之后迅速為這個被詬病為模仿專業(yè)戶的品牌以設計原創(chuàng)的力量,產品也隨之大賣。還有何歌特,席爾瓦等等,雖然他們的成就比不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汽車設計天團,但依舊可以影響到整個品牌的發(fā)展,而且現(xiàn)在的設計受左右的因素太多,產品也太多相近,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以脫穎而出,實力可見。
關于德國汽車設計的話題太多,無法用一篇文章全面概括,不過以我的理解,德國汽車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除了嚴謹?shù)脑燔嚴砟詈统暗募夹g,對設計的深刻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時候雖然缺乏情感,但并不缺乏藝術性,甚至可以引領一個時代設計的潮流,不得不說德國的汽車設計是整個設計界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