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佳
摘 ?要:諧聲字是古音史上相當重要的材料,漢字的諧聲偏旁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韻文材料的不足,在古音史上占據(jù)的地位不容小覷。《廣韻》中有大量的諧聲字,本文著重探尋從“巠”得聲的諧聲字在《廣韻》中的音韻地位,根據(jù)其中的諧聲關系,探尋其所反映的語音規(guī)律。
關鍵詞:巠;諧聲字;廣韻
[中圖分類號]:H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2
一、引言
諧聲字又稱為形聲字,是許慎“六書”中重要的一種,是由形旁(表示意義范疇的部分)和聲旁(表示聲音范疇的部分)組合而成的。
在前代學者們對古音的研究中,除了韻文材料,諧聲材料也是相當重要的,早在宋代學者吳棫的《韻補》中,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用諧聲字去考求古音。直到后來,清代學者段玉裁明確提出了“同聲必同部”(指的是凡同屬于一個聲符的字,其必同屬于一個韻部)的觀點??梢娭C聲字在漢語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是這樣論述形聲字的意義:“形聲字一邊是形,一邊是聲,它們不但讓我們知道原始意義,而且也讓我們知道原始語言的大概”。[1]因此,形聲字在研究漢字意義和語音上皆有重要意義。
諧聲材料不僅可以用于古韻部的研究,還可以運用于古聲母的研究上。本文著重從《廣韻》中找出所有從“巠”得聲的諧聲字,在主諧字“巠”與其它被諧字之間的關系中,淺析存在的語音規(guī)律。
四、諧聲關系反映的歷史語音現(xiàn)象
(一)聲母互諧所反映的歷史語音現(xiàn)象
從“巠”得聲的諧聲字,“見”母與“溪,群、疑、影、曉、匣、徹”母相諧。
清儒學者夏燮在《述韻》卷七中論及聲韻時有這樣的觀點:在劃分古聲母時,主張不劃分出牙音,將牙音劃入喉音,認為牙音只是“喉之淺者”。并且對其中的八個聲母進了深淺的排序:“景—影—匣—曉,疑—群—溪—見”??梢姾硪艉脱酪舻穆?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王力在《漢語史稿》中將古聲定為三十母,其中“見、溪、群、疑為牙音,曉、匣、影為喉音”。但是,王力在《漢語語音史》中又將古聲定為三十三母,其中“見、溪、群、疑、曉、匣”為舌根音,“影”為喉音。這種劃分的變化,足以見得在古聲母中,牙音和喉音的聯(lián)系是值得關注的。
見母字和徹母字相諧的情況只有一例,這組較為特殊,情況復雜,可能受到方言的影響,也可能受到形旁讀音的影響,由于材料有限,這里暫不予討論。
(二)韻母互諧所反映的歷史語音現(xiàn)象
通過上文所列韻類互諧的情況,可以得知“青、耕、清”三類互諧的情況占絕大部分, 因此“青、耕、清”三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顧炎武將古音分為十部,其中第八部就是“庚半耕清青”,十部中“歌陽耕蒸”四部的劃分成為后代定論:江永“耕清青”也在其劃分的古韻十三部中的第九部,段玉裁“清耕青”也在其劃分的古韻十七部中的第十一部。又,根據(jù)段玉裁“同聲必同部”的觀點,從“巠”得聲的字,在上古是屬于“耕部”。由此可見,通過《廣韻》中從“巠”得聲的韻類分析,就更加證實顧炎武等在劃分此部的科學性。王力在《漢語史稿》第二章中,總結了29條“上古到中古的語音發(fā)展” 規(guī)律,其中第24條就是“上古的‘耕部在《廣韻》時代進入到了‘耕清青”。
通過本文所列《廣韻》中從“巠”得聲的字,都證實了以上相關學者在劃分古韻部的科學性。
五、結語
陳第曾說:“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睆墓胖两?,語音一直是處于變化發(fā)展中的,我們在研究學習歷史上的語音變化時,就必須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段玉裁“同聲必同部”的觀點是針對上古音而提出的,而《廣韻》所反映的諧聲關系是在中古時期,所以在對比的時候,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變化也不可忽視。
《廣韻》中從“巠”得聲的字,可以清晰的得到兩個主要的相諧關系:“耕清青”互諧,“見溪群疑影曉匣”互諧。學者們在古聲母和古韻部的研究中,都將“耕清青”劃入在了一個韻部,可見這個劃分結果的科學性,以及段玉裁對上古音“同聲必同部”觀點的理據(jù)性。雖然學者們對“牙音”和“喉音”劃分的不一致,有的并為一類,有的劃分為兩類,從中也清晰地反映了牙音和喉音緊密的聯(lián)系。
諧聲材料在研究古音上是相當重要的,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我們也應該重視其在古音史上的地位,以求在古音史上有一個更加科學的演繹。
注釋:
[1]參見王力:《漢語史稿》(第三版)第二章,2018.
參考文獻:
[1]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黃易清 王寧 曹述敬.傳統(tǒng)古音學研究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王力.漢語史稿(第三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8.
[4]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曹先擢 李青梅.《廣韻》反切今讀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陳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7]唐作藩.漢語語音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