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姚瑤(1992-),女,漢,江西人,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中世紀英語戲劇和英美現(xiàn)代戲劇研究。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3
在《奧德修斯的傷疤》中,埃里?!W爾巴赫以其對經(jīng)典的反思展現(xiàn)了西方文學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兩種形成鮮明對比的方式:《舊約》簡括、強調(diào)決定性時刻、時間地點模糊、思想感情不被言說、壓倒性懸念貫穿始終、含有多層意義和背景特質(zhì)的方式;《荷馬史詩》詳盡、表達自由、頻繁離題、延緩行動卻又消解懸念、所有事件被置于前景的方式。它們對后世歐洲文學的影響是絕對的。中世紀道德劇《每個人》所達到的戲劇效果便是此二者的結(jié)合。其簡潔莊重、行動中充滿抽象概念力量的藝術效果源于對《舊約》風格的繼承;其人物的生動、情節(jié)的有趣、對戲劇性的不斷抑制又體現(xiàn)了《荷馬史詩》的清麗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兩部經(jīng)典的關系演繹了沃斯(Walsh)所說的“文學世界內(nèi)部永不停息的自我指涉活動”(118)?!白晕抑干娴慕Y(jié)果是使得形式轉(zhuǎn)變?yōu)閮?nèi)容”(步朝霞 96);《每個人》對兩部經(jīng)典的指涉結(jié)果幻化為其自身的戲劇性效果。
一.作為中世紀英語道德劇的《每個人》
道德劇是中世紀英語戲劇的一部分。道德劇的特征是將抽象概念具身化,使各種抽象概念化身為舞臺上的人物。人物的對話和行動將人的內(nèi)心沖突演繹;道德教誨隨情節(jié)的展開愈加深厚。
在現(xiàn)存中世紀英語道德劇中,《每個人》名聲籍甚。蒙特羅斯·摩西如此評價《每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劇中沒有任何一部在發(fā)展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上接近《每個人》”(59);“道德劇是枯燥的,它沒有足夠的行動來維持其趣味性,但《每個人》是個例外”(73-74)。可見,《每個人》在戲劇形式上是完善的,它作為純粹道德劇的事實沒有淹沒其戲劇性的發(fā)展??梢哉f,作為文學功能的教誨和審美在《每個人》中“兩全其美”。斯坦頓·加納(Stanton Garner)分析了《每個人》如何通過舞臺上十足的反戲劇性來控制戲劇性過度,從而達到了一種給予《每個人》舞臺生命力的戲劇張力。但嚴格來說,他分析的是劇場性,或者說是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根據(jù)董健先生的觀點,“戲劇有兩個生命。它的一個生命存在于文學中,它的另一個生命存在于舞臺上”(董健 5)。他把戲劇性分為文學構(gòu)成中的戲劇性和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二者對立統(tǒng)一,“合之雙美,便是完整的戲劇性”(6)。文章接下來將在對經(jīng)典的指涉中完整地闡釋《每個人》的戲劇性。
二.《每個人》文學構(gòu)成中的戲劇性
戲劇在搬上舞臺之前作為文學文本的存在便是“案頭之曲”,它可供“文人把玩”,此時,它尚未成為供“優(yōu)人搬弄”之“場上之曲”(董健 5)。拋卻舞臺上的各種呈現(xiàn)技巧,滲透于戲劇文本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沖突、懸念成為體現(xiàn)戲劇性的重要因素。
(1)指向舊約風格的三類沖突
正如駱懸根據(jù)黑格爾的分類將舊約文學故事情節(jié)歸納為“外在條件與個人欲望的沖突、他人與自我意志的沖突,以及個人心靈分裂與矛盾產(chǎn)生的沖突”(8),本文認為《每個人》主人公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及與其他人物性格相互關系的發(fā)展所展現(xiàn)的沖突明確指向此三類,并且體現(xiàn)舊約故事時間地點模糊、含有背景特質(zhì)及強調(diào)決定性時刻的特點。不知在何時,亦不知在何處,《每個人》即以展現(xiàn)主人公與上帝意志的沖突開篇。每個人沉浸在世俗財富的享樂中,從未想到死亡會突然來臨。他忘卻最后的審判,還對七宗罪肆無忌憚地觸犯。然而,在世俗生活的各個層面,上帝都是作為背景的存在。上帝的意志規(guī)定了不受每個人自己控制的外在條件和生存境遇。每個人不能拖延死期而延續(xù)其世俗的生活。
“戲劇可以稱為激變的藝術(the art of crisis)”(阿契爾 36)。關于激變,舊約故事中富有戲劇性的敘述有之,《每個人》亦有之。隨著上帝命令死亡召喚每個人去交賬,每個人的生命發(fā)生“激變”,決定每個人是否能交清此生賬目的時刻迅速到來,每個人與其他人物的沖突隨即展開。面對死亡的突然來臨,每個人希望有人陪伴。他求助于他最信賴的友誼。見每個人顯露出悲痛與哀怨,常日與他一起玩樂的友誼詢問他的煩惱,并承諾就算入地獄也決不將他拋棄。然而,待每個人講述原委之后,友誼將他拒絕。每個人悲哀不已,繼續(xù)求助,然其經(jīng)歷的是其意志與各個求助對象之間一個又一個撞擊。直至每個人求助于善行,此時,沖突的雙方不再是需要陪伴的一方和拒絕的另一方之間的對抗,而是戲劇沖突考驗著的希望幫助每個人的善行與每個人之間的關系,它是沖突呈現(xiàn)的另一種樣式。善行被每個人的罪惡捆綁,虛弱不堪,愿意幫忙卻無能為力。在善行的交代下,每個人跟隨知識來至懺悔處苦苦懺悔,接受懲罰,終使善行站起。
在每個人與善惡人物之間沖突展現(xiàn)的同時,每個人性格內(nèi)部的矛盾和斗爭也被演繹。每個人對財富和親友的愛遠遠超過對善行的愛,然而當他即將踏上死亡之旅時,只有善行給予幫助,此時他意識到塵世之樂的短暫和道德的永恒。為了讓善行站起,每個人承受鞭打的折磨,還拿出財富進行奉獻。由從不審視內(nèi)心到拼命拯救靈魂,每個人的經(jīng)歷了掙扎,內(nèi)心的善惡沖突被生動展現(xiàn)。
(2)貫穿始終的壓倒性懸念
不僅《每個人》明確的沖突指向舊約故事風格,其懸念的籠罩也與舊約故事手法如出一轍。根據(jù)貝克的觀點,懸念產(chǎn)生自以下三種情況:“觀眾對下文毫無所知,但深愿探其究竟;或者對下文作了一些揣測,但深愿探其究竟;或者已經(jīng)感到咄咄逼人,對即將出現(xiàn)的緊張場面懷著恐懼”(貝克 20)。與舊約故事一樣,《每個人》的懸念來自后兩者。并且,由于舊約故事和《每個人》中上帝意志無所不在,兩部作品的懸念受到了限制,它們必須永遠服從上帝之意旨。
《每個人》最開頭是報信者的一段獨白。這段獨白告訴讀者:人的生命何其短暫!全劇的重大懸念通過獨白得以形成?;趫笮耪咛峁┑男畔?,讀者得知人一生生活境遇和內(nèi)心感受將如何變化,得知在劇中每個人被上帝召喚去交賬,并且得知此劇蘊含深刻含義。同時,讀者開始揣測每個人將如何交賬以及友誼和快樂將如何離人遠去,或者讀者可能已經(jīng)感到“咄咄逼人”,懷著恐懼看每個人將如何至于靈魂之哭泣。一開篇,讀者已對人物命運、戲劇沖突、戲劇情節(jié)產(chǎn)生興趣;并且,在戲劇懸念引導讀者關注沖突如何展開時,也引導讀者關注戲劇的深層含義。
在《每個人》的全劇總懸念之外,情節(jié)的展開伴有其它懸念,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懸念之一是善行會否陪伴每個人走向死亡。做出揣測之后,讀者懷著期待的心情看善行如何幫助每個人算清賬目,如同舊約故事讀者已看到亞伯拉罕對上帝的忠實,在亞伯拉罕受命將愛子以撒用于燔祭時,讀者充滿著焦慮看亞伯拉罕如何遵循上帝的旨意。在懸念籠罩之時進行有把握的預測,同時懷著期待或焦慮的心情閱讀下去,這是《每個人》懸念所具有的特征,卻也是舊約故事懸念早已呈現(xiàn)的模式。
抽象概念具身化讓劇中懸念有不同的樣式,貫穿全劇的上帝意志又讓全劇懸念有不同的情致。全劇的總懸念在每個人與各個善惡人物的沖突中不斷延緩和加深,并融入了新的成分。面對親友和財富的離去,每個人轉(zhuǎn)而求助于善行。獲善行幫助的每個人得以算清賬目,洗清罪惡。至此,戲劇中總懸念的力量發(fā)展至高峰并及時解開。然而踏上死亡旅途的每個人必會面對最終的歸途。他是否會下地獄?這一新成分的加入讓懸念的力量持續(xù)發(fā)展直至最后的高潮。在此高潮中讀者的心卻始終低懸。因為上帝是仁慈的,對于他的選民,他曾為他們受苦。讀者相信考驗過后,他將給予每個人永恒的幸福,就如同讀者相信上帝會在考驗亞伯拉罕的忠心后解除他喪子的危機。這是一種“低程度的懸念(lowered suspense)”(Sternberg 265)。它讓讀者持續(xù)思索故事或戲劇的道德教化意義。
三.《每個人》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
戲劇被搬上舞臺后,“文學構(gòu)成中的戲劇性當然作為強大的內(nèi)在驅(qū)動者而繼續(xù)發(fā)揮著它的張力,但它的外觀化、物質(zhì)化是離不開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的”(董健 13)。
盛行于文藝復興前期14—15世紀英國的英語道德劇,其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已相當豐富。斯坦頓·加納所分析的道德劇《人類》富于劇場性的演出可以做證。然而道德劇《每個人》的演出卻呈現(xiàn)舞臺的稀疏與物質(zhì)的貧乏,這并不符合彼時道德劇演出的常態(tài)。不是常態(tài),便可能是有意為之。董健先生指出,反戲劇性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潛隱的戲劇性”(13)。斯坦頓·加納討論了《每個人》舞臺表演中的反戲劇性手法:舞臺道具的簡單,對事情的回顧等。本文認為,《每個人》舞臺呈現(xiàn)中包括這兩種反戲劇性手法的同時,也包含場面的抒情性這一戲劇性手法。正是它們的結(jié)合使《每個人》在舞臺上達到了獨特的戲劇性效果。這些手法或指向舊約故事的簡括,或指向《荷馬史詩》的詳盡和表達自由。
(1)稀疏的舞臺
在Loomis & Wells翻譯的《每個人》近代英語版本中,戲劇最開頭有一段關于舞臺的描述:“舞臺幾乎沒有任何裝飾。側(cè)后方是一個墳墓。舞臺中心的后部是象征天堂的一個樓廳,上帝和他的天使便坐在此處”(“The Summoning of Everyman” 209)。此外,舞臺上出現(xiàn)的道具也非常簡單和樸素。據(jù)斯坦頓·加納描述,劇本規(guī)定的道具只有賬本、鞭子、悲傷外衣和十字架。并且他說:“這些道具所指超越它們本身;戲劇強調(diào)的是他們的圣禮特性,這一神圣現(xiàn)實滲透進道具之中并因此改變了它們僅僅作為物體的現(xiàn)實”(282)。舞臺空曠和道具簡單造成了舞臺的稀疏,它指向舊約故事敘述手法中形容詞的缺乏。關于亞伯拉罕旅途中出現(xiàn)的人和物,奧爾巴赫評論道:“就是仆人、驢子、燔柴和刀子,再無其他,沒有任何修飾;這一切都符從于上帝所定的目的”(9)?!睹總€人》舞臺的稀疏也與上帝的訓導有關??諘绲奈枧_首先是映襯每個人內(nèi)心的落寞和訴說塵世的空虛。雖然除善行外眾多人物輪番進入舞臺,但他們又輪番走下舞臺,紛紛離人遠去。在他們離開后,空曠的舞臺便只剩下每個人孤獨的身影,他孑然一身,發(fā)現(xiàn)他曾努力獲得的、他曾無比珍惜的,此時他都已失去。上帝用這空曠的世界告訴人塵世的空虛和短暫。而舞臺上僅有的道具都不再作為物質(zhì)性的存在,它們代表的是促人洗滌罪惡的上帝意志。
(2)概要性回顧
奧爾巴赫對比了《荷馬史詩》對感官性的追求和圣經(jīng)故事對感官魅力的欲拒還迎。對于圣經(jīng)故事,奧爾巴赫說:“感官性的魅力不是圣經(jīng)的意圖所在,然而即便如此,在感官方面它也頗具活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圣經(jīng)所關注的道德、宗教及人們的內(nèi)心活動,都具體地表現(xiàn)在感官性的生活材料之中”(15)?!睹總€人》對塵世之樂的概要性回顧就指向圣經(jīng)故事對感官魅力的欲拒還迎。斯坦頓·加納說:“《每個人》作為一部關于結(jié)局的戲劇,其支配性的模式便是回顧:生活中使人分心的事物興盛于過去,而現(xiàn)在將其呈現(xiàn)僅僅為了戲劇化地展現(xiàn)它們的凋謝”(281)。戲劇幕布一拉開,首先進入舞臺的便是報信者,報信者的出現(xiàn)與他作的警告使觀眾清醒地存在于現(xiàn)實當下,與每個人與友誼、親情、財富等互動的戲劇當下保持距離,并對感官性愉悅保持警惕,而最后博士登場對教化意義的闡述更指明了塵世享受的空洞與無益。整場戲劇成了一場回顧,如同《荷馬史詩》中離題的敘述,它在現(xiàn)在的演繹被賦予了現(xiàn)實現(xiàn)在的視角,成為了過去。在回顧中,塵世生活被概要性地進行講述,未被賦予生動演繹?!睹總€人》中最具感官性的生活材料便是財富,然而感官性生活材料在概要中失去了生動性和物質(zhì)性。戲劇沒有生動刻畫財富的樣子和財富曾給人的快樂,只有每個人概要性的講述:“我這一輩子都愛著財富/如果我的財富現(xiàn)在能將我?guī)椭?必定會讓我的心情輕松愉快”(“The Summoning of Everyman” 223)。這種概要成功避免了觀眾分心,它使道德教化貫穿全劇,占據(jù)觀眾的內(nèi)心。
(3)場面的抒情
奧爾巴赫如此評析《荷馬史詩》:“內(nèi)心的活動也是如此:沒有可以隱瞞的、不可表述的事情?!神R筆下人物的言談話語毫無保留地表達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要是不說給別人,便在心里說給自己聽,因此讀者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5)。與此類似,在《每個人》演出場面中,各個人物都在臺詞中將各自的內(nèi)心活動順暢、無保留地表達。上帝在命令死亡召喚每個人之前,將心中對人世俗生活的不滿進行言說,死亡在召集每個人時表達自己對上帝的忠誠、述說自己的強大執(zhí)行力,財富在拒絕每個人時坦言自己對人的腐蝕性作用,每個人對自己所喜的、所愛的、自己的悲傷和痛苦以及悔恨都一一道出……如果說自由的表達是荷馬詩篇文體風格和美學效果的體現(xiàn),那《每個人》中內(nèi)心活動的毫無保留則是道德劇教化的功能要求和其說教過程中戲劇性抒情的體現(xiàn)。譚霈生說:“戲劇最忌的是理性的說教,思想必須飽含著激情,才能對觀眾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力”(242)。戲劇家別林斯基說:“如果沒有抒情性,長篇史詩和戲劇就將是過分平淡乏味的”(11)。作為道德劇,《每個人》難免以說教為主,然而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表達形成的抒情場面增加了戲劇的戲劇性而帶來感染力。在戲劇作為文學文本之時,讀者可能透過內(nèi)心活動的表達更深刻地把握戲劇沖突和人物的性格、領悟戲劇的教誨意義,然而在舞臺呈現(xiàn)的各個飽含激情的場面中,人物在通過臺詞表達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之時,戲劇的抒情性才被充分展現(xiàn)。
本文在對舊約故事和荷馬詩篇敘事風格的指涉中闡釋中世紀英語道德劇《每個人》的戲劇性。將文學世界當成整體進行自我指涉,“[便]將目光轉(zhuǎn)向文學自身的存在”(步朝霞 96)。在這種指涉中,文學作品《每個人》的戲劇性得到完整地詮釋,包括其文學構(gòu)成中的戲劇性和其舞臺呈現(xiàn)中的戲劇性。此種探索不談現(xiàn)實世界,而是嘗試證明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文學世界的自足性和自我創(chuàng)造性——一種別樣的“詩性智慧”。
參考文獻:
[1]埃里?!W爾巴赫:《摹仿論——西方文學中所描繪的現(xiàn)實》。吳麟綬,周建新,高艷婷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2]步朝霞:《形式作為內(nèi)容——論文學的自我指涉性》,《思想戰(zhàn)線》5(2006):96-100。
[3]董?。骸稇騽⌒院喺摗?,《戲劇藝術》6(2003):4-17。
[4]駱懸:《論舊約文學的戲劇性特征》。 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5]喬治·貝克:《戲劇技巧》。余上沅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6]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7]肖明翰:《中世紀英語道德劇的成就》,《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2011):84-90。
[8]Archer, William. Play-Making.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26.
[9]Moses, Montrose J. ed. Everyman, A Morality Play / with an introd., notes and bibliography by Montrose J. Moses. New York: Mitchell Kennerley, 1908.
[10]Garner Jr., Stanton B. “Theatricality in Mankind and Everyman.” Studies in Philology 84. 3 (1987): 272-285.
[11]Loomis, Roger Sherman and Wells, Henry W. Representative Medieval and Tudor Plays / translated and modernized, with an introd., by Roger Sherman Loomis & Henry W. Wells. New York: Sheed & amp; Ward, 1942. https://hdl.handle.net/2027/mdp.39015005109569
[12]Sternberg, Meir. The Poet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 Ide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rama of Reading.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13]Walsh, Richard. “Fictionality and Mimesis: Between Narrativity and Fictional Worlds.” Narrative 11.1 (2003): 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