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文學一般是指超出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1]45。然而本文將同一國度的兩部作品《孩子的憤怒》和《殺死一只知更鳥》進行比較分析,嘗試將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看成兩種來自不同領域的迥異的信仰,試圖通過比較文學分析方法來揭示兩種視角下對黑人群體的理解,體現(xiàn)人性的善良。
關鍵詞:《孩子的憤怒》;《殺死一只知更鳥》;人性的善良
作者簡介:魏微(1992.10-),女,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1
從比較文學的視角來看,作者的一般創(chuàng)作過程都會經(jīng)歷對素材、題材及主題的確立。因此,當分析不同作品的素材來源,題材提煉和主題表現(xiàn)時,往往可以解讀出作者站在不同的出發(fā)點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主觀思想。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它們又往往反映著人類的共性問題[1]71-74。因此,本文嘗試從素材、題材及寫作角度來解讀兩部作品的主題,即歷史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會有差異,但人性的善良光輝永駐。
一、從素材來源分析創(chuàng)作的初衷
《孩子的憤怒》的作者托妮·莫里森是一位黑人女作家,由于自己從小的經(jīng)歷,她關注種族隔離對美國黑人身心的嚴酷摧殘。因此在創(chuàng)作時,黑人群體的生活經(jīng)歷通常是她作品的主要素材,而本部小說則是通過一次法庭審判,描繪了一個黑人布萊德的悲慘遭遇,為讀者展現(xiàn)出黑人的坎坷人生。而哈珀·李的《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素材也是來源于她曾經(jīng)的生活。哈珀·李的父親曾經(jīng)是一名政客與律師,她的父親也曾為兩名黑人嫌犯做過辯護,這兩名黑人被控謀殺了一名白人店員并最終被判絞刑。因此,在作品中,同樣是通過一次法庭審判,描繪了一個白人家庭對黑人的憐憫與同情,并且指出黑人所承受的不公也會使得白人的內(nèi)心承受著折磨。
將二者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都是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對她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觸動,在素材的組織過程中,又都突出了在文化差異存在時的人性光輝。
二、以“審判”題材烘托事實的殘忍
《孩子的憤怒》中,法庭的審判是針對一個完全無辜的黑人教師索菲亞,而讓這冤案成立的“有功之人”當中竟還有一個同樣是黑人的兒童克萊德,令人更加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她的偽證僅僅是為了獲得母親本該給予她的關愛及其他人對她本該有的認可。這一切看似荒唐卻充滿著無奈與可憐的故事中,卻不禁讓讀者深思:正是對黑人的歧視才使得一個孩子以作偽證的方式“諂媚”求全。而《殺死一只知更鳥》中,阿蒂克斯是一位充滿著正義感的白人律師,他為了替受了冤情的黑人湯姆辯護,不顧與這“世界”為敵,然而,在法庭上,當阿蒂克斯的辯護有理有據(jù)并將案件的矛頭直指原告時,法官依舊將法律的“公正”偏向了白人。
如若只看到黑人群體直抒胸臆似的悲慘陳述,人們的心中很容易生出憐憫之情,但加之某些白人群體在同樣的情節(jié)中為黑人捍衛(wèi)利益而無果時,更易讓人產(chǎn)生憤慨之情。
三、以不同寫作視角解讀人性的救贖與善良
對比兩部作品,最值得關注的還有兩部作品所選取的不同寫作角度——黑人視角及白人視角?!逗⒆拥膽嵟分械牟既R德對男朋友布克講述童年遭遇,敞開心扉,是直面過去最好的證明,而布克的安慰:“那只是一種顏色而已,是天生的,不是缺憾,不是詛咒,不是福分,也不是罪過?!盵2]給了她力量,她才會選擇向索菲亞求得原諒,雖然她遭到了索菲亞的毒打,但在她心中,她用自己的行為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這是黑人群體所表現(xiàn)出的人性中的善良。
與之相比較,《殺死一只知更鳥》整部作品都在憤怒與無奈中充滿了一種溫情與博愛。阿蒂克斯這樣教育他的孩子們:“勇敢是:當你還未開始就已知道自己會輸,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堅持到底。你很少能贏,但有時也會?!盵3]正是遵循著這樣的信條,使身為白人的阿蒂克斯依然勇敢地站出來替黑人湯姆辯護,這是一種眾人獨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灑脫與超然,更反襯出白人群體中依舊充滿著善良的人性光輝。
結語:
本文通過兩部作品素材來源、題材選取的對比,為讀者立體地展現(xiàn)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此外,通過分析兩部作品的寫作角度,也為讀者立體地揭示出面對不同的文化差異,善良的人性則會為不公的世界增加一絲溫情?!瓣P于人性善惡的爭論就其本質(zhì)上而言則是關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爭論,人性的善惡之爭我們無法定奪,但是人性的弱點卻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都是源自于人無意識的本我欲望?!盵4]因此,無論是黑人群體覺醒之路,抑或是白人群體保全自身之路,唯有剔除人性的本我欲望,用善意和救贖方可安然處之。
參考文獻:
[1]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托尼·莫里森.劉昱含譯.孩子的憤怒[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7:157
[3]哈珀·李.高紅梅譯.殺死一只知更鳥[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138
[4]何兵、王一駿.《追風箏的人》與《殺死一只知更鳥》——社會與沖突的對比剖析[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