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三道作文題都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寫作,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情境教育創(chuàng)始人李吉林老師說:“充滿生趣的美的情境,能吸引全體兒童快樂地學習……是情境的美激發(fā)了兒童熱烈的情緒?!盵1] 情境是一種引人設身處地置身其間的環(huán)境,是一種蘊含著特殊意味的場合,是一種能引發(fā)主體情感體驗的氛圍,是一種進入特定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劉勰《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這就形象地表明了情境對于寫作的激發(fā)作用。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就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按照寫作指令表達交流。
情境作文,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2019年高考作文的鮮明特色,也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在2020年作文復習備考中,要注重練習情境作文。寫作情境作文,也要重視審題立意、講究謀篇布局、注意遣詞造句,除此之外,還要結(jié)合情境作文的特點,關注情境作文寫作的細節(jié),具體而言,就要設定身份與角色,明確對象與讀者,熟悉體裁與格式,注意口吻與語體。從微觀上把握住這四個維度,有助于寫好情境作文。
一、身份與角色:什么人在表達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過程,寫作的主體是作者。一般情況下,作者就是講述者,按照寫作的目的,作者選擇一定的方式,以講述者的身份和角色表達交流。但寫作特殊文體和特定情境的文章時,講述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設定的某一角色,具有特殊的身份。小說作者與故事講述人就不能混為一談,比如《最后一課》,作者是法國作家都德,故事講述人卻是小說中的人物小弗朗士。在一些特殊的寫作情境中,為了完成特殊的寫作任務,作者也要轉(zhuǎn)換角色,設定身份,比如《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又名《討武曌檄》等),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但文章卻是用徐敬業(yè)(因其祖父徐勣被唐高祖李淵賜以李姓,又名李敬業(yè))的名義和口氣寫作的,也就是駱賓王轉(zhuǎn)換角色,以三軍統(tǒng)帥的身份寫出討伐武則天的檄文。
情境作文因為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情境,寫作者往往要根據(jù)需要,轉(zhuǎn)換角色,設定身份,確定講述人,以講述人的口氣表達交流。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要求“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在演講稿、家信、書信、觀后感或慰問信等五個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不管選擇了哪一個寫作任務,作為寫作的主體,考生要轉(zhuǎn)換角色,“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講述表達。
寫作情境作文,離不開想象,只有通過想象,才能置身“當事人”所處的情境,以“當事人”的身份講述表達。例如,2016年北京卷優(yōu)秀作文《神奇的書簽》[2],就是通過想象,轉(zhuǎn)換角色,設定身份,以“書簽”作為講述者寫作的。在作文復習備考時,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情境,轉(zhuǎn)換角色,設定身份,寫出高質(zhì)量的情境作文。
二、對象與讀者:表達給什么人
文章的寫作目的和用途不同,閱讀對象也不同。一般的文章,閱讀對象廣泛而難以確定,一些實用性文章,閱讀對象則是確定的。學生作文的閱讀對象,首先是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可以說是直接讀者;學生在寫作時,潛意識里還有個交流與傾訴的對象,這個不確定的對象可以稱之為“隱性交流對象”。高考作文的直接讀者是閱卷老師,“隱性交流對象”因?qū)懽饕蠹拔捏w特點而有所不同,一般的敘事議論類作文,學生在潛意識里虛擬一個交流與傾訴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不確定的;一些實用類作文,諸如演講稿、倡議書、感謝信等等,交流與傾訴的對象是具體而又明確的。
情境作文往往要求學生根據(jù)特定情境,面對確定的交流與傾訴的對象寫作表達。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要求“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忌鷮懽餮葜v稿時就應該明確,演講的對象和受眾是“復興中學”的同學。全國Ⅱ卷作文要求在演講稿、家信、書信、觀后感或慰問信五個任務中選擇寫作,考生因選擇不同,表達的對象與受眾也不同。選擇寫演講稿,受眾就是參加“五四”運動集會的學生;選擇寫作家信或書信,讀者就是家人或者同學;寫觀后感,讀者其實就是自己,也可能是交流觀后感的同學或朋友;寫慰問信,讀者就是2049年的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確定了講述與表達對象,寫作時,就好像在與聽眾或讀者進行交流,這樣,有助于清楚而流暢地表達。
在訓練寫作時,學生要心有讀者,確立對話意識。對話是作者、文本與讀者之間心靈交流的過程,有了對話意識,也就確定了作文的閱讀對象,這樣,寫作的過程,也就是作者與讀者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比如,2018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你與中國同在》[3],就是寫給2035年18歲的“少年”的,全篇都是作者與“你”(即“少年”)的對話,顯得情真意切。在作文復習備考時,心有讀者,確定閱讀對象,確立對話意識,有助于表情達意,寫好情境作文。
三、體裁與格式:用什么形式表達
潘新和教授說:“詩人用詩思維,散文家用散文思維,小說家用小說思維,記者用新聞思維,學者用論文思維……優(yōu)秀的作者往往得益于不同尋常的文體敏感?!盵4]雖說“文無定法”,但就像古人所說:“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作文還是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或文體規(guī)范寫作。
情境作文更有嚴格的文體規(guī)范或格式要求,雖說一些實用性文體的格式學生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但從學生平時寫的作文來看,有些學生寫出的作文卻是“四不像”,對實用性文體的格式也不是很熟悉,因而有必要強調(diào)文章的體裁與格式。2019年全國Ⅰ卷作文要求寫演講稿,全國Ⅱ卷作文試題提供五個特定寫作情境,要求考生在演講稿、家信、書信、觀后感或慰問信等實用性文體中選擇寫作,這就明確了文體要求,考生選擇了寫作任務后,就必須按照相應的文體規(guī)范和格式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文章體裁和格式寫作,樹立規(guī)范意識。學生有了規(guī)范意識,就會按照文體和格式寫作,就不會出現(xiàn)“四不像”的作文,也就不會在文章格式方面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比如,2018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寫給2035年的你》[5],作文采用書信體寫作,思路清晰,語言優(yōu)美,在形式上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書信的格式要求。在復習備考時,教師要讓學生樹立規(guī)范意識,進一步熟練掌握文體與格式的知識和寫作技能,按照文體規(guī)范和格式要求寫出好的作文。
四、口吻和語體:用什么語氣表達
表達與交流的目的、對象、場合等不同,口吻與語體也相應地不同。表達與講述時的口吻,或親切生動,或慷慨激昂;或平實樸素,或嚴肅莊重;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確定。為了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還要選用風格不同的言語體式,即語體。語體的分類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口語語體包括會話語體、演講語體等;書面語體包括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和文藝語體。[6]寫作時,要根據(jù)需要,選擇詞語、句式和修辭手法表達,使作文內(nèi)容與語體相協(xié)調(diào)。
情境作文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情境,學生要通過想象進入情境構(gòu)思寫作,更應該注意表達的口吻和語體風格。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要求寫演講稿,全國Ⅱ卷作文要求在演講稿、家信、書信、觀后感或慰問信等五個任務中選擇寫作。寫演講稿要采用勸說激勵的口吻,體現(xiàn)演講語體風格;書信、慰問信要采用真誠交流的口吻,突出會話的語體風格。
在作文訓練中,學生要注意表達與講述的口吻和語體風格,做到得體地表達。比如,2013年高考安徽考生以演講稿的形式寫的作文《樹起追求夢想的旗幟》[7],這篇高考優(yōu)秀作文語氣親切,感情熱烈,多用呼告、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很好地突出了演講稿的口吻和語體風格,受到閱卷老師的好評。在作文復習備考時,教師指導學生選擇恰當?shù)脑~語、合適的句式,適當?shù)剡\用修辭手法,使學生寫出的作文在口吻和語體方面符合寫作要求,并與整體內(nèi)容協(xié)調(diào)一致。學生能夠得體地講述表達,也就會寫出符合要求的、高質(zhì)量的作文。
參考文獻:
[1]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創(chuàng)新之路帶來的6個甜果子[J].人民教育,2018(24).
[2][7]韋民.高考作文素材大全[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3][5]高長城.高中作文 素材+方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4]潘新和.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文體思維[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6(3).
[6]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