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華
摘要: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符合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國際化和出國學習等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模式均存在著各自的缺點,不能很好地適應和滿足當今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經過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一種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新模式—國際暑期學校,文章以新加坡暑期學?;顒幼鳛榘咐M行分析,與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相比,具有培養(yǎng)效果好、學生覆蓋面廣、項目延續(xù)性高等優(yōu)勢,值得借鑒。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本科生;國際化素質;國際暑期學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101-02
一、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和聯系日益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也更加深入和廣泛。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素質的高層次人才將逐漸成為各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趨勢和主流?!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fā)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
因此,為了順應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的趨勢和要求,同時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高校作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責任與使命,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依托學校的國際辦學優(yōu)勢及自身的學科基礎,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展開了積極探索。在充分利用國內已有的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積極與國外高校、企業(yè)、交通行業(yè)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拓寬對外交流的窗口和渠道,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了解多元文化背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熟練掌握外語技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辦學目的,深入開展各類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國際暑期學校就是其中一項面向本科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二、國際暑期學校特點和優(yōu)勢
通過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筆者總結了目前國內外高校對于本科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培養(yǎng)模式是課程設置國際化。課程設置的國際化可以讓學生在意識、知識和視野上獲得更廣闊的發(fā)展,但要真正地將所學所見運用于實際,必須直接接觸和學習出訪國的語言、文化和科學技術。第二種是出國學習,包括中外合作辦學、交換生項目、雙學位項目,出國學習對學生國際化素質的提高有著更為明顯的效果。但是,目前中國國內大學開展的中短期修學項目還比較有限,費用也相對高昂。因此,受益群體較小,覆蓋面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開展適合本科生參加的國際交流活動,是本科生培養(yǎng)中需要重點關注的。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為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以暑期學校為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極大地拓寬了本科生參與國際交流的窗口和途徑,與其他本科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模式相比,其具體特點和優(yōu)勢如下:(1)有效拓展了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外“沉浸式”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通過跨文化的交流,了解國際通用知識、規(guī)則及文化, 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現狀,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動態(tài),使學生初步具有國際意識和視野,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交通運輸工程等理工類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培養(yǎng)的過程中實地考察和調研的重要性。因此,暑期學?;顒又写┎辶酥T如學術研討會、企業(yè)考察、海外實習工地參觀、小組調研等多種實踐方式。通過進行一系列學術訪問和交流活動,讓學生體驗當地文化生活,更好地促進國際與校際的學科交流、學術討論及團隊合作活動。同時,有利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以此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增強其交流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協(xié)調能力。(3)性價比高,覆蓋面廣。暑期學校的項目時間一般在7—8月份的1—2周時間,比一般的國際學術會議時間長,但又比短期交流項目時間短。能夠保證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參加調研和感受文化,費用相對來說也較節(jié)省,在學校和學院都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能夠保證大部分學生都得以參與其中。(4)在本科階段參與暑期學校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能夠使本科生對自己未來的學習目標和職業(yè)發(fā)展具備更加清晰的思考,無論是對出國繼續(xù)深造或畢業(yè)后參加工作,都能夠具備理性且周全的規(guī)劃。
三、新加坡暑期學校的教學實踐與案例分析
為服務學?!白吭饺瞬拧迸囵B(yǎng)目標,進一步提升我院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和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加深本科生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交流合作,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從2013年起連續(xù)6年開展國際新加坡暑期學校項目,共有5個專業(yè)方向的240余名師生參與交流。通過持續(xù)交流與合作,國際合作成果豐碩。2015年與新加坡陸路交通局共同建立了同濟大學新加坡大學生海外實習基地,每年派出優(yōu)質本科生到該單位帶薪實習。2019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簽訂了3+1+1加速碩士項目。
新加坡暑期學?;顒觾热莅ㄐ录悠玛懧方煌ň謱I(yè)課程學習、參觀海運展覽館、城市規(guī)劃館、調研自動駕駛測試場、大型公交樞紐、步行與停車組織、新加坡地鐵系統(tǒng)、樂齡生活區(qū)慢行交通組織、裕廊生態(tài)新城等。在確定調研內容后會指導學生進行前期查閱文獻、搜集資料、開展討論等工作,然后在暑期項目活動中對比新加坡和上海的城市交通發(fā)展情況,形成了多項調研專題。例如:新加坡軌道交通站城一體化研究、常規(guī)公交優(yōu)先發(fā)展、基于交通需求管理的新加坡電子道路收費系統(tǒng)研究、新加坡大眾捷運系統(tǒng)、上海與新加坡地鐵無人駕駛系統(tǒng)、上海新加坡靜態(tài)交通系統(tǒng)對比、新加坡老齡社區(qū)街道交通設計對比分析等。
活動中,師生親身經歷考察、走訪、調研、分析、討論后形成調研報告。每次活動結束后學院召開暑期成果匯報會,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所見所聞,總結經驗。同時,對參與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對本次暑期學校安排的內容、實踐項目的接受度和滿意程度。將學生的問卷結果進行回收統(tǒng)計,運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分析本次暑期學校的行程安排是否獲得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通過這種反饋機制,可以對下一期的暑期學校的行程做出更加合理、更受歡迎、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安排?;谶@樣的活動模式,交通學院的暑期學校取得了滿意的效果,2015年的調研成果獲得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知行杯”大賽特等獎,2019年該項目獲得同濟大學團委重點項目經費資助。
四、結論
21世紀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暑期學校項目以交流訪問、實地調研、企業(yè)參觀和課程學習為主的短期國外素質拓展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暑期學校的實踐,擁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國際知識和技能,具備參與國際事務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通過開展暑期學校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培養(yǎng)本科生國際化素質的實踐模式,值得進一步學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胡朗.論大學生國際素質培養(yǎng)[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7):226-229.
[2]汪海年,楊光輝,張久鵬.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yè)(國際班)雙語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版), 2013,(Z1):85-86.
[3]文東茅,陸驕,王友航.出國學習還是校本國際化?—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選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8(01):17-26+188.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aradigms of undergraduates, such 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studying abroad, hav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which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oday's talent training well. Throug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of Tongji University puts forward a new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qualit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calle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aradigm,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good training effect, wide coverage of students, and high project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summer school activities in Singapore as a case to study.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quality;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