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可, 任保童, 任艷竹, 孟凡毅, 皮百木
鑒于治療用繃帶鏡(bandage contact lens,CL)可明顯減輕患者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刺激癥狀[1],促進結膜及角膜上皮修復和創(chuàng)面愈合[2],2019年《中國治療用繃帶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3]推薦繃帶鏡應用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隨著治療用繃帶鏡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對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前眼壓偏高或有青光眼發(fā)生風險(包括原發(fā)性青光眼及激素繼發(fā)性青光眼)患者術后監(jiān)測眼壓不容忽視。但是翼狀胬肉切除術后配戴治療用繃帶鏡對眼壓的影響及不同測量設備測量配戴繃帶鏡眼壓的準確性目前尚不明確。為明確繃帶鏡對測量眼壓的影響及不同測量設備測量配戴繃帶鏡眼壓的準確性,從而為臨床醫(yī)師對翼狀胬肉術后配戴角膜繃帶鏡導致的眼壓測量偏倚提供理論支持,本研究采用回彈式眼壓計(rebound tonometer,RT)及非接觸式眼壓計(non-contact tonometry,NCT)兩種設備測量翼狀胬肉術后配戴角膜繃帶鏡(RTCL、NCTCL)與裸眼狀態(tài)(RT、NCT)眼壓的差異。
1.1對象選取2019-04/06在開封市中心醫(yī)院眼科手術治療的內眥翼狀胬肉患者(翼狀胬肉小于4mm且術后配戴角膜繃帶鏡)50例50眼,年齡50~72(平均62.7±8.1)歲,女性占74%。所有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翼狀胬肉大于4mm、合并顳側及其它位置翼狀胬肉、繼發(fā)性翼狀胬肉、復發(fā)性翼狀胬肉、角膜瘢痕、高度近視、青光眼、眼部手術史、眼外傷病史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翼狀胬肉切除并自體結膜移植術,手術均由同一位術者完成,植片行10-0線連續(xù)縫合,術后放置同一型號繃帶鏡(軟性親水接觸鏡,材料:硅水凝膠,含水量:36%,直徑14.00mm,中心厚度0.09mm,屈光度0度)。于術后第14d,隨機先后行NCT、RT測量患者眼壓。NCT測量3次取平均值;RT測量6次取平均值。取出繃帶鏡休息30min后,再次采用上述方法測量眼壓。記錄患者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及裸眼狀態(tài)眼壓數據,以上數據均由同一位醫(yī)師測量。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一致性評價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回彈式眼壓計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RTCL)測得患者眼壓為18.20±3.19mmHg,其中12%(6眼)高于22mmHg;在裸眼狀態(tài)(RT)測得的眼壓為15.17±3.80mmHg,其中4%(2眼)高于22mmHg。RTCL顯著高于R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兩種狀態(tài)測量的眼壓平均相差3.04±1.79mmHg,其中相差≤3mmHg的占70%,>5mmHg的占26%。
非接觸眼壓計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NCTCL)測得患者眼壓為15.74±3.23mmHg,其中6%(3眼)患者眼壓高于22mmHg;在裸眼狀態(tài)(NCT)測得眼壓為13.19±3.89mmHg,其中4%(2眼)高于22mmHg。兩種狀態(tài)測量的眼壓平均相差2.55±1.88mmHg,其中相差≤3mmHg的占62%,>5mmHg的占10%,NCTCL顯著高于N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同種眼壓計在繃帶鏡狀態(tài)及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及一致性(圖1、2,表1)。
圖1 RT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及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的Bland-Altman分析。
圖2 NCT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及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的Bland-Altman分析。
分組眼數差值rPRTCL-RT503.04±1.790.884<0.001NCTCL-NCT502.55±1.880.876<0.001RTCL-NCTCL502.46±1.450.897<0.001RT-NCT501.98±1.670.906<0.001
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回彈式眼壓計(RTCL)測得的眼壓顯著高于非接觸眼壓計(NCTCL)測得的眼壓(18.20±3.19vs15.74±3.23mmHg,P<0.001),兩種設備測量的眼壓平均相差2.46±1.45mmHg,其中相差≤3mmHg的占64%,大于5mmHg的占2%;裸眼狀態(tài)回彈式眼壓計(RT)測得的眼壓顯著高于非接觸眼壓計(NCT)測得的眼壓(15.17±3.80vs13.19±3.89mmHg,P<0.001),兩種設備測量的眼壓平均相差1.98±1.67mmHg,其中相差≤3mmHg的占78%,>5mmHg的占4%。兩種眼壓計在繃帶鏡狀態(tài)、裸眼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及一致性(表1,圖3、4)。
圖3 不同眼壓計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下測得眼壓的Bland-Altman分析。
圖4 不同眼壓計在裸眼狀態(tài)下測得眼壓的Bland-Altman分析。
為了減輕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刺激癥狀,促進結膜及角膜上皮修復和創(chuàng)面愈合,目前治療用繃帶鏡已經廣泛的應用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患者。鑒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常規(guī)應用糖皮質激素消炎處理,對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前眼壓偏高或有青光眼發(fā)生風險的患者,術后眼壓檢測不容忽視。但是目前尚缺乏翼狀胬肉切除術后治療用繃帶鏡對眼壓的影響及其與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有無差異的相關證據,故本研究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為了避免接觸鏡的度數、厚度及親水性[4-6]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本研究所有納入的患者均配戴材料為硅水凝膠,含水量36%,直徑14.00mm,中心厚度0.09mm,屈光度0度的軟性親水接觸鏡??紤]到配戴接觸鏡對眼壓的影響[7],我們選擇在摘除繃帶鏡后30min再次對患者進行眼壓測量,以免摘鏡后立即測量眼壓導致的低估裸眼眼壓。同時為了避免不同大小翼狀胬肉導致術后角膜生物力學改變的差異[8]引起的誤差,我們僅納入小于4mm的翼狀胬肉患者探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配戴繃帶鏡對眼壓的影響及其與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有無差異。
盡管Goldmann眼壓計是測量眼內壓的金標準[9],但由于其需在裂隙燈下且熒光素角膜染色,導致其測量不便,且其與NCT、R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10]。本研究結果顯示同種眼壓計在繃帶鏡狀態(tài)及裸眼狀態(tài)測得眼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及一致性。但RT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測得患者眼壓顯著高于裸眼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兩種狀態(tài)測量的眼壓平均相差3.04±1.79mmHg,其中相差≤3mmHg的占70%,>5mmHg的占26%,這與既往研究結果[11-12]基本一致,提示應用RT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高于實際眼壓,有高估患者眼壓風險。針對配戴繃帶鏡患者應用NCT測量眼壓時,應合理解讀,避免眼壓異常處理時出現過度治療及漏診。Barbara等[11]的研究結果還顯示NCT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較裸眼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無顯著差異,但本研究顯示在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顯著高于裸眼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這可能與既往研究對象為健康眼患者,而本研究對象均為翼狀胬肉切除術后患者有關,在應用NCT測量配戴繃帶鏡患者眼壓時,應明確有高估風險,避免眼壓異常處理時出現過度治療。
對RT、NCT兩種設備測量配戴繃帶鏡狀態(tài)、裸眼狀態(tài)眼壓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狀態(tài)、不同設備測量患者的眼壓均有一定比例高于22mmHg。且RT在配戴角膜繃帶鏡狀態(tài)、裸眼狀態(tài)測得的眼壓值均顯著高于對應NCT測量值,但是其一致性較好,大部分患者眼壓高估小于3mmHg。這與Barbara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RT較NCT,無論是在配戴角膜繃帶鏡狀態(tài),還是裸眼狀態(tài)均可增加高估風險。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盡管翼狀胬肉切除術后2wk已無明顯角膜基質水腫及上皮損傷[13],但是其生物力學與正常角膜有無差異尚不清楚。本研究僅對翼狀胬肉術后第14d進行眼壓測量,翼狀胬肉術后連續(xù)14d內不同時點由于角膜基質水腫及上皮損傷程度不同,配戴角膜繃帶鏡導致的眼壓測量偏倚量可能并不相同。同時繃帶鏡下角膜緣尚保留10-0線線結及結膜植片邊緣的連續(xù)縫線,角膜生物力學改變及手術縫線是否參與了配戴繃帶鏡前后及不同測量設備所測眼壓的顯著差異亦不清楚。影響眼壓測量精確度的因素較多,包括角膜厚度、曲率及生物力學[14]等,且隨著角膜厚度如何影響眼壓測量尚有爭議[11-12,15],本研究未將角膜厚度、曲率、眼軸、測量時間等納入研究,也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倚,后續(xù)研究尚需對此類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