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清,萬曉朋,于曉菲,陳化蘭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 獸醫(y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9)
自2013 年首次發(fā)現以來,H7N9 流感病毒給家禽養(yǎng)殖業(yè)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并且,新型H7N9 病毒可以突破種間障礙直接感染人,更為嚴重的是,病毒不斷變異,2017 年在家禽和患者體內均分離到高致病性H7N9 流感病毒[1-2]。截止2019 年2 月,H7N9 流感病毒共導致1 567 人感染,其中有615 人死亡,死亡率高達39%,對人類公共衛(wèi)生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3],因此,H7N9 流感的防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天然免疫系統(tǒng)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天然免疫系統(tǒng)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識別病毒組分產生一系列抗病毒效應分子,其中I型干擾素(IFN-I)在抗病毒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文獻報道,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過程中,主要由胞內的PRR 視黃酸誘導基因I(RIG-I)識別由病毒RNA 在細胞內復制時所產生的5'-pppssRNA 等產物,并通過接頭分子MAVS 招募并活化TANK 結合激酶1(TBK1)分子,最終通過磷酸化的干擾素調節(jié)因子3(IRF3)分子入核促進IFN-I 產生[5]。IFN-I 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功能,不同來源的H7N9 病毒致病力不同,為研究不同宿主來源的H7N9 病毒誘導產生IFN水平差異及其機制,本實驗選取兩株不同來源的H7N9 流感病毒,一株人源病毒A/Anhui/1/2013(AH/1),另外一株是禽源病毒A/Pigeon/Shanghai/S1421/2013(PG/S1421),兩株病毒僅在PB2 627 位點有一個氨基酸差異,分別為K 和E,然而,兩株病毒對小鼠的致病性存在明顯差異,AH/1 株感染導致小鼠死亡,PG/S1421 株感染小鼠不發(fā)病。本研究利用AH/1 和PG/S1421 兩株病毒分別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研究IFN-I 產生水平差異及其機制,結果顯示,AH/1 株可以通過上調RIG-I 的表達量,進而誘導產生更多的IFN-I,揭示了人源H7N9 病毒促進IFN-I 產生的初步機制,為進一步解析人源H7N9 流感病毒促進IFN-I 產生的精細分子機制以及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系統(tǒng)的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為H7N9流感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1.1 主要實驗材料 A549 細胞、H7N9 流感病毒PG/S1421 株和AH/1 株均由本實驗室保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取自C57BL/6 小鼠按照參考文獻[6]制備;實驗用C57BL/6 小鼠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公司。
RPMI 1640 培養(yǎng)基、F-12K 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均購自GIBCO 公司;4%多聚甲醛購自索萊寶公司;Alexa Fluor?488 山羊抗鼠IgG、IFN-β ELISA 檢測試劑盒購自Invitrogen 公司;兔抗GAPDH、RIG-I 抗體和山羊抗兔IgG-HRP 均購自CST 公司;SDS-PAGE蛋白上樣緩沖液(5×)購自碧云天公司;H7N9 NP 單克隆抗體(anti-NP MAb)由本實驗室制備。
1.2 病毒對小鼠致病性試驗 將病毒株PG/S1421和AH/1分別10倍倍比稀釋為101EID50/50 μL~106EID50/50 μL,每個稀釋度取50 μL 滴鼻感染5 只6 周齡雌性C57BL/6小鼠,連續(xù)14 d 記錄兩組小鼠的體質量變化和死亡情況。以106EID50的PG/S1421 株和AH/1 株分別滴鼻感染5 只6 周齡雌性C57BL/6 小鼠,第6 d 時迫殺小鼠并無菌操作取小鼠的鼻甲、腦、肺、腎和脾5 個臟器分別放入2 mL EP 管,加入1 mL 含抗生素的PBS 和鋼珠用組織研磨儀研磨,離心后取上清,10 倍倍比稀釋后,分別以0.1 mL/胚的劑量尿囊腔接種9 日齡~10 日齡的雞胚,48 h 后收集尿囊液,測定兩株病毒雞胚尿囊液HA 效價,計算小鼠臟器病毒滴度。
1.3 病毒對細胞的感染效率檢測 將A549 細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鋪于6 孔板,待細胞貼壁時用兩株流感病毒PG/S1421 和AH/1 以相同劑量(MOI 5)分別感染A549細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8 h后加入4%多聚甲醛固定,經Triton-X100透膜、BSA封閉后,以anti-NP MAb(1∶200)為一抗,加入Alexa Fluro 488 標記的山羊抗鼠IgG(1∶500)為二抗,采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檢測細胞熒光,同時采用流式細胞術測定感染細胞的比例,根據流式結果的峰圖及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判斷兩株病毒感染細胞效率的差異。實驗設未經病毒感染的細胞孔作為陰性對照(NC)。
1.4 病毒感染細胞后的IFN-β含量的檢測 待6孔板中的小鼠腹腔巨噬細胞貼壁時,將兩株病毒PG/S1421和AH/1 以MOI 1 的劑量分別感染細胞,分別在感染后0、2 h、6 h、12 h 時取細胞培養(yǎng)上清,采用IFN-β ELISA 檢測試劑盒測定兩株病毒感染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FN-β的含量,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實驗設未經病毒感染的細胞作為陰性對照(NC)。
1.5 病毒感染細胞后的RIG-I 表達量的檢測 兩株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方式同1.4,感染后在0、4 h、8 h、12 h 時裂解細胞收取總蛋白,熱變性處理后進行SDS-PAGE 凝膠電泳,經濕轉法轉至PVDF 膜上,5%脫脂乳室溫封閉90 min,分別以兔抗GAPDH 抗體(1∶1 000)、兔抗RIG-I 抗體(1∶1 000)為一抗,山羊抗兔IgG-HRP(1∶2 000)為二抗,經western blot 檢測感染細胞中RIG-I 的表達水平。
1.6 統(tǒng)計分析 感染效率的流式數據用GraphPad Prism 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整理,試驗結果采用unpaired t-test方法分析。
2.1 兩株病毒對小鼠的致病性試驗結果 本研究采用不同劑量的兩株流感病毒經滴鼻感染C57BL/6小鼠,連續(xù)記錄小鼠的體質量變化和死亡情況,結果顯示,106EID50劑量的PG/S1421 株感染小鼠不會造成其體質量下降和發(fā)病死亡(圖1A、1C);AH/1株以較低劑量(101EID50~103EID50)感染小鼠時,不會對小鼠體質量變化造成影響,用104EID50劑量感染小鼠會導致小鼠體質量輕微下降,而以高劑量(105EID50和106EID50)感染小鼠時,會導致小鼠體質量顯著下降并最終死亡(圖1B、1D)。為檢測兩株病毒在小鼠體內臟器中的復制情況,將小鼠臟器研磨液上清接種雞胚并計算EID50,結果顯示,PG/S1421 株和AH/1 株感染的小鼠,在肺臟和鼻甲中均可以檢測到病毒,與PG/S1421 株感染組相比,AH/1株感染組小鼠在肺臟和鼻甲中的病毒滴度分別高103倍和近104倍,但兩組小鼠在腦、腎和脾中均檢測不到病毒(圖1E、1F)。結果表明兩株病毒對小鼠的致病性存在顯著差異,AH/1 株感染后在小鼠體內的病毒滴度高于PG/S1421 株,并且造成小鼠體質量下降和死亡,對小鼠致病性更強。
圖1 PG/S1421 株和AH/1 株對小鼠的致病性試驗結果Fig.1 Pathogenicity test of PG/S1421 and AH/1 in mice
2.2 病毒對細胞感染效率的檢測結果 分別通過IFA 和流式細胞術檢測兩株流感病毒PG/S1421 和AH/1 對不同宿主細胞的感染效率,IFA 實驗結果顯示兩株病毒感染A549 細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熒光數量和強度無明顯差別(圖2A),流式結果顯示兩株病毒感染兩種細胞后的感染細胞數量無明顯差別(p=0.5026 和p=0.6379)(圖2B),表明兩株病毒在A549細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中的感染效率無差別。
圖2 PG/S1421 株和AH/1 株感染細胞后感染效率的檢測結果Fig.2 Infection efficacy after the cell infected with PG/S1421 and AH/1
2.3 病毒感染細胞后IFN-β 表達量的檢測結果利用IFN-β ELISA 檢測試劑盒檢測兩株病毒感染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FN-β的蛋白含量。結果顯示,在感染后一定時間內,兩株病毒均可以促進細胞中IFN-β表達,并且IFN 的表達量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圖3),但是相較于PG/S1421,AH/1株能夠誘導產生更多的IFN-β,結合2.2 中結果,兩株H7N9病毒對宿主細胞的感染效率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IFN 含量差異不是由于感染效率不同引起的。
圖3 PG/S1421 株和AH/1 株感染巨噬細胞后的IFN-β表達水平檢測結果Fig.3 IFN-β expression in macrophages infected with PG/S1421 and AH/1
2.4 病毒感染細胞后胞內RIG-I 表達量的檢測結果對IFN-I 通路中的RIG-I 表達量進行western blot 檢測。結果顯示,在PG/S1421 株感染細胞的12 h 內,胞內RIG-I 分子的表達量無顯著性變化,而AH/1 株感染則可以上調RIG-I 的表達量,并且表達量呈現出隨時間延長而上升的趨勢(圖4),表明AH/1 感染可以上調RIG-I 的表達量進而促進IFN-I 的產生,這與
2.3 中ELISA 方法檢測IFN-β含量上升的結果一致。
圖4 PGS1421 株和AH/1 株感染巨噬細胞RIG-I 表達量的檢測結果Fig.4 RIG-I expression in macrophages infected with PG/S1421 and AH/1
巨噬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流感病毒感染時,單核巨噬細胞可以迅速趨化到感染部位清除病毒感染。本研究利用禽源和人源H7N9 病毒感染小鼠,對兩株病毒在C57BL/6 小鼠中的致病性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兩株病毒在小鼠體內的復制效率以及對小鼠的致病力不同,人源H7N9 病毒感染可以導致小鼠發(fā)病死亡,而禽源病毒感染被快速清除,表明人源H7N9 病毒可能逃避了天然免疫的清除。
H7N9 流感病毒PG/S1421 株和AH/1 株在PB2 蛋白的627 位點有一個氨基酸的差異,早先有研究報道,流感病毒的PB2 蛋白可以和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相互作用,抑制IFN-I 的產生從而影響病毒毒力[7],這可能導致兩株病毒的PB2 蛋白在與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對IFN-I 的產生造成影響。本研究用兩株病毒感染細胞并對IFN 表達量進行檢測,結果表明人源H7N9 病毒AH/1 株誘導機體產生更多的IFN-I。
為探究AH/1 株誘導細胞產生更多IFN-I 的機制,對兩株H7N9 流感病毒在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中的感染效率進行測定,結果顯示兩株病毒在吸附和感染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表明感染效率不是造成兩株H7N9 流感病毒誘導產生IFN-I 差異的原因。流感病毒主要是通過RIG-I/MAVS/IRF3 這條通路誘導IFN-I 產生[8],本研究利用兩株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對IFN-I 產生信號通路中的RIG-I 表達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AH/1 株感染的巨噬細胞中RIG-I的表達量隨感染時間延長而不斷增加,表明人源H7N9 流感病毒感染通過上調細胞中RIG-I 的表達量進而促進IFN-I 的產生。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IFN-I 是天然免疫反應中的關鍵成員,發(fā)揮重要的抗病毒作用。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的早期階段,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系統(tǒng)相互抗爭,病毒感染會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系統(tǒng),誘導IFN 產生,發(fā)揮清除病毒的作用[9-10]。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PG/S1421 株和AH/1 株感染均可以誘導細胞IFN-I 產生,但相較PG/S1421,AH/1 株可以通過上調細胞中RIG-I 的表達量,進而促進更多IFN-I 的產生,初步揭示了人源H7N9 病毒促進細胞IFN-I 產生的原因,為進一步闡明人源H7N9 流感病毒上調RIG-I 的精細分子機制以及人源H7N9 免疫逃逸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