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中國古代稱達官貴人為“縉紳”。如《史記·封禪書》在談到一些奇怪的言論時說:“其語不經(jīng)見,縉紳者不道。”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也說:“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蹦敲?,“縉紳”一詞又是緣何而來呢?說起來,它竟與古代的“衣”有關(guān)。
“衣”在古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可以蔽體的東西,而狹義的“衣”尤其是與裳并舉時則指上衣?!墩f文》:“上曰衣,下曰裳?!庇行┕糯墨I中也將衣與裳相對應(yīng),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庇秩纭对娊?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p>
古人的“衣”有長短之分,短上衣叫“襦”。如《谷梁傳·宣公九年》記陳靈公與其大臣通于夏姬,“或衷(貼身穿)其襦,以相戲于朝”。這里的“襦”就是上衣。漢代,辛延年的《羽林郎》亦云:“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彼^合歡襦,即繡有合歡圖案的短上衣。而襦亦有長有短,長至膝的稱長襦,“施腰者”為短襦,又稱“腰襦”或“小襦”。如《孔雀東南飛》之“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別李義》之“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所說的都是短襦。
上衣中比襦長的是深衣。深衣是將上衣與下裳連在一起的一種服裝,“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禮記·深衣》)。深衣是用麻布做成的,故又稱“麻衣”,可尊卑共穿。古代士以上的人常穿深衣,而一般人平時只穿襦,深衣只是作為禮服。還有一種是長衣,其形制與深衣基本相同,只是長衣的袖子較深衣更長,而衣服的邊緣用素色,不似深衣以彩帛緣飾,故長衣多為喪事時所穿。
古人貼身穿的上衣稱為“褻衣”。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庇帧对娊?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睗杉匆],也是貼身穿的褻衣,如同今之汗衫。褻衣又稱“私”,如《詩經(jīng)·周南·葛覃》之“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所謂“薄污我私”,即洗滌我的內(nèi)衣?!墩f文》里還說:“衷,里褻衣?!边@里的衷衣也是內(nèi)衣,后來寫作中衣。
古人御寒所穿的服裝主要是裘和袍。裘是皮衣。不過古人穿皮衣是向外翻的,即反穿皮襖。《詩經(jīng)·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薄对娊?jīng)·檜風(fēng)·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奔热荒芸匆娒狞S和白,可見毛是向外翻的。因為獸毛外露不美觀,所以在行禮或會見賓客時還要套上一件罩衣,叫作“裼”?!抖Y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裼與裘的顏色要相配,故《論語·鄉(xiāng)黨》說:“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家居,裘不加裼。庶人所穿的犬羊之裘,亦不加裼。《禮記·玉藻》說:“犬羊之裘不裼?!?/p>
袍是絮了亂麻或舊絲綿的長襦,相當(dāng)于后世的長襖。古代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墩撜Z·子罕》:“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可見穿袍者要比穿衣裘者顯得貧寒些。袍亦為戰(zhàn)士所穿,即所謂戰(zhàn)袍。《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焙笫儡娙酥g稱“袍襗”,即源于“同袍”與“同澤”之義。不過袍在后世的情況又有些變化,漢代以后因為有了絳紗袍、皂紗袍,袍倒成為朝服了。
古代上衣的款式也與今天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領(lǐng)子、衣襟、袖子及衣帶幾個方面。
古代上衣的領(lǐng)子主要有兩種,即交領(lǐng)與直領(lǐng)。最常見者為交領(lǐng),即衣領(lǐng)直接與左右衣襟相連,并在胸前相交。古代的平民、書生所穿上衣都是交領(lǐng)。直領(lǐng)是從頸后沿頸的左右兩側(cè)繞到胸前,平行地垂下來。古代女子及官員閑居時所穿的上衣多為直領(lǐng),這兩種領(lǐng)子今天在古裝戲中都還能見到。衣襟古稱“衽”?!峨x騷》“跪敷衽以陳辭”,“敷衽”即將衣襟展開。古代中原人之衣襟右掩,即左襟壓右襟,稱為“右衽”。“左衽”則為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特征?!墩撜Z·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便是以“左衽”指代蠻夷之服。如今日本的和服及朝鮮的民族服飾,仍是“左衽”。
古代上衣的袖子都較長,垂臂時手不露出,故有“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及“長裾隨風(fēng),悲歌入云”之描寫。袖又稱“袂”?!冻o·九歌·湘夫人》中的“捐余袂兮江中”,《戰(zhàn)國策·齊策》中的“連衽成帷,舉袂成幕”,其中的“袂”都是指衣袖。古代袖口外面的一段袖子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作“袪”。袪較長,與今天戲曲舞臺上的水袖相似。所以古人才可以“奮袖”“揮袖”與“拂袖”。
此外,古人在上衣外面還要系帶。帶要系在腰部,既不能靠上,也不能往下。帶又有大帶、革帶之分。大帶用絲制成,用來束衣。革帶上固定有佩物,然后再系到大帶上。后世之所謂“金帶”“玉帶”,其實只是在革帶上飾以金、玉等物,并非是由金、玉制成的。大帶在腹前打結(jié),余下的部分下垂,稱為“紳”。《論語·衛(wèi)靈公》曾記載子張將孔子的話“書諸紳”,就是在下垂的紳上寫字。后世把記錄重要的言論稱作“書諸紳”,即由此而來。紳又可泛指大帶。“搢紳”即插笏于帶。搢,插也,有時也寫作“縉”。笏是手板,是臣見君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以竹或象牙制成,用以記事或示意,不用時則插在腰間。于是“縉紳”便成了高官的代稱,而“紳士”之義也由此而來。
古代平民的“衣”則沒有這么講究。平民所穿的是褐和布衣。褐是粗麻、粗毛織成的粗布,手工編織,與今天的麻袋片類似,而且多是“短褐”?!对娊?jīng)·七月》云:“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薄睹献印る墓芬舱f:“許子(行)衣褐?!笨梢姾质窍聦用癖娝┑?。也正因為褐為平民服裝,所以后世讀書人便將考取功名而出仕稱為“釋褐”。比較而言,布的加工較褐細(xì)致,而所用的原料也主要是麻、葛之類。因為布為平民的主要衣料,所以“布衣”又成為平民的代稱。如莊子即曾穿“大布之衣”去見監(jiān)河侯,而《鹽鐵論·散不足》也說:“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余則麻炱而已,故命曰布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談到他未出山的情形時也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