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目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主題情境探究教學”被廣泛采用。在一系列的主題情境中,道德兩難情境由于涉及的內(nèi)容較為現(xiàn)實,結(jié)論又是開放性的,實施起來不好掌控,使用者較少。但是,如果教師能將道德兩難情境運用得當,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嘗試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chuàng)設(shè)道德兩難情境,讓學生直面道德沖突,借此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下面,筆者就以八年級上冊“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為例,談?wù)劦赖聝呻y情境在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對學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在情境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道德兩難問題古已有之。從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觀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到現(xiàn)代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推理故事“海因茲偷藥救妻”,都體現(xiàn)了道德價值上的矛盾沖突。在講授“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時,筆者就采用了“海因茲偷藥救妻”這個故事作為主題情境。
課堂伊始,筆者向?qū)W生講述了“海因茲偷藥救妻”的故事內(nèi)容。講述之后,筆者沒有立刻讓學生判斷海因茲該不該偷藥,而是先讓他們思考問題:在整個事件中,海因茲身負幾種角色?這些角色給他帶來了怎樣的責任?這些責任是怎樣產(chǎn)生的?學生根據(jù)自身已有的價值觀念,結(jié)合課本知識,給出答案:作為丈夫,海因茲必須承擔挽救妻子生命的責任,這種責任來源于他對妻子許下的相守一生的承諾,以及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準則;作為社會成員,他必須遵守道德和法律,這種責任來源于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多重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一來,就為后面的兩難情境奠定了基礎(chǔ)。
隨后,筆者向?qū)W生拋出海因茲面臨的兩難選擇——偷與不偷。道德和“人情”,兩者“狹路相逢”,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沖突。海因茲必須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若遵守“不許偷盜”的道德和法律原則,就會違背“救人性命”的“人情”;若遵循“救人性命”的“人情”,就會違背“不許偷盜”的原則,進退兩難。此時,筆者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海因茲,是選擇偷藥救妻,還是選擇遵守規(guī)則?學生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隨即,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要求學生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和分析承擔這兩種不同的責任分別會付出怎樣的代價,又會獲得怎樣的回報。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到: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會獲得回報。
在“偷”與“不偷”的兩難主題情境中,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激烈的碰撞。他們在矛盾分析中,學會了思考和辨別,懂得了應該怎樣看待責任。
二、在情境中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所提出的一些道德準則,學生大都停留在淺層認知上。例如,“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要求學生能夠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師如果只是按照傳統(tǒng)方式進行講授,學生就可能只形成一些模糊的認知,無法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無法將責任感真正內(nèi)化為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并落實到日常行為中去。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授課時,繼續(xù)設(shè)置主題情境:深夜時分,海因茲潛入了藥劑師的家,乘其不備,把藥偷回了自己的家。拿著能挽救妻子生命的良藥,海因茲卻猶豫了……據(jù)此情境,筆者向?qū)W生拋出問題:他在猶豫什么?為什么他會猶豫?學生給出的答案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1.如果把藥給妻子服下,妻子得到了救治,但藥劑師發(fā)現(xiàn)后報警,海因茲將受到法律的懲罰;鄰居知道他的偷竊行為后,海因茲一家也會受到道德指責。2.如果把藥還給藥劑師,妻子將無法得到救治,海因茲也有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基于這兩個觀點,筆者讓學生思考:如果是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個問題確實讓學生陷入了兩難的處境:把藥拿走,自己要受到法律制裁;把藥還回去,妻子的生命得不到挽救。此時,學生都感覺十分為難,不知該如何解決。其實,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這個難題,重點不是在于做何種選擇,而是在于做出選擇以后,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通過筆者的輔助講解,學生認識到:很多情況下,我們應該對承擔責任所付出的代價與獲得的回報作出正確評估,從而產(chǎn)生合理選擇。但無論怎樣,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筆者在授課時,通過設(shè)置主題情境,讓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懂得如何承擔角色與責任,從而加深了自身道德認知。
三、在情境中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
課堂實踐證明,單純依靠理論學習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里的“理”,指的是道德理論;“情”,指的是情境教學;“行”,指的是具體實踐。也就是說,課堂必須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的目標,而學生品德能力的提升必須通過實踐行動。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完成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把道德要求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筆者在和學生探討過“海因茲偷藥救妻”的故事后,又引入了另一兩難主題情境——現(xiàn)實社會中的“偷藥人”陸勇代購案。面對病友的請求,陸勇明知其代購行為會造成違法,“幫還是不幫”就成了典型的道德兩難問題:幫,違反法律;不幫,病友將得不到救治。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在課堂上請學生進行探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不幫,理由十分充足:代購仿制藥品是違法行為,公民要遵紀守法。
基于“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內(nèi)容,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做一個負責任的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于是,筆者請學生嘗試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病友,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是病友家屬,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如果現(xiàn)實中再有類似事件發(fā)生,你會怎么對待?得到幫助后,你怎么回報社會?通過討論與引導,讓學生明白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最后,筆者向?qū)W生展示陸勇案的結(jié)局:陸勇被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聯(lián)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guān)對他免予刑事處罰;檢察院向法院請求撤回起訴,法院當天做出準許撤訴裁定;陸勇獲釋,皆大歡喜。通過在道德兩難主題情境中的實踐探究,學生明白了個人必須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道德兩難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道德認知和實踐體驗,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及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