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學,從古人的“言語”悟真情,以情感人,用故事代哲理,以理化人,用古人的“關鍵行為”析道義,以義育人等情、理、義“文化點”方面,找準教學內容的點,由點入面,并允許學生的多元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以“文”化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以點入面,策略
高中文言文,每一篇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的歷史,思想、生活信息和語言智慧,文言文教學,不僅是要積累古代漢語知識,更要領略古代名家的豐富情懷,體會至真至美的人性,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但事實上,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正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高考的壓力下,文言文的教和學都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即使提倡高效課堂改革以來,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是圍繞所謂可能的“考點”知識,很多時候,學習一篇文言文后,學生仍然“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不解”,因此,文言文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的“攔路虎”,并被很多學生戲稱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何找準文言文教學點,在教學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是語文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文言文語句,難免生澀難懂,學生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但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可挖掘的情、理、義等“文化點”,在教學時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找準切入點,從“關鍵”入手,挖掘其中蘊涵的智慧,根據(jù)不同文本,找到最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的“點”,就可“由點入面”,引導學生理解并生發(fā)開去。
一、從古人的“言語”為點悟真情,以情感人
文言文往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如果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和奧秘,就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學習,形成對文言文的深刻認知。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有著比較深刻認識,才能引導學生樂于走進文本,當學生樂于去思考的時候,課堂上文言文教學就會輕松很多。
如在教學李密的《陳情表》時,以“臣心一片誰人知”中的“臣”字為點解讀,“臣”是誰?“陳”什么“情”,讓學生梳理“臣心”是一顆什么“心”,進一步理解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的內涵。
又如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的教學中,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為點,用現(xiàn)代角度來審視,挖掘人物“閃光”點,即要學會從深遠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有意引向現(xiàn)實生活,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愛”哪些是‘計深遠,哪些是‘計短的?”學生通過自由討論,明白了從深遠看問題的“現(xiàn)實意義”與“深遠意義”。
二、用故事代哲理,以理化人
議論性散文,哲理性較強,哲理性散文又往往相對枯燥,學生不僅有畏難情緒,甚至抵觸文言文,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會用巧勁,化“枯燥”為“有趣”,故事性強的文章,往往能吸引學生。以《師說》為例,《師說》是一篇非常經(jīng)典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時,可以將韓愈與李蟠的師生關系,并結合現(xiàn)代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的行為欣賞的故事為點,引導學生分析“士大夫”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為何會有“圣益圣”“愚益愚”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樣,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主動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內容,比如: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放在今天有何現(xiàn)實意義?諸如此類的延伸學習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重大意義,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啟發(fā)了他們的思維,達到以理化人的目標。
三、用古人的“關鍵行為”析道義,以義育人
文言文主要是敘事散文、山水游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抒情散文為主,針對不同文本,靈活運用“以文代言,用言解文”的教學思維為點,讓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得以真正的實現(xiàn)。
敘事性的文言文教學要以人物關鍵時刻的“關鍵行為”來作為點,透過“行為”來概括人物的“形象”,評價人物的精神。通過精心設計,要求學生結合作品內容,從現(xiàn)代視角來看待現(xiàn)實中相關的問題。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以燭之武關鍵時刻的“關鍵行為”為點,激發(fā)學生思維,一點引面,把握文章思路,然后逐漸引入探究和拓展。探究設計,燭之武關鍵行為的原動力是什么,自讀、理清脈絡,拓展設計,要求“以今天的觀念審視這則故事”,讓學生了解關鍵時刻:鄭國危急;關鍵行為:不顧年邁,摒棄前嫌,連夜出使,說服秦伯退兵。結合燭之武是處在多年來被朝廷“閑棄不用”的情況下出使的,可謂“疾風知勁草”“危難之處顯身手”。學生不難從他身上找到愛國、深明大義,不畏強暴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從古代優(yōu)秀人物身上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糧”。
又如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以“歸”為“關鍵行為”點,歸者,回去也,引導學生自讀,梳理出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在自讀梳理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并結合《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已學過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逆境,如何堅守內心,從而培養(yǎng)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奠定精神的底子。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yǎng)。
當然,選準教學內容的點,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和學后總結的習慣并形成能力,同時,要允許學生的多元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樣,既能把文言文這塊“絆腳石”變?yōu)橹袑W生學業(yè)成功的“奠基石”,又能以“文”化人,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素文《淺析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高中生學習:師者,2014(2)
[2]王琳琳《找準語文教學切入點,一課一得,課課有得》--《語言文字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