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妍妍
【摘 要】新主流電影是符合國家主流價值觀念的、代表廣泛群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價值導向的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的一種電影形態(tài)?!吨袊鴻C長》作為優(yōu)秀新主流影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內(nèi)容在國慶檔脫穎而出,實現(xiàn)口碑市場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新主流電影;《中國機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2-0094-01
一、影像視覺奇觀化構成體現(xiàn)
《中國機長》這部影片根據(jù)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成員與119名乘客遭遇極端險情,在萬米高空直面強風、低溫、座艙釋壓的多重考驗。一般認為,主旋律影片為了更深刻地揭示極端環(huán)境下人的存在,以巨大的資金投入去還原當時激烈的斗爭,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和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也是該類型影片最吸引觀眾的亮點。具體到《中國機長》,它將一半鏡頭和時間放在英雄機組與考驗的時候。
飛機在風擋玻璃破碎前到遭遇各種各樣的磨難事故,時長為四十七分十秒,占全篇電影總時長的50.1%,表現(xiàn)了在極端天氣下機組做的種種努力。在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極端罕見險情,機組成員憑借著極少仍在工作狀態(tài)的儀器,艱難地進行手動駕駛。座艙釋壓發(fā)生時,乘務組立即執(zhí)行釋壓處置程序,指導旅客使用氧氣面罩,并訓練有素地喊出:“請大家相信我們,相信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帶領大家安全落地。”生死關頭,英雄機組的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全體人員的生命安全,創(chuàng)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跡。
二、泛情化的敘事策略
“泛情化”指主人公的性格、動作、命運和影片展示的情節(jié)及故事建構均以倫理情感為中心。尹鴻曾在其《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一書中寫道:“由于英雄神話的解體和權威話語的弱化,那種作為先驅者、布道者或萬能助手出現(xiàn)的超現(xiàn)實的人物形象已經(jīng)很難具有‘在場效果?!痹缦鹊闹餍呻娪爸蛔⒅厣鐣F(xiàn)實的矛盾,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人物形象呈“扁平化”特征。而《中國機長》則站在普通人的情感立場上,在英雄形象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橋梁,成功地調動起觀影群眾的情感,打開“主旋律電影”長期以來希望面向大眾的傳播渠道。
《中國機長》對于機長等人的塑造上,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它沒有把機長塑造成全知全能的人物,而是通過他言語中為女兒過生日和穿插家人的鏡頭,使他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另外一位機長妻子的緊張和關心也在影片中被仔細呈現(xiàn),影片塑造的并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在電影點點滴滴的日常細節(jié)中為其添加生活氣息。對于乘務人員的描寫則通過訂婚、撫摸戒指為其增加人情人性,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類型的乘客也為影片增加了真實性。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再復曾說:“人或人物并不能只用單純的好壞來定義和評價,每一個人的性格也不是單純的內(nèi)向和外向所能表述,因為人本身就生活在社會這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中。人的性格是雙重甚至是多重的?!蓖ㄍ傅娜宋锼茉鞈撌橇Ⅲw化的,對于觀影者來說是要有說服力的,本片采用泛情化的敘事策略,立體化的人物形象才能滲入到觀眾內(nèi)心,迎合大眾審美品位,使中國主旋律題材走向大眾之路。
三、群像式英雄主角的人物塑造
在中國英雄電影當中,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大多以群體英雄進行表現(xiàn),在《中國機長》中,英雄機組既不是千人一面代表理念的傳統(tǒng)群像式英雄,也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力挽狂瀾的個人英雄,而是用一個團體呈現(xiàn)出全新的英雄表達。
在電影中,采用雙機長的人物設置,并配有一個輔助性的副駕駛。在基礎人物設置上體現(xiàn)多樣化,以三人集體配合成功使飛機迫降到四川雙流機場,在機場迫降滑行的過程中,三人合力將飛機穩(wěn)穩(wěn)停住,乘客均無太大傷亡。其中乘務組也在危難時刻不顧自身安危,盡職盡責地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在機艙內(nèi)穩(wěn)定人心安撫乘客,體現(xiàn)負責擔當?shù)囊幻?。而地面工作人員也積極配合飛機,為飛機的成功降落做出貢獻,醫(yī)院消防做好各種后備應援工作。電影中的英雄機組是群像式體現(xiàn),以集體主義為表達重點,成功塑造民航英雄機組。
中國新主流電影是在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新時代特征,成為當下新主流電影的創(chuàng)作導向,而《中國機長》傳達的責任擔當也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地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