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國
教育之現(xiàn)實既奢華又紛亂,不僅如此,現(xiàn)實還具有強大的攜裹能量與向心吸引,心為形役,從不停歇,無休無止……在這樣一種滾筒式的教育轉動過程中,我們常常處于“外在”的“碾壓”之下,似乎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營建與珍重,都是虛無縹緲與不切實際的事情。學校、家庭“一心向外”編輯出了無盡焦灼與多少茫然。我們常常關注“狀元”,但“狀元”之外,為數(shù)不算少的輾轉無措與彷徨無奈,似乎就少有體察了(其實,“狀元”也有輾轉無措與彷徨無奈,但我們更愿意關注他們的分數(shù)與錄取的學校)。教育在現(xiàn)實這口鐵鍋中滋滋作響。不少的事情如是,高考作文似乎亦如是。已經(jīng)有“明達之士”開始撰文告訴家長如何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準備高考作文了。人,寬廣而豐富的內(nèi)在成長越來越被忽視,孩子們似乎一出生就被綁在“考試”這輛戰(zhàn)車之上,一心向“分”。分數(shù)與目標緊緊地牽動著人心。高考作文備考越來越淺表化。
有人可能會問,那你有什么辦法?其實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這么多年柔弱且實用的一個辦法是——用一支筆倚住自己和世界。我想,倚住了自己,也就倚住了世界。
一、我們的筆是指向外,還是指向內(nèi)?
在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的作文完成之路上,我們長時間困在兩大癥結里難以自拔:一日寫作技巧,二日照應時事。簡而言之,真實的寫作教學及寫作指導,基本上就是集中在這兩方面進行的。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照應時事,學生的筆其實都是一心向外的,張著耳朵,伺機而動。再加之我們特別喜歡打探高考內(nèi)部消息,這一切綜合起來,使得學生很少去體察與關注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建構,很少去感受自己的內(nèi)心生活。
以上所述,應該是中高考作文備考的一些基本狀況。我們再來看看2020年高考全國卷Ⅲ的作文命題: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yè)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這里的“看”,其實是一種審視,“完整的自己”更強調(diào)內(nèi)在的、自我意識、自我精神不斷成長發(fā)育下的自己?!八?,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鏡子”是參照,當寫作者的筆指向自我的內(nèi)部世界時,寫作本身就變成了一面非常好的鏡子,這也是寫作的核心價值之一。繪制“自畫像”是內(nèi)省,是對內(nèi)部的自我回顧與審視,所以后文有“審視自我”的字樣。“嘗試回答”,“嘗試”表述得非常準確,反映了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在人生求索的過程中,一次次努力給出答案,還要一次次進行調(diào)整、補充、完善。題干中所言:“‘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既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人”的核心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對“人”提出了更自覺、更內(nèi)在的要求,自然也是語文課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因此拙著《語文課》第一章的標題就是:生命·成熟——內(nèi)部世界的不斷覺熟,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書中許多篇章都在談論與探討這個問題?!墩Z文課》中這些內(nèi)容與全國卷Ⅲ的此種相遇,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相見恨晚”。因為作為教師,我一直特別看重學生內(nèi)在的成長。這是我跟學生相處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學生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也是語文課作為一門學科,最核心的價值和永恒的驕傲。畢業(yè)前,“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就是對自我內(nèi)部世界的確認與校正。這道作文題,旨在回顧過往,面對未來,通過對高中生活更自覺、更內(nèi)在的一種自省、自建、自悟來彰顯學生的見識與胸襟。同時,從命題的角度而言,也可以顯示出語文課的真實處境。
“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在扎實的語文課堂上,幾乎每天都在回答這些問題。例如課本中的《詩經(jīng)·蒹葭》、蘇軾《赤壁賦》、蒲松齡《聶小倩》、魯迅《藥》《祝?!?,整本書閱讀中的路遙《平凡的世界》……當學生深入地閱讀下去,其實都是在探索并“嘗試”著回答這些重要的問題。借助于知識,幫助學生不斷地進入“人”豐富而內(nèi)在的領域,去思考,去觸及,去感受,去領悟,去理解,去輝映,去召喚……這些都是語文課重要而內(nèi)在的使命。“人”不充分地去成長,寫作的源頭便會枯竭,寫作就成為一場應付,寫作對于“人”豐富的促進與改變,學生也很不容易感受到。
寫作,對于一個人的內(nèi)在靈魂探索與生命確認,意義重大。真實地指向內(nèi)心的寫作,只有學生進入并且理解,對于他們的生命才真正具有了意義。
二、是被要求地應對,還是被內(nèi)在地喚醒?
一道優(yōu)質的作文命題,不僅是一次檢測,一個分數(shù),一次排名,更是一場洗刷,一種調(diào)整,一道投射,一次改善,一場啟動與喚醒。從教育更深層的意義上講,一道道作文命題也在深刻地影響甚至塑造著學生。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不也是一次次完成作文的過程嗎?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說:“在宇宙洪荒之中,那個地球慢慢地開始轉動了起來……”開始轉動是重要的。一次寫作帶給人的內(nèi)心經(jīng)歷,有時比一場“鍛煉”來得深刻。一筆筆地寫下去,猶如斧鑿一般,有可能只是一場完成,還有可能是一場滿地碎石的破損,但亦有可能是一次美好的喚醒——像一個偉大的雕塑家之于石頭一般——一個“人”從石頭里自此“長”了出來。
世上最簡短的精讀,可能是一道作文題的閱讀。但此種最簡短的精讀,因為有后續(xù)的寫作與之相伴相隨,所以亦有可能勝過一篇乃至一部作品的閱讀意義之總和。
我們先看2020年高考全國卷Ⅱ的作文命題: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庇娙思s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這是命題的第一段,列舉墨子與約翰·多恩的言論,在對待自己與對待別人、別國的認識上,中國智慧、西人理念高度契合。中西方的兩位大師所表現(xiàn)出的坦蕩大氣與心底光明以及遠見卓識都令人深表嘆服。這不僅表明地球、人類確實是命運共同體;而且在人類某些最核心的命題上中西方的認識也高度相似。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薄跋О?,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托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這是命題第二、三兩段。第二段講的是別國待我,第三段講的是我待別國。整個人類社會,需要的是相互援助,相互支持。命題語言簡短,但情味深長,見識不凡。
命題最后是要求學生在作為中國青年代表被邀請參會的“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上,發(fā)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
面對世界,面向全球發(fā)展,一個中國學生如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是將這一時刻當作“怒懟”的時機,還是鼓勵感召人類應當摒棄狹隘、嫌隙、偏見、隔膜,世界一道攜手共進,共克時艱,共創(chuàng)人類美好的未來,共同面對挑戰(zhàn)并有效改變?nèi)祟惖牟蛔闩c狹隘,為人類的未來努力盡到這一代人的職責與使命?2020年高考全國卷Ⅰ的核心人物是齊桓公,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當時的國際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我們該有怎樣的漢唐雄風,大國風度?將兩篇命題聯(lián)系起來,我們會生出很多感喟與思考。
在這樣的國際舞臺上發(fā)表演講,應該是境界恢宏、大氣磅礴的。學生此時正是揮斥方遒、激昂文字的時候,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寫有感情、有溫度,有判斷、有見識的議論文。命題這樣設置,不但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非常符合青年人表達與成長的狀態(tài)。什么是世界影響力?有先進價值觀才能具有真實內(nèi)在的影響力。落后的人文理念,只能捆住我們自己的頭腦與手腳,捆住民族發(fā)展的頭腦與手腳。人,一狹隘,文,必空洞;文,一空洞,虛浮文采與時髦名詞必盛。
全國卷Ⅱ的命題,彰顯了中華民族以及青年一代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應有的見識與胸襟。為此,我敬佩命題者的格局與用心。題目一出來,就有地方說自己猜中了題目,其實是猜中了抗疫這一核心事件,但未必猜中了命題者的眼光與格局。
我們再來看2020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命題: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的最后一顆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完成全球組網(wǎng)部署。整個系統(tǒng)由55顆衛(wèi)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wǎng)”,可服務全球。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2020年北京卷的命題,非常顯著的特點是三個不囿于。其一是不囿于新聞的一般性價值,開創(chuàng)出了獨立的命題點。這個獨立的命題點跟天網(wǎng)有關,但是它不囿于天網(wǎng)本身,而是有新的開掘、新的著眼點。其二是不囿于本我之利?!氨倍啡柕淖詈笠活w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完成全球組網(wǎng)部署”。55顆衛(wèi)星,共同織成一張“天網(wǎng)”,這張由中國人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wèi)星導航的天網(wǎng),卻“可服務全球”,彰顯了大國風度、全球視野,煌煌大氣,展現(xiàn)了北京卷的命題追求。其三是不囿于集體價值。這樣的命題材料,很容易讓人將其單純地歸結到對整體價值的肯定中去,北京卷命題的亮點為:在整體價值里突出了個體價值,個體價值在整體價值里得以體現(xiàn),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此題的輝煌。
三、是默默踏步,還是昂首出發(fā)?
作文題應該是一個凌空而立的跳板,而不應是一道單調(diào)封閉的土圍。
一道優(yōu)質的作文題目,盡可以將一個學生多年的人文積累、富有價值的人文思考碰撞激發(fā)出來。因了這樣的題目,學生的青春思考騰空而起,躍入高空,開啟心智,闊人胸懷,在一定的寬度與深度上,展現(xiàn)出學生的個性價值與思維探觸。青年的想法與判斷,不一定處處嚴謹周全,不一定處處妥帖順從,往往帶著新一代的憧憬與鋒芒,挑戰(zhàn)與改變。為激勵學生寫作,將寫作變?yōu)樗麄冏晕疑囊徊糠郑页3R髮W生:每一文出,必求有過人之處。學生自然可以在多方面展示自己的過人之處,但人文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無疑是諸多“過人之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體現(xiàn)。與“跳板”式的題目不斷相遇,學生會在完成這類題目的作文過程中,不斷拓展并深化自己的既有知識,擴充自己的視野,在一次次昂首“出發(fā)”中,破立相生,使昂然的寫作與澎湃的生命完整地相融相生,學生的成長才是真實可見的。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人”才能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逐步深入理解思考的價值與快樂,為其形成獨立而豐滿的個性,養(yǎng)成扎實且活潑的學識,培育不依附、不屈就的人格魄力與敢為天下先的胸襟膽識,打下堅實基礎。青春的頭腦,原本就應該早日與世界最深沉最開闊的東西相遇。培育卓越見識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來看2020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命題: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句話顯然是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事,但又不囿于疫情本身,是在時事的基礎之上概括出一個有普遍意義的人類命題。這樣的命題簡潔明了,提出了人類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將大問題推到學生面前,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希望在回答問題中,展現(xiàn)學生必要的思考,這對學生的認知、積累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題目的核心是希望學生探討人類意想不到的轉折與默默貢獻、積極付出之間有無必然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如若學生平時的積累充分,視野開闊,對于這樣的探討還是不難展開的。例如,蒲松齡一生仕進無門,以當時的社會標準判斷,他是個典型的失敗者;但他談狐說鬼、聊以自慰的《聊齋志異》使他成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巨匠,與后來的曹雪芹雙星并耀。他的這份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轉折”是努力為之,還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命運使然?這個例子,從表面看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不知它是否在學生進入考場之前,已然停在學生思想的綠地之上了。
面對寫作,我們不應小覷,寫作的坍塌,有可能是整個“人”的坍塌。面對紛繁蕪雜的外部世界以及無限廣闊的民族未來,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相信來自兩方面的力量:一個是課堂深處的力量,一個是一支筆的力量。故而不揣淺陋,野人獻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