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夢園
摘要:群文閱讀為初中階段的寓言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視角和思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用議題做中心點聚合閱讀文本,以問題為突破口促進比較閱讀,把主題當探究源傳授解讀方法,拿話題做引路石導入思辨讀寫,培養(yǎng)學生成為愛讀寓言、會學寓言、能明寓意、有思辨力的人。
關鍵詞:初中語文;寓言;群文閱讀;策略
寓言以生動的故事和形象揭示深刻的道理。生動的故事性會引發(fā)學生的好奇之心和喜愛之情,哲理性這一特性又使它區(qū)別于普通故事具有思想啟蒙、價值引領的教育意義,可見寓言教學是必要且不容忽視的。
而群文閱讀強調(diào)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性,文本、教師、學生雙向互動的生成性,若運用到寓言教學中,不僅可以為教師教學提供嶄新思路和有效方法,還能以更多元的教學文本、更精巧的教學設計和更優(yōu)質(zhì)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寓言。
一、議題選定,聚合文本
于澤元等多位知名教授界定了群文閱讀的概念并從中提取了四個關鍵詞:“議題”“多文本”“集體建構(gòu)”“共識”。一線推廣者蔣軍晶老師認為群文閱讀的文章不是單一存在而是“根據(jù)某一個議題組合在一起的”[1]。群文閱讀教學中議題是群文的中心軸,群文是議題的輔助器,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且密不可分的。群文教學以議題整合群文,怎樣科學地確定議題呢?林才回先生總結(jié)了“主題”“作者”“體裁”和“表達方式”四條線索[2]。
選定議題最常用的線索就是“體裁”,部編本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寓言四則》中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都出自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筆者在教學時就以“體裁”為線索將兩則寓言組合起來進行教學,以完成“讀寓言,學做人”的議題。“作者”是可以確定議題的第二線索,我們可以組合蒲松齡的動物性寓言《狼》三則:用同一作者同一主題的三則不同內(nèi)容的寓言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寓言寫作故事技巧”的議題。
“主題”為線索聚合文本會給學生一種新鮮感,但對老師而言則是莫大的挑戰(zhàn),它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潘慶玉教授的《愚公移山》群文教學就選取了主題一致的《愚公移山》《巴別塔》《西西弗斯神話》這三個文本,確定了“面對困難的不同態(tài)度折射不同生活態(tài)度”的議題[3]。他的這堂閱讀課以主題來確定議題,再用議題聚合文本,這不僅是一次教學創(chuàng)新,更是一個教育啟示。
二、問題引路,比較閱讀
寓言教學議題的選定很重要,切入議題的問題也非常關鍵。初中生要讀懂故事、讀出寓意并不難,難的是產(chǎn)生閱讀興趣和掌握閱讀方法,因而教學中需要精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地進行比較閱讀。
第一,問題是引路石,教師要注意將問題設置得既緊扣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思維價值。于修影老師在執(zhí)教《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時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莊子的話,“魚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與品格?問后學生先帶著問題細讀文本,然后小組合作揣摩莊子在濠梁之上的心境,“魚樂”表現(xiàn)了莊子怎樣的心境與品格。這不是簡單的是否問題,而是一個既需要深入文本又需要資料輔助和一定思維能力才能回答的問題。寓言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用具有價值的問題取代口水問題,有效提問才能讓學生順藤摸瓜、按圖索驥地學習。在學生分析莊子與惠子形象時于老師問:“莊子與惠子是什么樣的人?”并提供《惠子相梁》和《徐無鬼》節(jié)選進行文本對比,輔助學生深入思考這一問題,一問一讀間,學生不僅能理解人物形象,也能感受到他們各自的人格魅力以及那份真摯深厚的友誼。于老師的兩次提問啟示我們:教學中要想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多閱讀又不露聲色地指導學生讀寓言,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將學生“引”到比較閱讀的路上去。[4]
第二,問題是轉(zhuǎn)換器,在教學中起到讓學生自動切換不同視角進行對比閱讀、對比評價的作用。筆者在《狼》三則的群文教學時對文本話題進行了拓展討論,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的限制、打破思維的禁錮,站在語文教材編寫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學時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語文教材編者會選取哪一則寓言選入課本?”這個問題比起“你更喜歡哪一則寓言?”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學生會切換視角、轉(zhuǎn)換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品讀和鑒賞文本。潘慶玉教授在《愚公移山》《巴別塔》《西西弗斯神話》的寓言群文教學過程中這樣問:“比較一下他們面對的困難,哪里一樣、哪里不一樣?”這個問題一下就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使他們能站在比較的角度進行具體細致的閱讀。
三、主題探究,明晰方法
“青春語文”將語文教學文本分為七種類型。初中階段的教學文本多數(shù)為主題型文本,側(cè)重于文學教育和精神熏陶,如《愚公移山》《寓言四則》《狼》?!队薰粕健纷鳛橐粋€主題型文本,它的課堂目標直指“愚公精神的理解和解讀,學生精神成長的啟蒙與引領”。
周忠玉老師從《愚公移山》中提煉出主題:一個人的成功有哪些因素,而后執(zhí)教了一堂寓言教學與精神引領相結(jié)合的主題探究課。這堂課清晰地演繹了主題型寓言文本的教學流程與方法:明故事、明形象、明寓意、明自己。了解寓言故事大意是教學的基礎,學生通過自查資料和學習注釋了解故事大意。明主人公部分,師生合力對愚公、智叟及眾人進行形象分析和人物解讀。明寓意是寓言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步驟,學生能夠理解“愚公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但它的現(xiàn)實意義卻是需要師生共同去探討與挖掘的。如果學生只是掌握空白的寓意,無法將寓言背后的寓意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那么寓言的功能就沒有得到真正實現(xiàn),因而最后一個教學板塊“明自己”就是將寓言與自身相聯(lián)結(jié),以達到用寓言引領精神成長的教學效果。
從此課例,我們可以學習到寓言閱讀課型的基本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提煉出一個主題、攻破四個教學中心:故事、人物、寓意、自己。教師可以根據(jù)四大步驟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學習并運用“主題探究法”解讀寓言。筆者試教的運用了主題探究法的《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流程清晰,教學效果較好。
四、話題拓展,思辨讀寫
話題可以是談話的中心,也可以是要寫要說的主題,話題討論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反應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寓言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提出話題、拓展話題,讓學生在思辨閱讀中獲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話題應與學情緊密聯(lián)系,只有在了解學情后進行拓展,學生才能圍繞著話題在討論和探究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進行思維訓練。如周忠玉老師的《愚公移山》教學就是在學生月考遭遇滑鐵盧的學情基礎上,借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面對自己“心中的大山”并敦促他們?nèi)ニ伎肌叭绾尾拍芡谧咦约盒闹械倪@座大山”。周老師此處的設計實在精彩、令人嘆服,從這個課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話題是一束能讓思維聚焦也能讓思維發(fā)成出耀眼光芒的聚光燈。這束光可以照進現(xiàn)實,也可以照亮學生的學習生活。
話題要觸發(fā)文本細讀,如《狼》的群文教學可以從它的出處《聊齋志異》入手,教師可將關注點集中到“異”字上,提出話題:這三則故事“異”在何處呢?這個話題把《狼》三則群集起來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fā)現(xiàn)“異”、體味“異”、演繹“異”。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又有理有據(jù),有的從語言表達上著力,有的強調(diào)作者的感情變化,還有的運用思維導圖繪制三文本的不同之處……話題討論時進行的自主閱讀不再是墨守成規(guī)、一板一眼的機械閱讀而是具體切實、思維靈動的思辨閱讀。
話題拓展要助力寫作,寫作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在《狼》三則的作業(yè)部分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用文言的形式寫“狼吞鉤上肉”和“為狼所逼”的具體情景。課堂上的話題拓展可以成為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課中讀、課后寫的助力器,因為在課堂激烈的話題討論后,再用辯證的眼光寫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是一次知識重構(gòu),也是思維重建的過程。故事背后承載著道理,諷刺之中保存著人性溫度,夸張之余帶來了生活的思考,這就是寓言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中國教育學刊》2013年第6期。
[3]錢華:《寓言教學:文體特征的關照下前行》,《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第6期。
[4]王君、周忠玉等:《群文教學須變“被文本指揮”為“指揮文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年第9期。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教育碩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