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常德
(蘇州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129)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多發(fā)于20~50 歲男性患者。由于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病的發(fā)生機制,因此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因此導致該病容易復發(fā)、病情遷延,對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多使用抗生素,但是總體效果不夠理想,容易復發(fā)。中醫(yī)中沒有前列腺炎這一病名,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歸納至“精濁”、“淋證”的范疇,中醫(yī)對于該病有著豐富的認知與研究,認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為氣滯血瘀、濕熱蘊結(jié),因此需要采取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的治療原則[2]。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益腎逐瘀湯在慢性前列腺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蘇州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0 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 例患者,年齡為22~62 歲,平均為(32.6±7.3)歲。對照組35 例患者,年齡為24~64 歲,平均為(31.3±7.4)歲。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09版)》中關(guān)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和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耐受本次研究使用藥物的患者;②合并前列腺腫瘤以及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0.2 g左氧氟沙星膠囊,間隔12 h用藥1 次,1 天2 次,連續(xù)用藥1 個月。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入益腎逐瘀湯,左氧氟沙星用藥方法同對照組,益腎逐瘀湯配方為:附子3 g,熟地黃、山萸肉、菟絲子、枸杞子、牛膝、澤瀉、地鱉蟲、炮山甲各10 g,黃芪20 g,肉桂3 g。1 天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本次研究臨床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4 周后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且前列腺炎癥狀評分下降≥70%;有效:治療4 周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緩解且前列腺炎癥狀評分下降≥50%但不足70%;無效:治療4 周后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nèi)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差異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236,P=0.042)。(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差異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s,n=3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s,n=35)
組別 治療前(個/H P) 治療后(個/H P)觀察組 1 8.4±4.5 9.2±1.4對照組 1 8.6±4.2 1 2.6±4.2 t值 1.1 1 4 5.4 1 5 P值 0.1 0 2 0.0 4 4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由于各種因素引起前列腺組織出現(xiàn)慢性炎癥,該病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可分為細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前者主要是由于病原體感染引起,后者則由于各種因素影響下引起的炎癥、免疫、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參與的病理變化[3]。該病可引起尿道刺激癥狀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病程長且容易反復,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慢性前列腺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療,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主要是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療,該藥物是喹諾酮類藥物,具有廣譜抗菌效果,對于多種細菌有著較高的抗菌活性,并且對肺炎支原體、衣原體也有抗菌作用[4]。該藥物抗菌效果是氧氟沙星的2倍,主要是通過抑制細菌DNA解旋酶活性從而阻礙細菌DNA合成,達到滅菌的效果。但是西藥治療停藥后容易復發(fā),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中醫(yī)中沒有前列腺炎這一病名,但是從患者的臨床癥狀來看,可以歸納至“精濁”、“淋證”的范疇,從中醫(yī)中的相關(guān)記載來看,該病發(fā)生機制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情志內(nèi)傷引起,主要病機在于腎、膀胱和精室。該病具有本虛標實之癥,本虛表現(xiàn)為腎虛,標實則表現(xiàn)為濕熱、瘀阻[5]。因此中醫(yī)對于該病主要是采取了活血化瘀、益氣補腎的治療原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益腎逐瘀湯,其中附子性寒味辛,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的功效,《本經(jīng)》中記載了該藥物主治風寒咳逆邪氣、金瘡,破癥堅積聚。熟地黃性溫味甘,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入肝、腎經(jīng),主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6]。山萸肉性溫味酸,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藥性論》中記載該藥主治腦骨痛、止月水不定,能夠補益腎氣、興陽道。菟絲子性溫味甘,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該藥物具有補五勞七傷的功效,主治泄精、尿血[7]。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食療本草》中記載該藥物具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的作用。牛膝性平味苦,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該藥物主治久瘧寒熱、五淋尿血、莖中痛[8]。澤瀉性寒味甘,具有利尿清熱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地鱉蟲性寒味咸,具有破淤血、續(xù)筋骨的功效。炮山甲性平味甘,具有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傷寒蘊要》記載該藥物具有補不足、清虛熱的作用[9]。黃芪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排毒的功效,主治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肉桂性熱味辛,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經(jīng)的效果,《醫(yī)學啟源》中記載該藥物具有補下焦不足的功效,主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諸藥合用能夠達到益氣補腎、破積逐瘀的功效[10]。有研究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臨床療效以及癥狀緩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藥湯藥聯(lián)合TRM多功能前列腺治療儀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這與本次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11]。中醫(yī)藥治療在臨床應用中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因此受到了我國醫(yī)生與患者的認可[12]。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4.3%(33/35)和82.9%(29/3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236,P=0.042);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為(18.4±4.5)個/HP和(18.6±4.2)個/HP,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14,P=0.102);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前列腺液中白細胞計數(shù)為(9.2±1.4)個/HP和(12.6±4.2)個/HP,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415,P=0.044),由此可見中醫(yī)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益腎逐瘀湯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從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