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摘 要】物理學科由于科學性和實踐性較強,對大多數(shù)初中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是物理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課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產(chǎn)物,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研究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微課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0)04-0125-02
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可以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壓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效率。微課模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應從課前、課堂和課后進行實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1]。
1 ? 課前預習引入微課
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應注重課前預習的使用,從預習階段開展微課教學工作。預習階段采用微課模式,使學生通過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每個微視頻都以基礎課程內容為主,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和學習能力自主選擇,在提供微視頻預習資料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提供預習測驗,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了解學生預習的實際效果和情況。
以《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課程教學為例,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內容相對比較復雜,如果只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大部分教師都會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傳統(tǒng)預習基本是以課本預習為主,預習效果不是很理想。采用微課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微課資源,讓其自主學習。微課內容可以圍繞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基本知識點,也可以由一些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小實驗構成。具體微課的內容選擇需要教師把握,如在串聯(lián)預習內容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小的實驗視頻資料,在微課程中以家庭小實驗或普通實驗(動漫)形式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與思想,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在觀察實驗中了解串聯(lián)的相關內容。并聯(lián)的學習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通過播放視頻實驗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預習當中,此外教師還可以錄制關于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等相關簡單的試題,在學生自主觀看和學習視頻以后可以進行學習能力的檢驗,幫助學生提升對學習內容的理解[2]。
2 ? 課堂重難點引入微課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重點和難點,這些內容通常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會造成不利影響[3]。采用微課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將抽象的重難點知識和內容用動態(tài)形式進行演示,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內容的認識,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以《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直接提供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表格,讓學生進行記憶,按照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距)和像的性質進行判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此進行對比和學習,通過表格的方式加深印象。但是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內容比較復雜,即使讓學生參與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也不容易形成具體的印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講解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表格時,每一條規(guī)律都需要通過微視頻的資料進行演示,幫助學生加深對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理解。如像的性質中,在對倒立、縮小、實像和左右相反的物距和像距判斷時,教師可以用微視頻進行演示,讓學生去觀察物距、像距的變動過程;也可以設置物距、像距的方式來演示像的性質,如提問: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為u=2?,像到凸透鏡的距離為v=2?時,像的性質是什么樣的。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加深對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認識,有利于更好的突破重點和難點問題。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微課視頻教學的模式,應主要解決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將重點、難點知識和內容進行分解細化,易于理解。
3 ? 課后鞏固引入微課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微課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知微課程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鞏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后有足夠的學習資源,通過引入微課程的方式,拓展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展開進一步學習,這對提升學生物理知識和學習能力非常重要。微課內容在課后鞏固學習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既可以采用多種溝通渠道進行師生交流,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微視頻素材促進學生自學,具體方式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
以《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為例,教師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就是物體浮沉的條件,主要是判斷F浮、G物,ρ物、ρ液的關系,了解F浮與G物或ρ物或ρ液的大小關系以后,就可以判斷出物體是下沉還是上浮,是懸浮還是漂浮。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學生需要計算出物體的重力和浮力大小,包括密度內容,這些都需要學生進行計算。學生在計算重力、浮力、密度時會出現(xiàn)記憶混亂,認為只要液體的密度大于物體,那么物體就是上浮的,忽視了漂浮的概念。因此教師在課后的內容鞏固階段,應為學生提供一些基礎的自學素材,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可以錄制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進行判斷和學習,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如教師在課后知識鞏固的視頻中,可以將輪船由江河駛入海里:重力不變的情況下,浮力不變,輪船將上浮一些,將這個結論用視頻進行演示,演示的過程中用本課中學習到的F浮、G物、ρ物、ρ液進行解釋,除此之外還可以錄制一些其他視頻資料,如潛水艇上浮、下沉的條件讓學生在視頻觀看中,加深對物體沉浮條件內容的理解和認知。
4 ? 結束語
初中物理教學采用微課模式,應注重從課前預習入手,通過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微課程內容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前預習。在課堂采用微課模式,應解決課堂內容中對重點知識的學習,助力難點知識的突破。在課后應注重知識的鞏固和二次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穆翠俠.微課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xiàn)狀與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
[2]別清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微課·翻轉”在初中物理復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6).
[3]劉亞群.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泰微課”輕松實現(xiàn)“翻轉課堂”——例析《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數(shù)字化資源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