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置身于詩歌意境,把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意象相融合而形成一個想象世界,使讀者沉浸其中,也就是把欣賞者自己放到詩歌的意境中去。只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將讀者和藝術家自己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jīng)驗與詩人取得共鳴,才能更好地品味感受、理解詩歌,把握思想感情。
【關鍵詞】詩境;意境;想象;審美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27-01
【本文著錄格式】李小飛.“置身詩境”尋找美——詩歌審美法——以《游山西村》一詩為例感受“情之美”[J].課外語文,2020,19(13):27,29.
“置身詩境”,即置身于詩歌意境,把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意象相融合而形成一個想象世界,使讀者沉浸其中。也就是把欣賞者自己放到詩歌的意境中去。這是一個讀者和藝術家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審美體驗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并融合到同一主題的過程。
借助這個過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我們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到一起,而形成可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然后構想出詩人所描繪的奇幻世界,品味感受、理解詩歌,把握情感,產(chǎn)生一種新的體驗,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新的認識,得到美的享受。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記游抒情詩,將敘事、寫景、抒情、寓理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可稱得上是千古絕唱。但我認為,詩中折射出來的濃濃“情”之美,才是這首詩最美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置身詩境”尋找美的詩歌審美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通過想象,現(xiàn)場再現(xiàn),體會農(nóng)家款款盛情。又到了一年豐收的時侯,在歡悅的氣氛中,有(臘酒)“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足雞豚)“足夠多的雞豚”。 雖然農(nóng)家酒的味道很淡,但他們熱情好客,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民家庭在迎接客人時的深厚情誼。此時,你只需通過想象聯(lián)想,將自己置身于這樣的現(xiàn)場情境中,自然就能體會到農(nóng)家人的款款盛情了。
第二,身臨其境感受淳樸的民風民情。文中用“莫笑”,意思是不要嘲笑或笑話,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農(nóng)村中淳樸的民風,也將農(nóng)村樸實、憨厚的農(nóng)民形象刻畫了出來。你可想象這樣的場面:一個陌生人走在他鄉(xiāng),卻受到一群素不相識鄉(xiāng)民的熱情款待,不問你是誰,沒有企圖,沒有利益關系,就那么單純的熱情好客,這群人是多么的淳樸善良?。∪舨皇莻鞒幸丫玫那趧跇闼孛耧L民情和待人之道,一時興起的激情定然不會是這樣的。
第三,組合意象,品味幽幽山水情?!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边@里山、水、柳、花等意象組合成一幅燦爛、清晰、美麗的畫面,似乎可以看到詩人漫步在綠色明亮的山巒,草木青翠茂盛,清澈的溪流潺潺,蜿蜒的山徑曲折迷離,不禁迷惘不知所措。這時,突然看見眼前明亮鮮艷的花草,柳樹的陰影,還有一些農(nóng)舍和小屋,它們在花和樹之間隱約可見,詩人頓然覺得心情開朗,激動不已。此句(景中有情,情中含哲理)于山間水畔的景色描寫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此情此景,唯有農(nóng)村的天地里有,多么吻合“山西村”這一古老而淳樸的村莊呀?同時,詩中也暗含著人們在學習研究和討論問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情況:峰會轉,謎團無窮,出路何在?因此,前方漫漫長路讓人感覺突然迷茫、彷徨。然而,如果堅定信念繼續(xù)前進,突然,有一束光亮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大片光明,發(fā)現(xiàn)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新世界。這里描寫的是詩人沿著山路行走,似乎沒有出路,走著走著忽又開朗。大多數(shù)人賞讀到這里,會覺得在生活的某些情況下,和這首詩有驚人的巧合。因此這句話不僅反映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也表達了世界事物興衰變化、消長的哲學:當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前行艱難時,又往往蘊涵著新的希望。
第四,投入角色,感受濃濃的鄉(xiāng)土情?!吧纭笔侵竿恋厣?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nóng)家會祭社祈年,農(nóng)民衣著簡單而樸素,結隊往來,熱熱鬧鬧,此時,若是能夠將自己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些農(nóng)民中的一員,跟隨他們的腳步,吹吹打打,追隨春社,和他們一起期待豐收,是那么的淳樸可愛。這里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nóng)村風俗畫卷。古樸、濃濃的鄉(xiāng)土情蘊涵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我們就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贊美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著作者對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愛。
第五,取得共鳴,感受深深留戀之情。在賞析詩歌時,如果我們能利用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審美經(jīng)驗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將進入一個詩人描述的、我們從未經(jīng)歷過的領域。在美麗的風景中,詩人已經(jīng)“游”了一整天。這時,淡淡的月光籠罩了整個大地,給春節(jié)后的村莊俱樂部增添了一層寧靜的色彩和特殊的趣味。然而,詩人似乎仍然不滿意,所以他的筆轉向“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兩句話很自然地從心里流淌出來:我希望從現(xiàn)在開始,今后若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會拄著拐杖隨時前來敲門和你敘談聊天。在這里,一個熱愛農(nóng)村生活、親近農(nóng)民的詩人形象被生動地描繪出來,此時,對眼前人、情、景的深深留戀自然不言而語。
綜觀全詩,以游村之情事寫起,緩緩道出幽幽山水情、風俗之美、人情美、愛民愛家愛國之情,這一切,不緊不慢,隨著作者腳步所到之處,像一幅長長的畫卷,一一展現(xiàn)給你。如若不是全身心地把自己“沉浸其中”,怎么會體會到此情此景,得到美的享受呢?
因此說,詩歌的審美之法貴在置身詩境,去尋找美。要去尋找美,其主要手段是想象。詩歌被稱作“想象的語言”,所以,作為一種積極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想象是詩歌開展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和藝術情境的主要手段。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詩人的美感和體驗不僅停留在客觀事物的表面,而且會突破客觀事物的局限,超越時空和事物與我之間的界限,賦予所有客觀事物生動的生命和情感。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浮想聯(lián)翩,讓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神游其中,就會欣賞到無窮無盡的美。
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許多詩歌展現(xiàn)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春夏秋冬美好景致,蟲、魚、鳥、獸等生命的活力,也滲透著詩人的愛、依戀、深思與寄寓,充滿了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表達了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詩歌的教學中,強調詩歌的美是我們的主要方向,讓每個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深刻感受、體驗古詩詞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文獻
[1]宋軍.置身詩境,感悟形象教法引領,學以致用——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4).
[2]張吉友.淺論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中華少年,2017(10).
[3]俞兆兵.創(chuàng)新古詩教學的思路與方法研究[J].語文天地,2018(32).
[4]金麗紅.國學經(jīng)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文學教育(下),2017(5).
[5]李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及新路徑探索[D].新鄉(xiāng):河南科技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