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
在《蝸居》播出11年后,編劇六六又開始創(chuàng)作“房事”了?!八麄兿M夷軐懸粋€作品,對11年前的《蝸居》致以回應。”六六說,這就是她寫《安家》的理由。
就在11年前,《蝸居》大火。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都市題材劇,《蝸居》發(fā)生在上海房價飆升時期。那一年,上海商品房平均售價接近1.3萬元/平方米,月平均工資5000元左右,算起來有點貴,但好像還蠻有希望。
博士畢業(yè)的蘇淳和郭海萍住在老上海的弄堂里,生了孩子,卻因為家里空間局促,不得不送回老家,于是攢錢七年只為買房。而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有個小職員男朋友,兩人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畢竟攢錢買房結婚是個大工程。
在現實與欲望的“合流”下,房子成了扎在兩姐妹心中的那根“刺”。看到姐姐為買房不堪其擾,郭海藻受欲望驅使,成為了市長秘書宋思明的情婦。結果讓海藻不需要奮斗,房子照樣唾手可得。但欲望這把雙刃劍,既是發(fā)展的源動力,也是通往毀滅的高速路。隨著宋思明腐敗問題的暴露,海藻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
像海萍姐妹倆一樣,片中的房子牽動著現代人的都市欲望,由房子引發(fā)的故事將人性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米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绷f。
《安家》劇照。
相比《蝸居》以一個家庭為中心,在國產劇的框架內盡可能地深挖人性弱點,并對社會的權力關系有所反思,11年后的《安家》則大為不同。它講述的是大上海一群底層人物——房產中介,以房子為軸心,把當代人最為關注的話題塞進劇里,但卻巧妙地回避了權力話題。
《安家》又名《賣房子的人》,從兩個劇名來看,后者突出房產中介該職業(yè),具有職業(yè)劇屬性;前者則突出的是家庭倫理,展示倫理劇的一面??梢哉f,電視劇既想展示出職業(yè)劇的奮斗精神,也想完成對人性與現實的反思。
盡管劇中的種種賣房細節(jié)根植本土文化,展現了小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如從“985”高校畢業(yè)的魚化龍,白天陪客戶看房,晚上陪客戶賣房,被罵也只有笑臉相迎。而房似錦在帶客戶看房時,手被客戶關車門時夾住,只能默默隱忍,但卻在主責主業(yè)——賣房子這件事上有點潦草。
經網友計算,房似錦賣出第一套房子,僅用時十幾分鐘,細節(jié)展示不足。隨之而來的是,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吐槽“當客戶是傻子”。相比之下,《安家》的原版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主攻就是賣房,節(jié)奏輕快,平均一集賣出一套房子,體現了職業(yè)劇中人物的專業(yè)能力與敬業(yè)精神。
從倫理劇來看,為完成對人性與現實的反思,《安家》通過買賣房人的故事,不斷地輸出各類社會議題,以完成復線劇情,包括:男方父母出錢購房,房本上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為了買二套房夫妻辦理假離婚;已婚男人為小三買房引起的連鎖反應。其中,“小三買房”“假離婚買房”等劇情屢上熱搜榜。
這些故事雖然緊扣社會熱點,激蕩大眾情緒,但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均是淺嘗輒止。為臨摹出各類社會現象,在大城市打拼的農村女生房似錦,吸血鬼母親是其“標配”;生活在農村的吸血鬼母親一定行事粗鄙;辦公室里的漂亮女孩通常無腦拜金……老套的劇情、臉譜化的人物形象難以讓人產生共情。比之《蝸居》,《安家》雖然構建了目前各階層的中國人對“家”的覬覦心態(tài),卻顯然少了力透紙背的那一股力量。
如果說倫理劇只是社會熱點的陳列櫥窗,不去探討矛盾發(fā)生的源頭,那么熱鬧過后,剩下的也僅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