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后之為人君者……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古代權力中樞將天下視為私產,而地方官只是他派到各地的“牧羊人”,異地為官的避籍制度根本目的,在于提防牧羊人偷羊。
雖然避籍制度對防范地方官腐敗、防止地方勢力坐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封建政治的弊病,有時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避籍制度是如何失靈的?當下應該怎么反思其缺陷?針對這些問題,本刊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言實出版社總監(jiān)、傳統(tǒng)文化學者王丹譽,知名青年學者、時評人羽戈,歷史作家杜君立。
廉政瞭望:古代異地為官的政策,認為不避本籍會帶來“州郡相黨,人情比周”“瞻徇之弊”等危害,在實踐過程中,這套制度是如何失靈的?
于建嶸: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異地為官對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大一統(tǒng)之下,中央派官員到一些少數(shù)民族或者偏遠地區(qū),起到了“改土歸流”的作用,也就是說,那時不少邊陲地區(qū)的首領,是由自己推選出來的土官。當?shù)胤焦儆芍醒胝蚊鼤r,那些地方逐漸得到開化和治理。古代的權力系統(tǒng)基本處于封閉狀態(tài),找不到監(jiān)督的一方,儒家德治理想主義終究是無法遏制人性的貪婪??梢哉f,人治代替了法治,導致社會秩序遭到破壞,不管怎么異地調任,官員總會想盡一切辦法撈取利益。
王丹譽:這一制度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我覺得是“人情”。比如,西漢從武帝時代,開始實行“征辟”制度后,宗室王侯之外的百姓才有了當官的可能。但是“選舉”之權直接掌握在州郡長官手中,他們會按照朝廷的標準,很有傾向性地在自己治下,為朝廷和自己選拔官員。久而久之,他們治下就會出現(xiàn)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郡望”。等到自己離任退休之后,當年受到自己選拔的官員,又以同樣的方式來眷顧當年提拔自己的恩主的后人。于是,從選舉征辟制度到后漢開始形成,恩主與門生世代關聯(lián),結成政治上的命運共同體。
于建嶸。
這種結果是出現(xiàn)了地方豪強,開始架空中央。等到最高決策者發(fā)現(xiàn)時,一切已經不可挽回。
杜君立:中國自古是人情社會,尤其是農耕社會下,差序格局也影響到官場。這正像一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研究的西方漢學家說的,“在中國,信任和承諾取決于私交,而不是契約或法律和其它法律文件”。即使不在故鄉(xiāng),一個人也很快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或者說利益關系,比如同一年科舉的同年關系,拜過同一個老師的同學關系,受過某人提拔的師生關系,來自同一個故鄉(xiāng)的老鄉(xiāng)關系,最普遍的是聯(lián)姻關系,這種關系網構成一個利益同盟,至于在不在故鄉(xiāng)任職,其實關系不大。
廉政瞭望:漢朝建立之后,漢高祖劉邦認為異姓諸侯韓王信的封地是戰(zhàn)略要地,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qū),這實際上也是異地為官的邏輯。有時候,異地調度反而激化了中央跟地方藩王的矛盾。是否可以說,異地為官的邏輯經不起檢驗?
王丹譽:漢初大肆打壓異姓王,從短期來看是好事,對于鞏固漢朝統(tǒng)治,加強中央集權都有很大幫助。但不想,按下葫蘆浮起瓢,景帝時禍不出于異姓,而起于蕭墻之內,宗室藩王之間,發(fā)生“七國之亂”。明朝成祖靖難之后,嚴苛諸王,不臨民、不統(tǒng)兵,而以養(yǎng)尊處優(yōu),使明代中期以后,宗室不僅不能為朝廷效力,反而成為朝廷優(yōu)養(yǎng)的沉重負擔,最終把大明拖累至滅亡深淵。
任何一項制度在設立之初都有其合理性,同時,其自身的弊病都會日益暴露并且日趨嚴重。沒有一項萬能的制度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一系列制度,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最終才能讓權力維持在一定的平衡之內。
杜君立:每個王朝都面臨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中央(朝廷)與地方的權重關系。司馬光專門為皇帝編了一部歷史書,叫《資治通鑒》,希望能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但沒有成功。
中央的利益跟地方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巨大的矛盾,不說政治方面的利益沖突,僅僅在經濟方面,中央多拿,地方必然就要少收。地方截流過多,中央財政(戶部)就會捉襟見肘,負責國防的兵部、負責外交的禮部和負責大型水利工程的工部等,就無力應付。對地方官的任職時間限制和原籍回避制度,其實都是為了防止地方利益?zhèn)爸醒肜?,這樣做的結果是,地方利益長期受損,最后引發(fā)民變。民變不可收拾時,鐘擺又擺到地方一邊,一切以地方利益為重,中央財政面臨虧空。
王丹譽。
杜君立。
羽戈。
晚清時期,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就是中央給地方放權放水的結果,一心只為了剿滅洪楊民變,后來出現(xiàn)了對抗中央的東南互保。不過十年,就發(fā)生了辛亥革命,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僚紛紛宣布獨立。
廉政瞭望:不少官員和皇帝都意識到了異地為官制度弊病叢生,司馬光就多次上書建立地方官“久任制”,但沒有取得進展。為什么這項制度一直沒有廢除,反而在封建社會的頂峰愈加嚴苛?
王丹譽:“五百里以內不得為官”這些制度在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肯定是有積極意義。他是針對封建時代。宗親關系、同鄉(xiāng)關系、同窗關系的社會關系網。從治吏的角度來說,這個制度在當時很有針對性和普遍的積極意義。至少在當時社會里,一個官員到外地任職所遇到宗親、同鄉(xiāng)、同學、同年終歸要比在原籍地方所遇的絕對數(shù)要少得多,相對比概率要小得多。所以,可以從制度層面上不給官員提供徇私枉法的環(huán)境,從而大大減少官員滋生貪腐的可能。
官員與社會關系的勾結,在基層主要表現(xiàn)是為貪污腐敗創(chuàng)造條件,而在朝廷這種情況就很容易結成政治勢力來挑戰(zhàn)皇權。從“朋比為奸”“黨同伐異”這些表述也可以看出,當時朝廷把這種官員結成的社會關系網稱為“朋黨”。無論除于什么目的,無論是什么宗旨,“朋黨”都是非正義、非法的。因為,它直接對皇權構成威脅,所以無論多么開明的皇帝都必須對此給予嚴酷遏制和打壓。
羽戈:哪怕執(zhí)政者洞見了異地為官之弊,非但無法廢除,只能更進一步,這背后的原因倒也簡單: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政策,或者說,兩害相權取其輕。說白了,我們知道異地為官有問題,然而倘不推行異地為官,問題則將更大。古代執(zhí)政者眼里只有利害,沒有是非。
于建嶸:古代官僚系統(tǒng)自上而下的權力下放,注定了地方官只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百姓負責。異地為官說白了還是官員監(jiān)督官員的同體監(jiān)督,所以出了很多問題,古代缺乏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的權力機構,也就是沒有“異體監(jiān)督”。
王丹譽:歷史上各地方的土官世襲基本上比流官效果好,真正回避不是機械地執(zhí)行異地為官的政策,來掩蓋深層次官商勾結、官官相護的沉疴舊病。
杜君立:“官無封建,吏有封建”,這句話基本概括了宋明以降中國政制的最大特點,即朝廷對官員嚴格的監(jiān)督制度,使官員處于頻繁調動之中,而吏則是從來不動的,而且一般都是世襲的?!肮僖锥舨灰?,足為政治之害”,在《紅樓夢》中,作為官的賈雨村上任伊始,就被吏給上了一課。從中央到地方,高級書吏不僅“代官出治”,甚至說是“玩弄本官于股掌之上”,常被稱為“師爺”。在古代,這叫做“無幕不成衙”;在現(xiàn)代,則被稱為“秘書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都值得警惕。
羽戈:異地為官屬于看對了病,開錯了藥。但是這個藥,在專制之下,無處可覓,故也不能苛責古人。問題的根源,不在要不要異地為官,而在怎么選拔官員:官從何來,來自強權,還是民意;官向何去,對擁有權柄的上級負責,還是對民眾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