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梅
(德州市陵城區(qū)中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成人腸套疊在臨床上較為少見,這種病癥在所有成本組的1%左右,而腫瘤是導致成人出現腸套疊的主要因素,其中大約有50%的患者為惡性腫瘤,而在良性病變中主要以脂肪瘤為主;在對患者進行實際診斷時,腸道脂肪瘤的診斷難度較大,往往是在對患者進行剖腹手術或在手術后進行病理檢查,才明確患者病癥[1]。多層螺旋CT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不僅能夠顯示患者的完整胃腸道,還能有助于明確患者的具體腸套疊狀況[2]。本次研究中,探究在對腸道脂肪瘤繼發(fā)腸套疊進行診斷時選擇CT、DR、超聲檢查的效果,分析其臨床可用性,以下為實驗過程和結果。
本次研究中將實驗時段設置為2016 年7 月至2019 年5 月,在該時段內錄入我院中收入的腸道脂肪瘤繼發(fā)腸套疊患者27 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信息區(qū)間介于21~51 歲,平均年齡(36.7±3.3)歲,患者男女性別比為(16:11)。都有患者在入院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少部分患者可見惡心嘔吐以及排便困難狀況。
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資料錄入數據庫,由專業(yè)人員調取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患者基本資料可比性良好(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或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屬代簽。
本次研究中選擇三種影像學診斷方式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
CT 診斷:選擇GE16 排CT 西門子EXpritCT 進行掃查,在本次實驗中有14 例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對患者進行直接掃查,其余13 例患者病情較輕,則在檢查前30 分鐘口服1%的泛影葡胺800 ~100ml。在對患者進行掃查時,應當對患者的隔頂至齒骨聯合下緣進行全面掃查,其中電流設置200mA、電壓120Kv、間距和層厚分別設置為8mm。
超聲檢查:本次研究中采用飛利浦IU22 彩色的超聲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掃查,探頭頻率設置為2.5 ~5.0MHz,由患者的下腹部進行順時針方向掃描全腹,隨患者的擴張腸管進行追蹤,直至尋找到患者的梗阻部位。
將SPSS22.00 For Windows 作為本次研究統(tǒng)計學軟件,實驗中χ2、t值由相關統(tǒng)計人員進行收集后錄入軟件分析,確認各結果中統(tǒng)計學意義,判斷數據中P與0.05 關系,若P>0.05 則確認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反之則確認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在27 例腸道脂肪瘤繼發(fā)腸套疊患者的診斷結果中,CT 掃查的診斷確診率為100%(27/27),超聲診斷的診斷準確率為37.04%(10/27),CT 的診斷結果高于超聲診斷,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三種診斷方式的檢出率對比
小腸腫瘤在臨床上的發(fā)生率較低,而當患者出現小腸良性腫瘤時,患者很容易出現腸套疊狀況,結腸脂肪瘤的總體發(fā)生率相較于小腸更高,具不完全統(tǒng)計,其中的發(fā)生率大約為0.26%左右[3]。
患者出現腸道脂肪瘤繼發(fā)腸套疊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與腹痛、嘔吐和血便為主,本次研究中患者病例表現與相關文獻報道類似度較高。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采用常規(guī)超聲診斷,患者在超聲圖像中可見環(huán)靶征,其中可見患者存在多層環(huán)形結構,而這就代表患者的套疊腸管,雖然部分患者在進行診斷時,能夠獲得較為清晰的病情頂端。但值得注意的是[4],這種診斷方式并不能有效明確所有患者的病癥狀況,這是由于超聲在進行診斷時可能會受到患者腸道內組織的影響,導致診斷圖像不清晰,患者的腸道在腹腔內存在相互重疊的現象,尤其是小腸內很多部分都可能不存在一個平面顯影,所以采用常規(guī)超聲檢查進行診斷,可能無法觀察到患者的病情狀況。
將CT應用于患者的診斷中,通過三維圖像觀察的方式,能夠為醫(yī)務人員提供更為清晰的圖像,除此之外,三維圖像支持的診斷結果能夠充分顯示出患者腸套疊的全貌,能夠明確患者的病變場館以及腫瘤狀況,直觀的展示在不同的三維立體圖像中,為腸套疊的臨床診斷提供更為準確且可靠的影像學信息[5]。
綜上所述,相較于超聲診斷來說,CT 檢查結果能夠進一步明確患者的腸道脂肪瘤繼發(fā)腸套疊狀況,對于患者后續(xù)診斷工作和治療工作的開展來說有積極意義,但在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和個體因素合理選擇CT、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