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曉麗
關公信仰是我國最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自元代開始即傳入海南,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融入地方文化,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地方民間信仰。海南關公信仰在不同歷史時期,數(shù)量規(guī)模各有不同。其信仰主體和關公神格的演變都具有海南特色,其綿延不絕的歷史承續(xù)和多元化的文化呈現(xiàn),對了解民眾生存樣態(tài)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
關公信仰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從元代開始,通過移民傳入海南,隨即遍布全島。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融入地方文化,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地方民間信仰。海南對關公的信仰和崇拜,長期以來一直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民間生活的各個層面,構成了當?shù)孛耖g文化和傳統(tǒng)民俗的一部分,并成為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和精神觀念的因素。
一、海南關公信仰的歷史變遷
根據(jù)地方志等史料記載,海南關公信仰自元代開始出現(xiàn)。元代時期,中央政權為了加強對海南的統(tǒng)治,不斷派駐軍隊到海南,海南在宋朝時期人口已逾10萬,到了元代,增至近20萬。大量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各地不同的民間信仰。據(jù)《正德瓊臺志》記載,元代在海南新建的祠廟共35處,其中31處為私祀,包括關王廟、天妃廟、文昌祠(宮)、東岳廟等。關公信仰就是從此時進入海南的。
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的關王廟歸在“壇廟”一類,屬于“土人私祀”,共有9處,分布在瓊州府(包括瓊山縣)、澄邁、文昌、儋州、臨高、昌化、萬州、陵水、崖州9個州縣。在數(shù)量和分布范圍上僅次于天妃廟,超過了同時期的海南本地信仰,即從宋代就有的伏波、冼夫人信仰。清代,關公信仰作為官方信仰備受推崇,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诰拖群蠼ㄔ炝?9座關帝廟。與媽祖、真武、城隍同為神道體系的主流。獨祀的關公廟有19座,主要分布在海南漢民居住地。
民國時期,《關于海南島寺廟的考察》中記錄的??谑?10余座寺廟中,關帝廟最多,共33座。新中國成立后,雖幾經(jīng)波折,關公信仰仍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以臨高為例。1985年,臨高所存民間祠廟61座,其中祭祀關公的有11座,獨祀的有9座,合祀的有2座。進入21世紀,隨著宗教自由政策的實行和民間文化的活躍,對關羽廟的重建、修繕在民間自發(fā)形成,關帝廟的數(shù)量較以往又有增加,據(jù)《瓊州百廟》記載,僅臨高一地,現(xiàn)存的關帝廟就有16座。
海南祭祀關公的廟宇中,關公神位都與關平、周倉共祀。關公神位多為坐像,關公的神像較大,作為陪侍的關平、周倉站在關公身后,神像較小。其他地區(qū)的關公像多為站像,而關平、周倉神像多為左右站立陪侍。海南的關公像多以帝君的形象出現(xiàn),不再局限于紅臉綠袍的慣常形象。關公著帝袍、坐龍椅,雙手持笏于胸前,端莊肅穆,凸顯出人們對于關公權力身份的重視。自明代以來,關羽的官方封號不斷累加,到了清末光緒時期,加封給關羽正式的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城綏靖佑贊宣德關圣大帝”,幾乎囊括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有的美德和才能。這一身份是當?shù)厝俗羁粗氐?。而其他地區(qū)的關公像多是紅臉綠袍,左手捋須,右手持春秋;或有刀在旁,或有周倉、關平立于左右,突出關公的博學和威武。
在新時期,海南關公廟宇的管理方式和一般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一樣,采取備案式管理和自治式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備案式管理是來自政府的管理,一般由統(tǒng)戰(zhàn)部門和民族宗教事務局用行政確認的方式,對民間信仰場所進行監(jiān)督備案,了解民間信仰的活動場所、信仰特征、活動人數(shù)等,起到規(guī)范化管理的作用。自治式管理由村民自發(fā)形成的管理組織進行管理,人數(shù)在2~6人不等,理事長負責全面工作,守事、執(zhí)事負責主持祭拜活動,出納、會計負責財務工作。比如廟宇的修繕或翻新,一般都是通過村民籌備委員會,制訂重建方案,號召村民籌集資金,并組織實施和重建。管理者會將捐資人及所捐款項寫在紅紙上,張榜公布或是刻碑保存。
二、海南關公信仰傳承主體的演變
海南關公信仰最初由移民帶入,作為當?shù)伛v軍的信仰神存在?!墩颅偱_志》對明代關王廟的位置及修建者有部分記載:瓊州府包括瓊山縣的關王廟“元建,在衛(wèi)右。后元帥張成重修。國朝洪武以來,指揮蔡玉、桑昭、黃瑀繼修”;儋州關王廟“在所前,弘治間指揮周遠建”;崖州關王廟“在所右,洪武丙寅千戶李興創(chuàng)建。永樂戊戌,千戶弘毅重修”。元明時期始建的關王廟一般都在“衛(wèi)”或“所”的近旁,如“府衛(wèi)”“衛(wèi)所”等,是元明時期朝廷在海南的軍屯治所。衛(wèi)所制是明朝建立的一種全新的軍事制度,設置在各州縣。有事調發(fā)從征,無事則還歸衛(wèi)所,是一種寓兵于農的基層軍事管理制度。關王廟修建者指揮、千戶都是地方基層武官。由此可見,關公崇拜作為武官的信仰,在海南已落地生根。
關公作為武人的崇拜神,通過巡游和戲劇的形式,作為傳統(tǒng)保留下來。據(jù)《正德瓊臺志》記載,每至五月“十一日,衛(wèi)所扮裝關王會游街,至十三日,畢集廟中,因演所裝游會之戲。軍士每于是時為賽。祁保武官心愿各帶枷鎖。有沙刀佇立王像前三日者,謂之站刀。甚有剪肉焚香,膊刺大小刀箭,腰背簽槍者”。在當時,駐軍不僅會裝扮成關公游街,還會聚集在關王廟以競賽的形式演出關公戲。軍人演出的關公戲被稱為“軍戲”或“關王戲”,瓊劇中至今還保存著《關王會》《關公顯圣》《單刀赴會》等劇目。在戲劇表演中,武人使用真實的兵器,并以“剪肉刺膊”的方式顯示強悍勇武。由此可見,對關公的崇拜最初是基于其勇武的特點。
明清以后,關公信仰逐漸普及到民間。各地的關公廟數(shù)量不斷增多,海南民眾逐步成為關公信仰的傳承主體。海南民眾除了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用茶、酒、香供奉關公外,還會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祭拜儀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關公誕辰等重要日子舉行祭拜活動,比如三亞崖州忠義堂關圣帝君廟在每年農歷五月十五舉行誕宴,農歷二月初二、六月二十四做壽。二是具有海南特色的“公期”游公。三亞海棠區(qū)莊大村公廟是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祭拜關公,并進行游公慶典。公期是一種年度性、區(qū)域性的祭神活動,也是海南民間僅次于春節(jié)的盛大節(jié)日。公期的主要活動有抬公游公、大規(guī)模的宴席聚會等。由于不同地區(qū)敬奉的神不同,因此所游的“公”也不同。信仰關公的民眾認為,關公作為境主神,能夠降妖除怪,保一方平安。在公期來臨時,會將關公神像從廟中請出來,用類似轎子的公架抬起游村,每到一戶都會給村民拜年,村民以祭品感謝公祖一年來的庇佑。
1936年出版的田曙嵐的《海南島旅行記》中就有對“公期游公”的記載:在定安,(五月)十三日,稚子先對城隍神前頸掛紙枷后,再適關圣神前焚之,以祈平安。臨高縣關帝誕辰,商民各爭賽祈福,有帶紙枷或鐵鎖者。又有將鐵鉤掛臂膊,入膚經(jīng)寸,系長鏈隨地拖走,謂之“裝軍”。臨高皇桐墟關公廟大年除夕、正月初二祭拜,雞、香燭、炮竹。正月十五抬駕關公雕像逐戶登門受香賜福,歡鬧元宵。農歷五月十一、十二、十三,三晚演戲,慶祝誕辰。
對于關公的稱呼,一般稱為“公”或“帝”,在大陸移民居住地與海南黎族接壤的地域,出現(xiàn)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稱呼——峒主公、境主公。當?shù)乩枳迦苏J為,“公祖”的實質就是一種“境主”地域管轄神,這是因為當年海南的漢人移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生存下來,且自冼太夫人后再也沒有軍隊來保護海南的漢族移民。在沒有軍隊保護的情況下,這些“境主”便成了古人的精神依托。
近幾年,關公的紀念活動規(guī)模更大,參與人數(shù)更多。除了民眾自發(fā)組織外,還出現(xiàn)了由政府指導的旅游民俗活動——關帝會?;顒映藗鹘y(tǒng)的“關帝巡城”之外,還有祈福大典、創(chuàng)意市集、惠民文藝演出等。關公信仰的主體經(jīng)歷了從最初的駐軍到民眾,再到市民游客的變化歷程。
三、海南關公信仰的神格演變
關公形象從最初的歷史人物轉變?yōu)槲膶W形象、行業(yè)神,然后又成為佛教、道教的宗教神,同時成為具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帝君”,這就決定了其神格內涵的豐富性。在海南,關公的神格內涵不斷地擴大化,從武人敬奉的行業(yè)神轉變?yōu)閹в袧夂竦澜躺实木持魃?,進而轉化為全能神,不僅具有忠義勇武、保境安民的特點,還兼具靖海的功能,成為當?shù)貪O民的崇拜神。
五月十三是關公的誕辰日,《海南島旅行記》記載:“澄邁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社醮賽愿,祈保者各帶枷鎖;有執(zhí)刀佇立神前三日者,曰‘站刀。甚至有剪肉焚香,膊刺大小刀箭者。”民眾對于關公的祭拜形式——“社醮賽愿”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民國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島志》稱:“道教之于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shù)寺廟均屬之?!标P公廟也是具有道教性質的神廟。道教隨著漢人的遷瓊而傳入,是海南民眾普遍接受的一種宗教。明朝,隨著漢族人口的增多,道教活動尤其是齋醮科儀便興盛起來。海南人在一些特定的日子總要設醮祈?;虺鲮溃髞戆l(fā)展為家醮的鎮(zhèn)魔驅邪、祛病免災、安魂招靈。民間對關公的信仰也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臨高縣臨城關爺廟就流傳著關于方士建廟的傳說。相傳明末清初,瓊州海峽地震后,海南地區(qū)連年干旱,瘟疫流行,臨高一帶亡者近半,怪事頻發(fā)。當時文廟西側有一塊丹木,每有異事,丹木處則有低語:“帶馬來!”爾后,馬鈴響處,似有廝殺之聲,隨后則上下平安無事。有一方士路過,說此處有靈氣,遂設壇占卜,原來是赤臉大神關云長在此。于是,眾人遂將丹木刻成武圣真身,就地建廟,命名“關爺廟”。因此,民眾把關公作為道教神來崇拜。
元明時期,關公作為武人的行業(yè)神,其神格集中體現(xiàn)在勇武方面。后來逐漸成為大眾信仰之后,老百姓更注重其“忠”和“義”的特質,從各地關公廟的對聯(lián)可見一斑。例如,澄邁縣關圣廟對聯(lián):“大義在春秋慷慨一言成骨肉,丹心懸日月艱難百戰(zhàn)識君臣”“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臨高縣博厚墟關公廟對聯(lián):“那日誓同心三位君臣兄及弟,白頭甘共德一朝文武義偕忠。”三亞崖城港門村關圣帝君廟對聯(lián):“赴湯蹈火匡扶漢室忠心昭日月,除魔蕩寇拯救臣民義氣譜春秋?!?/p>
除了忠義之外,關公的神格逐步向全能神演變。??诿捞m區(qū)過港村關圣廟存有清代道光十二年重建關圣廟的碑銘,記載曰:“從來廟記之設固矣,招神之英風,亦以傳人之制作,而光垂永遠者,白沙坊過港村恭祀關圣帝君亙古昭矣,闔村保障,砥柱中流,舉凡士農工賈,有所求而必應者,深感大德,寧有極乎是?!薄坝星蟊貞背蔀殛P公神格的體現(xiàn)。
另外,關公信仰在地域空間上,原本作為陸地神受到敬仰,但傳入海南后,其神格在空間上擴大至海洋,成為當?shù)貪O民的崇拜神。三亞海棠區(qū)營頭村位于藤橋河入??谔?,當?shù)厝硕际且圆遏~為生,出海作業(yè)的漁民深知海上作業(yè)的險惡,他們習慣于將平安歸來的愿望寄托于神靈,由于漁民吃住都在漁船上,于是將村公廟也建在藤橋西河內,村廟專祀關公。每次出海前,漁民都會在公廟祭祀關公,祈求出海平安,滿載而歸。
四、結語
關公信仰自元代傳入海南以來,一直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包容各族的融合能力,其綿延不絕的歷史承續(xù)和多元化的文化呈現(xiàn),對了解民眾生存樣態(tài)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明]唐胄.正德瓊臺志[M].???南海出版社,2006.
[2]王貴章.瓊州百廟[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2]田曙嵐.海南島旅行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