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忙完一天的煮飯,洗衣,喂豬、雞、鴨之后,就會喊著我說:“小春呀,去把媽的書拿來?!?/p>
我就會問:“哪本書呀?”
“那本橡皮紙的?!?/p>
我就知道媽媽今兒晚上心里高興,要在書房里陪伴我,就著一盞菜油燈光,給爸爸繡拖鞋面了。
橡皮紙的書上沒有一個字,實在是一本“無字天書”。里面夾的是紅紅綠綠彩色繽紛的絲線,白紙剪的朵朵花樣。還有外婆給母親繡的一雙水綠緞子鞋面,沒有做成鞋子,母親就這么一直夾在書里,夾了將近十年。外婆早過世了,水綠緞子上繡的櫻桃仍舊鮮紅得可以摘來吃似的。一對小小的喜鵲,一只張著嘴,一只合著嘴。母親告訴過我,那只張著嘴的是公的,合著嘴的是母的。喜鵲也跟人一樣,男女性格有別。母親每回翻開書,總先翻到夾著最最厚的這一頁,對著一雙喜鵲端詳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專心欣賞,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頁,用心地選出絲線,繡起花來。好像這雙鞋面上的喜鵲櫻桃,是母親永久的樣本,她心里什么圖案和顏色,都仿佛從這上面變化出來的。
母親為什么叫這本書為橡皮紙書呢?是因為書頁的紙張又厚又硬,像樹皮的顏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地堅韌,再怎么翻也不會撕破,又可以防潮濕。母親就給它一個新式的名稱──橡皮紙。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紙,是太外婆親手裁好裝訂起來給外婆,外婆再傳給母親的。書頁是雙層對折,中間的夾層里,有時會夾著母親心中的至寶,那就是父親從北平的來信,這才是“無字天書”中真正的“書”了。母親當(dāng)著我,從不抽出來重讀。直到花兒繡累了,菜油燈花也微弱了,我背《論語》《孟子》背得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她就會悄悄地抽出信來,和父親隔著千山萬水,低訴知心話。
母親生活上離不了手的另一本書是黃歷。她在床頭小幾抽屜里,廚房碗櫥抽屜里,都各放一本,隨時取出來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樣的日子。日子的好壞,對母親來說是太重要了。她萬事細心,什么事都要圖個吉利。買豬仔、修理牛欄豬拴、插秧、割稻都要揀好日子。臘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說了。只有母雞孵出一窩小雞來,由不得她揀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黃歷。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興,想著這一窩雞準(zhǔn)會一帆風(fēng)順地長大。如果不巧是個不太好的日子,她就會叫我格外當(dāng)心走路,別踩到小雞,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鷹攫去……
(選自《琦君散文精選》,有改動)
心語點點
本文于平淡中注入深沉,在字里行間流淌著一種無所不在的淺愁。作者以“母親的書”為線索,勾勒母親的形象,可謂是別出心裁。作者以一雙不諳事理的小女孩的眼光“探究”母親的書,捕捉母親的情感世界,令人感慨萬千。這“書”照見了母親的做事原則。在琦君眼里,“黃歷”是母親生活中最離不了手的書,“日子的好壞,對母親來說是太重要了。她萬事細心,什么事都要圖個吉利”,活脫脫勾勒出母親謹(jǐn)小慎微、循規(guī)蹈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