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遠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里,我們不禁回想起那段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實際上,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并非僅僅是為了民族的勝利而戰(zhàn),更是為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維護公平正義而戰(zhàn)!同時,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也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積極幫助和國際友人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本文的主人公——美國進步作家、著名記者和社會活動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女士,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1938年5月,日軍進逼皖中,蚌埠、合肥相繼淪陷。6月,為避日軍兵鋒,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和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遷至金家寨(當時的立煌縣城)。中共安徽省工委為了堅持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安徽和大別山地區(qū)的抗日民族救亡運動,也于6月遷至金寨,機關設在新四軍四支隊立煌兵站,先駐桃樹嶺,后遷白水河。10月,國民黨第21集團軍總部也遷至金家寨。金寨成了國共兩黨在安徽乃至大別山地區(qū)發(fā)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抗日民主救亡運動的中心。1939年2月,根據(jù)中央指示,撤銷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邊區(qū)委員會。7月,為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局,鄂豫皖邊區(qū)黨委于24日撤離白水河,轉(zhuǎn)移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廬江東湯池。1945年底,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安徽省政府遷往合肥。
千里迢迢來到大別山
1939年9月,美國進步作家、著名記者和社會活動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應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的邀請,從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出發(fā),通過一道道封鎖線,夜間偷渡長江天塹,經(jīng)廬江東湯池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舒城、毛坦廠等地,來到金家寨。
當時,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別山時報》記者李洛,不僅見到了她,而且采訪了她。多年后,李洛回憶說:在公路一側(cè)的大道上,緩緩走來五六個人組成的一小隊人馬。一匹馬馱著行李、包裹和旅行袋,還有一匹馬由一位戴眼鏡的青年譯員牽著。與他并肩走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留著銀灰色短發(fā)的外國婦女,她和譯員邊走邊談,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這位肩挎照相機的外國婦女,就是專程到大別山區(qū)進行采訪的美國進步作家兼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菜。
史沫特萊(1892—1950)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奧斯古德,早年當過侍女、煙廠工人和書刊推銷員,曾在《紐約呼聲報》任職。1918年因聲援印度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6個月。1919年起,僑居柏林8年,并積極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928年12月來華,在中國一呆就是12年。
到中國后,她廣交朋友。抗戰(zhàn)初中期,她親眼目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向世界發(fā)出正義的聲音,她的《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在反擊》《中國的戰(zhàn)歌》等專著,向世界宣傳了中國革命斗爭,成為不朽之作。她親自護理傷員,組織醫(yī)療活動,用行動喚醒有良知的人們。她走訪了中國華北、華中的大部分地區(qū),用熱情召喚更多的國際友人,一同為中國抗戰(zhàn)出力。
1938年1月,史沫特萊到漢口,她以英國《曼徹斯特衛(wèi)報》記者和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身份,一邊救護傷員和難民,一邊報道中國抗戰(zhàn),并向世界性組織呼吁救援。史沫特萊以她火熱的心吸引著來華的外國人士,這些人雖然身份不同、政見不同,但是在史沫特萊的帶動下,都積極地為中國抗戰(zhàn)出力。在漢口,史沫特萊多次訪問美國大使館,向大使和武官們介紹八路軍的情況。她多次接觸的約翰·戴維斯、弗蘭克·多恩、史迪威和陳納德,后來都成為影響美國制定對華政策的重要人物。
史沫特萊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中國紅十字會募捐上、宣傳中國傷兵的英勇事跡和所處的困境上。在漢口,美國和英國大使館、標準石油公司、國民黨的高級官員,都曾在她的動員下提供過捐助。她最成功的一次募捐是在一次午餐會上,她使財政部長宋子文感到羞愧,并捐出1萬元中國法幣支持她的工作。還有一次,在行政院長孔祥熙的晚宴上,她從這位共產(chǎn)黨人的死敵手中拿走了一張巨額支票捐給山西游擊隊。抗戰(zhàn)初期,史沫特萊就在為救助傷員奔走呼吁,1938年,包括柯棣華在內(nèi)的印度援華醫(yī)療隊來華,都是史沫特萊奔走呼吁的結(jié)果。
1938年11月,史沫特萊在云嶺新四軍軍部,起草一份給紅十字會的詳細報告,但她認為自己的真正使命是向上海和香港宣傳新四軍醫(yī)療隊。她為上海的《密勒氏評論報》寫了一系列文章,后由《曼徹斯特衛(wèi)報》轉(zhuǎn)載,詳細報道了新四軍的處境和對藥品的需求。她私下還求助于一些英國朋友,以及美國紅十字分會。
次年春天,可觀的援助紛至沓來。在中國同事眼里,史沫特萊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把光輝足跡留在大別山上
史沫特萊是抗戰(zhàn)以來親臨大別山腹地的第一位國際友人,受到立煌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9月25日傍晚,史沫特萊路過第21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古碑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應邀即興給安徽學生軍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中國抗戰(zhàn)的影響的演講。
第二天,在省政府會客廳,她與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進行了長談,詳細了解抗戰(zhàn)以來廣西軍隊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和抗戰(zhàn)意識、安徽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情況。隨后,她不停地走訪、參觀立煌的許多地方和單位,也多次接受大別山新聞界的采訪。
一個寧靜的下午,《大別山時報》的青年記者李洛在一個古樹成蔭、野花芬芳的山洼中,輕輕走進一座用石灰粉刷得潔白的草房里,見到了這位杰出的國際民主友好人士。
史沫特萊身材高大而健康,渾身呈現(xiàn)著一股革命戰(zhàn)土所特有的英雄氣概。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顯露出深沉、智慧、敏銳的光芒。彎月一般的雙眉下,讓人窺見她那慈祥、無私、善良的內(nèi)心世界。她動作敏捷利落,談吐豪爽明朗。要不是那銀灰色的短發(fā)和雙眼間深陷的皺紋,很難看出她已經(jīng)是年近50的人了。她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而又和藹可親的氣質(zhì),謙和大方、光明磊落,正直機敏、剛毅果斷。
李洛進門時,她正在聚精會神地工作,打字機發(fā)出“噠噠噠噠”的聲響。當翻譯方練白向她介紹了李洛采訪的目的后,她立即面帶笑容地和李洛熱情握手,表示歡迎。然后,就李洛提出的問題,談了誠摯而中肯的意見。她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而堅強的民族,永遠不會為敵人所屈服。中國人民只要能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抗日主張,全國上下團結(jié)一致,反對投降,同心協(xié)力,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就一定能獲得最后的勝利?!?/p>
她略加思索后,又用堅定的口吻說:“動員廣大工農(nóng)群眾的力量,依靠勞動人民的堅強組織,動員全國的人力和物力,加強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和領導,是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保證?!彼毿牡赜^察著這位年輕“同行”的反應,盡量做到和顏悅色,以期減少李洛初次采訪外國人時顯露出的拘謹和緊張。
與她握手告別時,李洛又壯著膽子打開隨身攜帶的記錄本,有些靦腆地請她題詞留念。她面帶慈祥的笑容,迅速有力地提筆寫了一行飽含熱情又極有意義的話語:“你是中國年青的一代,要為祖國的解放事業(yè)戰(zhàn)斗到底!”
這一次采訪,令李洛既高興又興奮。離開史沫特萊后,李洛唱著山歌返回報社。途中,他忽然感到大別山的杜鵑花分外艷麗,深山幽谷里的松柏更加挺拔青翠,史沫特萊那高大端莊的形象和鏗鏘有力的話語,讓他久久難以忘懷。
9月27日,安徽省婦委會和省青抗負責人朱澄霞、劉芳、易鳳英等幾位同志專門拜訪史沫特萊,征求她對安徽青年工作和婦女工作的意見。她很誠摯地說:“中國青年是典型的青年,中國青年的眼光遠大和高度的政治覺醒除了蘇聯(lián)之外,是其他國家所比不上的??箲?zhàn)以來,安徽的青年更表現(xiàn)突出?!睂τ趶氖聥D女工作的同志,她寄予了很大希望,鼓勵大家說,“婦女工作雖是最艱苦的工作,但是只要能耐性地堅決地努力,是有偉大前途的。”
29日,在金家寨包公祠后山的一座大茅草棚里,安徽省動委會組織省青抗、省婦委會、第35工作團、婦戰(zhàn)團、廣西學生軍、抗敵青年劇團、少宣團、《大別山日報》社、中原出版社等社會團體的代表和各界知名人士100多人舉行歡迎大會。那些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的歌聲,顯示出中國人民抗戰(zhàn)必勝的堅強信念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當史沫特萊進入會場時,場內(nèi)頓時響起一片春雷般的熱烈掌聲。
史沫特萊含笑頻頻點頭,以銳敏的眼光環(huán)視會場,接著,她發(fā)表了坦誠懇切的講話。她說:“中國的抗戰(zhàn)并非僅僅是為了民族解放而戰(zhàn),而是為整個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為維護正義和平而戰(zhàn)……凡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對中華抗戰(zhàn)皆甚同情,或予以援助。本人此后將把中國的英勇抗戰(zhàn)及大別山的各方面表現(xiàn)與進步,宣揚國際……中國人民定能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這種堅定有力的結(jié)束語,贏得了經(jīng)久不息、如山洪爆發(fā)般的熱烈掌聲。
會后,她和大家一起吃大鍋青菜飯。她吃得津津有味,并意蘊深長地說:“你們的青菜飯,比廖主席(指廖磊)請我吃的酒席要香得多;因為那種酒席是用窮人的血和汗換來的,我不愿意吃!”
飯后,史沫特萊觀看了青年團和少先隊為她專場表演的抗日救亡歌舞節(jié)目。每當看到精彩情節(jié)時,她總是情不自禁地報以掌聲。這些,都可以看出她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
9月30日,《大別山日報》發(fā)表了《歡迎國際友人——史沫特萊女士》的評論,贊揚其世界反法西斯的偉大精神。
10月3日,她應安徽省婦委會的要求,為該會正在籌辦的《婦女月刊》題詞。在題詞中,她闡明了婦女解放與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關系,希望婦女們在戰(zhàn)爭實踐中學習錘煉,增長才干、不斷進步。她熱情地贊揚了戰(zhàn)斗在大別山的女同志,并題寫了“在敵人的后方為了她們祖國的自由而貢獻出她們?nèi)康男牧Α边@段題詞,后于11月15日發(fā)表在《婦女月刊》創(chuàng)刊號上,廣大婦女深受教育和鼓舞。
在金寨期間,史沫特萊為了解安徽婦女工作情況,還專程訪問了省婦委會,與婦女干部們親切交談,并參觀了立煌婦女洗衣社和難民紡織工廠。應省婦女問題研究會的邀請,史沫特萊作了關于世界婦女運動的演講,并認真地將演講稿整理成一篇題為《世界婦女運動的動向》的文章,由振風翻譯,登在《婦女月刊》上。后來又應《中原月刊》的邀請,撰寫了《目前歐州戰(zhàn)局》一文,刊于《中原月刊》(第二期)。
生活儉樸、神態(tài)剛毅的史沫特萊在金寨停留了1個多月,10月28日,她帶著對大別山人民的深刻印象和友好情誼,離開金寨,西行前往鄂豫地區(qū)采訪。她在金寨期間所發(fā)表的演說和文章,對促進安徽人民抗戰(zhàn),激發(fā)青年、婦女的工作熱情,爭取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廣泛同情和大力幫助,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中國人民
1941年,史沫特萊因病回到美國后,仍然表現(xiàn)出對中國抗戰(zhàn)事業(yè)的關注與支持。她到處講演、撰寫文章,介紹中國抗戰(zhàn)的真實情況,為中國抗戰(zhàn)募捐。她在《中國的戰(zhàn)歌》一書出版后,又開始寫作朱德的傳記——《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
1945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出席聯(lián)合國成立大會的董必武拜訪了她,并帶給她撰寫朱德傳記所需要的一些材料。
1949年,史沫特萊在麥卡錫主義的反共潮流中被稱作蘇聯(lián)間諜,被迫流亡英國。
1949年11月,她準備取道英國來華,在英國,她把完成朱德傳記當作首要任務。不久,她的健康因胃潰瘍出血而惡化,僅靠牛奶維持生命,可她仍然不肯放下《偉大的道路》書稿的修訂工作。
1950年4月,她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由我的著作而獲得的全部收入,不論來自何處,全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將軍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處理——那就是,建設一個強大和自由的中國。——如果中國大使館來到了,如果能為我的遺體唱一首歌,中國的國歌——‘起來,我將不勝感激。由于我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寧,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國革命者同在?!?/p>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萊因病在英國倫敦逝世,終年58歲。
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1周年時,中國為她舉行了追悼大會和隆重的葬禮。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一塊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鐫刻著朱德總司令為她撰寫的碑文:“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史沫特萊女士之墓?!?/p>
(責任編輯: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