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莉
摘要:眾所周知基礎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其中小學教育是后期學習的重要啟蒙。語文作為小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科,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是教育界一直關心的問題。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讀寫結合的模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讀寫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讓學生領略到語文真正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讀寫結合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入門和啟蒙,為學生的后期學習奠定基礎,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讓語文教學開展得長久并不是難事,但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提高其質量和效率則是全體從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和相關人士應當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下,讀寫結合模式的推廣和完善,讓原本抽象難以落實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讀寫結合模式的概述
讀寫結合其實早就不是一個新概念了,在古時就已經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動筆墨不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說法,標志著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也是同意和秉持著讀寫結合的概念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思想。讀寫結合模式顧名思義是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也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中對學生、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有效的閱讀和寫作訓練可以使閱讀和寫作兩者互相促進互相幫助,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要求,進而實現(xiàn)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讀和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以讀促寫以寫輔讀,實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讀和寫是個互補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長期有效地堅持讀寫結合的方法,無疑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有極大的幫助。小學語文課本教材內容的挑選和編撰,是經過了無數教育方面的學者專家和教師反復推敲打磨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范例。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善用精用教材內容,既要緊密結合教材,又要發(fā)散拓展課外閱讀,輔之以練筆形式的各種小作業(yè)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讀寫結合模式的應用
(一)誦寫法
背誦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方式和手法,剛接觸語文知識的小孩子們不能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就從最簡單的記憶教學開始。讀寫結合,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將課文背誦下來,還要準確地寫出來,從而對單字和詞句的印象更加深入,能夠增強記憶。
例如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的《對韻歌》《姓氏歌》等朗朗上口簡單好記,又比如教材二年級下冊中的精選的古詩文《詠柳》、四年級上冊的《涼州詞》等經典流傳回味無窮,既能夠開拓學生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夠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通過默寫來掌握記憶規(guī)律和加深課文印象,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記憶強度,強化知識點在腦海中的輪廓,延長記憶的時效性。
(二)摘錄法
在閱讀教學中,摘錄是常用且好用的一種方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習和閱讀課文的同時對好詞好句進行摘抄,既能夠學習到描寫詞句的手法,也能夠顯著提升的寫作水平。
例如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大自然的聲音》,作者運用人格化的寫法,用大量形象鮮活、熟悉生動的詞句從風水動物三個方面來描寫了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是一篇質量不錯的說明文。摘抄其中精妙的比喻和擬人詞句,不僅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有益,對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也是非常好的辦法。
(三)思考法
還有一些課文,文字樸實但意味深遠,常常能夠引發(fā)人進行思考。例如教材二年級下冊的《畫楊桃》,作者通過講述一個美術課堂上畫楊桃的故事,告訴大家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從不同的角度能夠看到不同的模樣,也告訴大家凡事都不應該以刻板印象去判斷,而是要多聽、多看,全面地了解事物。像這樣的課文以及一些寓言故事,都是通過簡單的文字描述揭示故事背后的深刻含義,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在閱讀之前設置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和思考,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和進一步發(fā)散,最后以一人一句的小組日記形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本堂課的成果和收獲。
(四)仿寫法
仿寫是寫作方法中的基礎手法,在學生們的獨立寫作能力積累還不足的時候往往有著非常好的作用。教材三年級上冊中《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通過觀察,描寫了家門口的蒲公英,語句生動形象,讓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畫面感十足。對于學生而言,模仿是一種學習的天賦,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仿寫練習,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觀察生活中的素材,真正從閱讀中獲得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既能夠提高寫作能力,又能夠加深閱讀理解,以閱讀教學作為依托領悟到生活中的語文,活學活用,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五)引申法
引申法是相對比較高級的手法,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和閱讀寫作能力,如何在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引申和發(fā)散,就是教師在這一教學階段中應當注重的目標。在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白鷺》一文中,郭沫若先生采用比喻、擬人、描寫、對比等許多手法生動地展現(xiàn)了白鷺的特性和風采,首尾呼應,余韻悠長。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們課文本身以外,還要給學生講述文章寫作的背景,讓學生通過課文中描繪的白鷺發(fā)現(xiàn)和領會郭沫若先生贊揚尋常事物的內在美的背后寓意,同時也是借孤獨而優(yōu)美的白鷺來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們對閱讀理解的層次,讓學生們學會了解一篇文章的前因后果、寫作背景、內涵深意等,又能夠讓學生知道閱讀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字句解讀,更是通過精煉詞句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的時代意義,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學素養(yǎng)。
三、結語
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一向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人人學語文、用語文,但不是人人都懂語文,這一點在后期中學教育教學實踐成果里表現(xiàn)尤其顯著,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就應該從根本上抓起。語文教學從來不是簡單地認識幾個單字、詞、旬,知道幾種答題方法就能夠完成目標的,作為整個人文科目體系的基石,教師要教會孩子的不僅是課本知識,還有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運用語文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真正提高,也才會讓學生了解和喜歡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