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建湖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鹽城 224700)
肛腸疾病是普外科常見疾病及多發(fā)病,許多患者備受肛腸疾病的困擾,外科手術能夠有效解除患者病痛,但術后疼痛、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為此我院展開此次研究著重探討了探究雷火灸聯合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40例在我院進行肛腸手術后出現尿儲留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時間: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依據隨機數字表格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尿儲留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照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3.65±7.16)歲,其中痔瘡患者12例,肛瘺患者5例,肛周膿腫患者2例,肛裂1例;觀察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2.58±7.32)歲,其中痔瘡患者14例,肛瘺患者4例,肛周膿腫患者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肛腸疾病、手術方式等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此次研究以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經臨床診斷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尿潴留的相關標準,患者年齡18~65歲,均在實驗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對照組患者術前進行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排尿訓練,術后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排尿環(huán)境,使用毛巾包裹熱水袋熱敷患者腹部,用手按揉患者小腹,讓患者聽流水聲促進患者神經排尿反射。
觀察組患者進行中醫(yī)雷火灸治療:使用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所研制的雷火灸條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選取患者中極、關元、氣海穴進行懸灸,雷火灸條火頭距離皮膚2~3 cm,直至灸療皮膚發(fā)紅,深部組織發(fā)熱為止,每天1次,每次5~8 min為宜。同時給予患者中醫(yī)護理干預:①中醫(yī)耳穴壓豆:使用探針對患者神門、膀胱、尿道、心等穴位繼續(xù)探查,選取敏感點,酒精對耳廓進行常規(guī)消毒,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穴位處,手指進行貼、壓,患者主訴腹脹、腹部灼熱后停止,一般于術前、術后2 h、4 h進行。②中醫(yī)穴位敷貼:術后選取患者氣海、關元穴部位進行消毒,將中藥貼敷貼于患者穴位處4~6 h。③針刺用藥:叩診后發(fā)現患者膀胱有尿液的患者實施針刺用藥,患者取平臥位,在雙側三陰交處注射0.5 mg新斯的明。
臨床治療及護理效果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將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①顯效:治療及護理干預1 h內能自主排尿并排盡尿液為顯效。②有效:治療及護理干預3 h內能自主排尿并排盡尿液為有效。③無效:治療及護理干預3 h后未能自主排尿,或尿潴留癥狀、體征加重需進行導尿為無效。
實驗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IBM SPSS 18.0進行數據分析,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實驗百分比表進行計算,統(tǒng)計學比較進行x2檢驗。
進行尿潴留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5.00%,使用雷火灸治療并進行中醫(yī)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尿潴留是肛腸病術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患者主要癥狀是膀胱內充盈的尿量過多無法自主排出,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還會影響患者是術后康復。常規(guī)尿潴留護理內容單薄,主要以口頭教育及物理干預為主,護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對患者實施中醫(yī)雷火灸治療,以明火懸灸療法,利用燃燒的雷火灸產生的熱能、藥物作用及紅外輻射力對患者實施治療,使緊張的膀胱肌松弛,擴張的膀胱肌緊張[2],通過肌肉反射作用協調大腦皮層的排尿中樞,提高中樞神經興奮性,調節(jié)膀胱肌括約肌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同時配合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疏通經絡,調達水道,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排尿,臨床操作簡便,安全性較高,無不良毒副作用,值得推廣使用[4]。
綜上所述:雷火灸聯合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具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可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