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王力先生是我國杰出的語言學家、教育家、散文家、詩人和翻譯家,生前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北京大學一級教授,是享譽中外的一代文化巨匠。他少小離家,但一生情系故里,對桑梓一往情深。2020年是王力誕辰120周年,謹綴此文,以緬懷他愛國愛鄉(xiāng)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一
1900年8月10日,王力出生于博白縣城西郊岐山坡村。他天資聰穎,幼承庭訓,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奮好學的好習慣。14歲那年高小畢業(yè)后,清貧的家境無力助他升學,這個渴望知識的小青年,開始了充滿艱辛的10年自學之路。有一天,在浪平大車坪當私塾教師的王力,在一位學生家里發(fā)現了14箱書,經史子集齊全,天文地理星相醫(yī)卜兼有。原來這位學生家長李子初之父李月莊是個貢生,曾就讀于廣雅書院,因酷愛讀書而逐漸累積了這14箱書籍。強烈的求知欲,使王力迫不及待地開口要書看。李子初見他如此好學,便爽快地答應了。王力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攻讀。這14本箱書,對他來說是無價之寶,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營養(yǎng),使他開始懂得了什么是學問,應該怎樣做學問,如何才能做好學問,從而使他找到一條篤學、慎思、明辨的治學之路。王力對李家感激不盡,后來對人說,讀了這14箱書,使他人生旅程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后來王力能考上清華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這14箱書籍。
1924年,在李氏開國校校長李慎西等熱心人資助下,王力考入上海南方大學就讀,兩年后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深造。1927年秋,聽從導師趙元任教授的建議,王力遠渡重洋前往當時世界語言學研究中心——法國巴黎大學留學,攻讀實驗語音學。兩年多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該開始醞釀博士論文選題了。王力原設想以《中國古文法》為選題,但當他向巴黎大學中國學院院長格拉奈教授請教時,格拉奈認為《中國古文法》題目太大,主張改為實驗語音學方面的選題。王力覺得這個建議很好,愉快地接受了。王力的母語為博白地老話,從小耳濡目染,因此最后確定論文題為《博白方音實驗錄》。
博白地老話屬白話方言,是粵語的一支。白秦漢以后,中原漢人逐步南遷至博白南流江兩岸,通過長期融合,最后在唐代形成了博白地老話,其聲調數目高達10個,稱得上是中古音韻的活化石。王力憑借著非凡的毅力和良好的學養(yǎng),1931年完成了10萬多字的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1932年,王力通過了論文答辯,榮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博白地老話這一小眾方言,因為這篇論文,從此在世界語言研究中有了自己的獨特地位:博白——這個南疆邊陲縣邑,也因此為世界所知曉。正如著名作家梁羽生所說:“廣西的一個小縣的方言,由于他(王力)的著作而為國際學術界所知,也可說是罕有的佳話了?!?/p>
二
博白縣中學的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立的博白縣立高等小學堂,王力年少時曾在這里就讀,成名后一直對母校充滿著濃濃的愛意。1978年底,王力在南寧參加自治區(qū)成立20周年慶典之后,返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博白。博中領導們得悉這個消息后,認為機會十分難得,一定要千方百計邀請他回母校講學。那時王力的行程安排得很緊湊,但當副校長王祥勵向他講明博中師生的期盼后,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請。12月21日下午4時許,王力來到博中禮堂,為全體師生作了題為《學好語文,打好基礎》的演講,附城許多干部、教師和文化界人士聞訊也趕來旁聽。一個小時的講演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贏得了一陣又一陣熱烈掌聲,精彩的講演給師生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1983年10月,博中籌備60周年校慶活動,給在縣外工作的校友們發(fā)函,邀請他們撰寫回憶錄。王力收到來信后十分重視,11月份就第一個復函,并寄來了《童年的回憶》這一珍貴的史料。之后,王力又應邀為母校題寫了“博白縣中學”“教學大樓”等字。1985年3月,王力在《博中生活》上看到母校成立“博中獎教獎學基金會”的消息,立即就給王祥勵副校長寫信,并郵寄了2000元人民幣(當時大學本科畢業(yè)生月工資為53元),囑托轉給母校作為獎教獎學基金。
資助母校的錢物寄出了,但王力更關切的是博中學生素質的提高。1985年3月31日,家鄉(xiāng)幾位客人到訪北大燕南園,已經85歲高齡的王力不顧年老體弱,主動給博中師生做了一個錄音講話,諄諄告誡博中學子:“現在青年人最要緊的是要有理想。所謂理想,就是為國家、為民族出力,對四個現代化建設能夠作出貢獻,這就是我們應有的理想?!敝v話最后說:“我最近捐獻了2000元錢給博白縣中學,就是為了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希望博中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能夠做出一點事業(yè)來,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這便是我對大家的祝愿。”錄音講話言簡意賅、含義深邃,給予博中師生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也是王力留給母校博中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
三
王力作為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對家鄉(xiāng)的文化事業(yè)十分關心。博白的字祖廟,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為紀念傳說中的文字創(chuàng)始人倉頡和沮誦而建造的,故亦稱倉沮閣。字祖廟的建造彰顯了一個地方對漢字的崇敬之情,亦即對中華文化的敬畏之心。1978年底王力回到故鄉(xiāng)后,即提出要參觀字祖廟。在縣領導陪同下,12月21日王力興致勃勃地來到字祖廟參觀。他一到字祖廟前的廣場,就高興地說道:“六十幾年前,我在縣立高小讀書時,經常來字祖廟游玩?!闭f著,他就要重登字祖廟。當時“文革”結束后不久,百廢待興,字祖廟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樓梯樓板已經腐朽,加上當時王力已年近八旬,大家怕登上樓去有危險,所以都紛紛勸他不要登樓了,最后他只好遺憾地放棄了登樓參觀。他對同行的人們說,字祖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是紀念中國古代文字創(chuàng)始人的一座建筑,很有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也是博白歷來就重視文化教育的歷史見證,因此要認真注意加以保護。隨后,王力選擇以字祖廟為背景,與大家合影留念??h里對王力的意見十分重視,后來對字祖廟進行了修善,1985年又列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力非常重視家鄉(xiāng)的文物庫藏,多次把自己的重要著作和物品捐贈給博白文管所(今博物館)珍藏。他的博士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1932年在法國出版后,國內極為罕見。1982年夏,王力將自己收藏多年的《博白方音實驗錄》等一批著作捐贈給了縣文管所,并親筆在封面署上“王力贈一九八二”。據說目前國內原版《博白方音實驗錄》僅存兩本,另一本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
1983年博白縣開展新編縣志的工作,為了搜集資料,縣志辦編輯人員于12月25日專門寫信給王力,介紹編修縣志工作情況,懇請他惠賜稿件。一個多月后,縣志辦收到他的親筆回信:
博白縣志辦公室:
接奉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來信,得悉我縣正在編修新縣志,可喜可賀。我因早年出門在外,對縣事很不熟悉,不能為縣志撰寫專稿,也不能提供有關材料。非常抱歉,至希鑒原(諒)。此致
敬本乙
王力
1984.2.7.
王力雖然說“不能為縣志撰寫專稿,也不能提供有關材料”,但他作為文化名人,其親筆信函其實就是珍貴的縣志資料。1989年春,縣志辦編纂人員在商議新編《博白縣志》書名用字時,筆者提議采用王力復函信封上的筆跡,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后來縣志正式出版時,封面上的“博白縣志”4個字就是王力的手跡。
四
王力平生熱心助人,獎掖后學。1978年11月,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博白縣委辦青年干部趙彥行,撰寫了一篇《廣州話與普通話聲韻母對應關系及說明》的文章,試圖找出廣州話與普通話聲母和韻母的對應規(guī)律,以提高各類學校普通話教學水平。這是一個比較專業(yè)的問題,涉及普通語言學多方面的知識。因此,文稿完成后,作者覺得很有必要向專家請教。于是,作者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連同文稿一起寄給王力。想不到的是,僅僅10多天的時間就收到了王力的復函。回信寫得一絲不茍,充分肯定了文稿的價值,認為“文章寫得很好”,同時也對文稿進行了批改,對錯誤之處作了修正。大約一個月后的12月19日,王力回博白參觀縣氮肥廠時,在廠部與趙彥行意外相逢,當縣委辦領導介紹這位青年就是不久前曾寫信向他請教的趙彥行時,王力非常高興,站起來第二次握著他的手說:“要勤學習,多鉆研,為國家多作貢獻!”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教授誠懇謙和、真摯扶植后學的高尚品德。
博白縣化工廠副廠長陳國才,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地方文史研究者。1981年2月至1985年1月,他曾6次寫信向王力請教有關方志、方言等問題,王力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回信耐心解答。更難能可貴的是,王力還在家中親自接待這位后學,與其深入地進行交流討論,在百忙中抽空修改他的書稿,并為他編著《白州名勝詩載》和《綠珠勝跡詩載》題寫了書名。王力夫人夏蔚霞女士曾對陳國才說:“你很幸運,王力的幾個兒女讀書時帶作文回來請他幫修改,他一次也沒修改,而他連用3天時間修改你的書稿?!边@說明王力對家鄉(xiāng)后學是多么關愛??!
拳拳赤子心,切切故鄉(xiāng)情。王力先生熱愛家鄉(xiāng)、獎掖后學的大愛情懷,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成為激勵故鄉(xiāng)兒女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奮發(fā)向上的強大力量。
(作者為玉林市林業(yè)局原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