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從長沙一路往平江,是近幾年新爆紅的一條旅游線路,因為有“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攝制地而走紅的白寺村及石牛寨、純溪,每逢周末或節(jié)日,308省道上便車流如織。而就在距平江縣城15公里處的一幅巨大的指示牌:杜甫墓祠,則幾乎沒人留意,沒人停留。我?guī)еグ愕男那?,在一個早春的日子來到了平江安定鎮(zhèn)小田村天井湖杜甫墓——車從指示牌處拐進去只有2、3公里就到了。
被連綿不斷的幕阜山支脈鳳凰山所包圍的小田村中有一塊臺地,如同天井,名曰天井湖。據(jù)說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fēng)水寶地。有山有水有詩圣,這兒當(dāng)然是塊寶地,更是一塊圣地,也是一塊高貴之地。
杜甫墓祠由杜甫墓、祠及鐵瓶詩社三部分組成,占地十畝,建筑面積為3865平方米。鐵瓶詩社是清代兩位平江名人李元度(曾國藩幕僚,曾任貴州布政使)、張岳齡(晚年自號鐵瓶道人,曾任甘肅按察使及福建按察使)修建的,是供后人講學(xué)、研究杜甫的場所。他們致仕回到家鄉(xiāng)后不遺余力地考訂資料、實地前往河南偃師、鞏縣等地考察,以求證實平江的杜甫墓就是唯一的杜甫真身墓。要知道當(dāng)時乃至現(xiàn)在全國有八座杜甫墓。他們的努力似乎沒有白費,1984年,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平江杜甫墓祠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1988年,國務(wù)院公布這里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
杜甫死后各地爭相搶奪他的魂歸處,而生前,杜甫甚至在陸地上都沒有一處居所?!扒锼細w故里,孤舟入洞庭”,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冬(2月),杜甫帶著妻子楊氏、兒子宗武由湖北公安入洞庭湖,開始了他的湖湘漂泊期。此后的2年多杜甫就一直以船為家,在湖湘漂蕩,直至去世。當(dāng)我邁著沉重的步子進入墓廬前的“杜文貞公祠”時,想到杜公的凄涼晚景,不禁流出眼淚。
走進杜公祠,人們仿佛不是置身于莊嚴的廟堂,而是和諧溫馨的民居?,F(xiàn)存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建筑用材、油飾色彩諸方面均具有鮮明的湘東北地方特色和審美意識。整座建筑沒有雕梁畫棟,沒有斗拱飛檐,就連封火墻上的翹角也無常見的堆花彩繪。建筑材料完全采用本地的青磚、黛瓦、紅砂巖、青石板、山杉、毛竹,取于自然而又順乎自然,廟宇建筑群與建筑環(huán)境融為一體, 和諧統(tǒng)一。有如一首田園詩,清淡而恬靜,就像杜甫詩里經(jīng)常描述的那樣。
晚年的杜甫遭逢諸多不幸,也一天比一天衰老多病。進入湖南后,他的眼也花了,但是他看湘江一帶人民的痛苦,卻看得和從前一樣清晰:“石間采蕨女,鬻市輸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號?!保ā肚灿觥罚?。這就是詩圣之所以是詩圣,自從40歲寫下《兵車行》后,他的每一行詩都不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為那些廣大的勞苦民眾。
杜文貞公祠和杜甫墓之間有個不大的天井,天井里有一棵五百年樹齡的羅漢松,松樹華蓋參天,虬枝蒼蒼,似在庇護著天下蒼生。穿過天井,就到了杜甫墓。這是一座江南常見的紅石墓葬,墓坐北朝南,封土堆呈圓形,紅麻石結(jié)頂,麻石墓園,墓前置青石碑,兩旁有附碑,鑲以紅麻石柱,墓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
肅立于杜甫墓前,第一次與詩圣相距這么近。用手摩娑著那墓碑上被歲月勒出的凹痕,仿佛撫摸到了大唐之夢;風(fēng)吹松葉響,仿佛傾聽到了大唐之音。杜甫的時代是從“開元全盛日”轉(zhuǎn)變?yōu)椤皯?zhàn)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路衢唯見哭,城市不聞歌"的時代。杜甫的一生是從“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轉(zhuǎn)變?yōu)樨毑〗患?、流離道路的一生。
杜甫一生寫了3000余首詩,流傳下來在《全唐詩》里的有1149首,在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的《杜工部集》中收錄共1405首。清代蘅退居士編纂的《唐詩三百首》中所選杜甫詩作達39首,數(shù)量第一。據(jù)清代仇兆鰲所著《杜詩詳注》中統(tǒng)計,杜甫在湖南所作詩有95題99首,且有許多重要的代表作。大歷三年(768年)冬,他登上岳陽樓,寫下:“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痹撛姎庀蠛攴牛钌钸h,筆力可與洞庭湖爭雄。
當(dāng)然,在湖南他也有高興的事,如大歷4年(769年)暮春,他在長沙遇見了老熟人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边@首寫于長沙的七絕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內(nèi)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個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nèi)容。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diào)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這豈能不勾起他美好的回憶呢?
然而好景不長,唐大歷五年(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珍舉兵為亂。為避戰(zhàn)火杜甫半夜溯江往郴州投靠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其牛肉白酒。杜甫掉轉(zhuǎn)船頭返長沙賃居江閣。后決定由湘返故里,因重疾復(fù)發(fā),資費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尋找好友裴隱及原來同在朝庭為官后隱居在平江的徐安貞、劉光謙、李安甫等人相助。冬,作絕筆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后不幸病逝于平江縣,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詩人,走完了他59年短暫而漫長的歲月。
杜甫葬于平江縣安定鎮(zhèn)南向五公里的小田天井湖。公元前278年,屈原懷著報國無望的滿腔悲憤懷沙自沉于汨羅江,而相隔1048年后的公元770年,杜甫把生命的最后時光也拋灑在汨羅江上,短短252公里長的汨羅江上,竟棲居著兩代詩魂,唐代詩人徐介就曾寫道:“故教工部死,來伴大夫魂?!闭娌恢菫t湘大地的幸還是不幸?!但以后的湖湘文化兼具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兩種氣質(zhì)卻是不爭的事實。
唐元稹曾有文稱杜甫之孫杜嗣業(yè)將杜甫遷葬于故鄉(xiāng)河南偃師。據(jù)杜氏家譜所載及專家考證分析,因戰(zhàn)火紛擾,實未能遷葬?,F(xiàn)小田村有杜甫后人近2000人,杜姓遷平江的始居地就在小田村的杜家洞。
傍晚時分,夕陽落在杜文貞公祠內(nèi)的“唐杜工部拾遺像”上,斑駁漶漫,老杜還是一如既住地瘦。我深深地向“詩中圣哲”牌匾下的杜甫雕像鞠了三個躬。我想,其實每個湖南人甚至中國人都應(yīng)該到此致敬。從某種意義上說,杜甫是每個中國人的恩人,不僅是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接受過他的詩歌熏陶,更在于他那堅貞、熱忱、善良、悲憫、樂觀的高尚人格在無形中塑造著中國人的靈魂。沒有哪個詩人像他那樣失意,但沒有哪個詩人寫出了像他那樣包容的詩歌;沒有哪個詩人像他那樣備受白眼,但沒有哪個詩人寫出了像他那樣溫暖的詩歌;沒有哪個詩人像他那樣身世飄零,但沒有哪個詩人寫出了像他那樣心懷天下的詩歌。他就像我們鄰居的一位可愛老頭,一聲“老杜”是所有中國人與他心靈相契的暗號。別人的詩歌寫在紙上,他的詩歌釘在后代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