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敏
摘 ?要: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使從事其教學的教師也產生困惑、失落,更使得初中歷史課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困境;改革
【正文】:
初中歷史課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教育,歷來被束之高閣,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有著深切的體會。在一些學校,課程安排中所開設歷史課往往是走過場的形式,或是歷史課的教學課時大量縮減。平時一遇課程緊張,歷史課可以隨意被停課占用,這種現(xiàn)象極為普遍。而讓歷史教師更無奈的是:在學生的心目中歷史課是可有可無;學生家長一聽是歷史老師反映學生情況,態(tài)度也不夠熱情。在教師的業(yè)績考勤中也讓歷史教師感到無限失落。究其緣由,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
長期以來,評價一個學生好壞,主要看分數(shù)的高低。這使得中考、高考成為學校教學的指揮棒,片面追求升學率、及格率成為各學校重視的指標。同時也使得各學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學生心目中認為歷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無的。這樣作為社會學科的歷史科就被擱置冷落于一旁,導致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肩無多大重任,從而缺少了奮斗的動力,至于業(yè)績榮譽也無從談起,這些令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感到極為的困惑與失落。
第二、歷史教育觀念陳舊落后。
從傳統(tǒng)上來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習慣于“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以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歷史教學,除了應付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xiāng),是人類生命力的水源頭”。加上課堂上講究“師道尊嚴”和“上下尊卑”,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泯滅,潛能得不到開發(fā),歷史的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第三、歷史教學手段簡單枯燥。
舊的歷史教學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上,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由此激發(fā)不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者,歷史課本的內容與數(shù)、理、化、外等各科比較,畢竟不是那么深奧難懂,對學科重要性的收益也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這不僅造成了眾人對歷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且對它的教學困難性也同樣缺乏足夠的認識。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所必須面對的現(xiàn)狀與困境。目前我市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如何沖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和困境,筆者以自身教學實踐的初步體會,淺談以下幾個方法策略,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以求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確立正確的歷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歷史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它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教化和人文精神滋養(yǎng)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寶庫,也是人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鏡子,因而歷史課自然也就成為一門極富生命活力的學科。可實際情況卻非如此,其尷尬之處在前面的困境探討中已述及,這里就不再作重復。
歷史教育究竟能貢獻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樂事”。但歷史教育在今日中國教育體系中“功用”有限,從事歷史基礎教育者的歡樂亦有限?!爸钦呤苋晔肥现畷?,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龔自珍語),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歷史的使命感,歷史教師的事業(yè)之魂。梁啟超曾感嘆:“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為大。”“歷史使人明智”倘若我們有這樣的認識,職業(yè)榮譽感就會油然而生。認識到我們從事的教育不是講述陳腐的萬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萬年遺留的人類文化精髓和來自靈魂深處的傳統(tǒng)。后來之人,不忘前師之事,要以古鑒今。從而我們就會感到自豪,產生一種敬業(yè)精神,不斷鞭策和激勵自己為完成本職工作而兢兢業(yè)業(yè),不因從教“歷史”而愧色。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在師生中開展互動的探究性學習是關鍵
“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即收集歷史資料并運用歷史資料,去分析問題,做出合乎邏輯解釋的學習方式。那要如何做好這項工作?我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對探究性學習內容進行適當?shù)倪x擇。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需以相適應的學習內容為載體。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以教材為依據(jù),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選擇內容,如:《人類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過對教材的整合,以小型專題為內容,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的由來》等。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應主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基礎及注重與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
其次,教師要勇于接受挑戰(zhàn)。
對于教師而言,一般對接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開展探究性學習,對其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有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必須具備:新的教育理念,知識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導和激勵學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資源。
到目前為止,歷史探究性學習在獲取資料信息方面還局限于校內圖書館和因特網(wǎng),盡管圖書資料和因特網(wǎng)信息量很大,但畢竟是紙上的、文字的東西為多,實物史料接觸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學習可結合學習內容,組織好學生走出校門,到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遺跡遺址、名人故居等處去閱讀歷史,感受歷史,探究歷史,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增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要沖破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和困境,還有諸方面需要研究探討,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過最重要的條件,筆者認為是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觀念的更新轉化。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重視確立自己的正確教學思想,轉變、更新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抱著“學史致用,重鑄人格”這樣一個功在千秋的理想,我們終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改革歷史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
[2]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