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璇
【摘要】作為“兵頭將尾”,士官隊伍普遍存在人員構成復雜、思想認識差異大等特點,而且由于士兵入伍前普遍缺乏系統(tǒng)的普法教育,入伍后法律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實用性、流于形式等原因,士官學員的整體法治素養(yǎng)偏低,加強士官學員法治思維的培育成了普法宣傳、提高法治素養(yǎng),進而提高整個部隊法治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士官學員 法治思維
所謂法治思維,就是以合法性為出發(fā)點,以法治價值和法制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其實,法治思維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們開車出門,被后面的車追尾了,你會選擇爭吵、私了還是報警呢?如果選擇報警,覺得由警察來處理交通事故更加公平、心里更加踏實的話,這種選擇,就是法治思維導向的結果。具有“法治思維”,就是在我們面對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時,首先考慮的是哪一種方式更符合法律規(guī)定、法治精神。處理交通事故是交警的職責,由他來處理更公正權威,所以選擇報警而非私了,就是我們的法治思維在起作用。
理解法治思維的內(nèi)涵重在把握法治思維以下五個特征:
第一,法治思維是規(guī)范性思維。規(guī)范性思維,也可稱為規(guī)則思維,法治是規(guī)則之治,在有規(guī)則之后,尊重規(guī)則,成為第一要務。法治思維尊重規(guī)則,特別強調人們要堅守,合法性為謀劃處事的底線,以是否合法作為出發(fā)點來思考問題,進行合法與非法的預判?,F(xiàn)在,代駕在我們?nèi)粘I钪幸呀?jīng)很普遍了,以前不少人喝了酒照樣開車,今天,人們要么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要么喝酒后找代駕。這個變化,正是人們服從規(guī)則權威的體現(xiàn)。馬克思說過,在專制的國家里,國王就是法律;在民主的國家里,法律就是國王。這也說明,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法治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是正當性思維。這是因為法治思維,是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指導的思維,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保障、權力制約等法治理念,講究思維的正當性。以權利保障為例,具有法治思維,行為人就會具有私權神圣的意識,就能對私權利提供保護。比如,黨政官員在處理涉及公民利益的事物時,必須從公民權利的角度出發(fā),考慮相關處理是否會牽涉或影響到他們的某種權利,執(zhí)法者具有法治思維,就能多從公民權利角度考慮,避免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再比如,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確禁止,讓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訴人穿著囚服等具有監(jiān)管機構標志的服裝出庭受審。作為一個犯罪嫌疑人,并不是已經(jīng)確定為罪犯,因此不能給他以符號,標注有罪的標簽,只有經(jīng)過庭審、辯論后才能確定他是否構成犯罪,禁止穿囚服受審,標志著我國司法保護人權制度的進步,是對被告人權利的尊重,鮮明體現(xiàn)了對保障人權的法治精神的遵循。
第三,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xiàn)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及必要條件。法治思維重視程序,強調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辦案,一方面可以防止權力恣意,起到維護公民權利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公眾猜疑,起到維護政府公信力的作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司機違章被交警攔下,交警對司機行禮后出示證件,沒一會兒違章就處理完畢,那么,交警行禮出示證件等行為就體現(xiàn)了按程序執(zhí)法。交警是按執(zhí)法流程辦案,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權利,有助于增強法律實施的可接受性,使處理結果更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關于這一點,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正義女神的眼睛是被布蒙上的。這體現(xiàn)了一句格言,程序是維護正義的蒙眼布。即使是正義女神,她面臨的情感因素也太多,難免不被情感所左右,只有蒙上雙眼,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這在法治思維上就體現(xiàn)為強調程序正義。
第四,法治思維是邏輯思維。作為一種邏輯思維,法治思維強調的是,按照法律邏輯思考、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是將法治理念、法律知識、法律規(guī)定付諸實施的認識過程。在此過程之中,法治思維既表現(xiàn)為一種理性的思維,以合法性為判斷的起點,以公平正義為判斷的重點,追求縝密的邏輯;而且也體現(xiàn)出一種邏輯推理的方式,以邏輯分析、判斷和推理作為其內(nèi)在的邏輯構成和表現(xiàn)。人們常說的法不容情,就體現(xiàn)了法治思維是邏輯思維這一特征。法治思維是以事實和規(guī)則的認定為中心的思維活動,首先應服從規(guī)則及其邏輯。強調按法律邏輯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不應受到大眾化情感因素的左右。
第五,法治思維是科學思維??茖W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法律領域,就是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精神。法治思維作為一種科學思維,一是表現(xiàn)在對待事實和證據(jù)的態(tài)度上,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的所謂以事實為依據(jù),其實是指以證據(jù)為根據(jù),用法律去評價一個人,需要依證據(jù)作出事實判斷。如果有證據(jù)可以證明,就構成一個法律事實,如果證據(jù)是非法取得的或者證據(jù)滅失了,那只能放棄對事實的認定,這種對待事實及證據(jù)的態(tài)度是法治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購物要保存好發(fā)票、借款要寫借條等,都是保護好證據(jù),是法治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
把握法治思維的內(nèi)涵還需要將其與它相對應的人治思維作出明確區(qū)分,關鍵在于要對人治思維是不是完全排斥法律這一問題作出回答,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什么是人治思維。人治思維,是指以信奉個人權威為核心,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人治思維崇尚賢人政治,把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否,寄托于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只能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不可能有持續(xù)的良善之治。
由此可見,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于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于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倡導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人治思維則奉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認為權力決定一切。人治思維并非一點法律都不要,但他認為,法律可有可無,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當個人的意愿、判斷和利益與法律沖突時,不是法大于權,而是權大于法。
正因為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存在最根本的沖突,兩種思維方式難以融合,所以,法治思維是對人治思維的革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反對人治思維。樹立法治思維也是士官學員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所以士官學員應注重培養(yǎng)法治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學會依法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