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康長春
摘 ? 要:家訓以治家訓子為本務。好的家訓既是家族繁榮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家訓,蘊含著家國共建有德有“分”社會的治家治國理念與路徑。于成龍家訓立意于家國共建,主張通過官員改善家風來引領社會風氣,實現國家風清氣正。“德”是其思想內核,包括孝敬不違禮、勤儉不奢靡、寬仁不刻薄、公道不欺詐、高潔并立志五種美德?!胺帧笔瞧渚晁?,通過要求家族成員遵守在家庭與社會中的本分、隨分而行,來實現家國的和諧穩(wěn)定。于成龍家訓以訓治家、以家治國,最終謀求家、國的共同發(fā)展,具有典范意義。
關鍵詞:于成龍;《于氏家訓》;家國共建;德;“分”
中圖分類號:B823.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0)02-0085-06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家教,形成了系列講話。例如,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團拜會上講道:“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盵1]以習近平講話為契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專門用于家庭教育的“家訓”,尤其是名人能臣之家訓,再度受到廣泛關注?!疤煜铝舻谝弧庇诔升埖募矣柤礊槠渲兄弧?016年6月,山西省紀委、呂梁市紀委等聯(lián)合制作的《一代廉吏于成龍》族規(guī)家訓專題片,在中紀委網站和客戶端播放。[2]此舉更是強化了于成龍家訓與國家建設的關系。于成龍家訓于家于國究竟有何可取之處,試看下文分析。
一、于成龍家訓的出版?zhèn)鞑?/p>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人。于成龍仕宦二十余年,數獲美譽,如“廉能第一”“清官第一”,三次被舉為“卓異”等;去世后獲謚號“清端”,康熙譽其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自身品行高潔,其子孫也很好地繼承了他的遺風。如長孫于準有情操,被舉為“卓異”,譽為“節(jié)髦再世繼清風”。據薛懷蘭《關于搶救于成龍文物的建議》一文統(tǒng)計,康雍乾時期,于成龍族人擔任過知縣、知州等職務的就多達二十余人。[3]327于氏后人取得的總體成就,與其家教家風應有密切關系。于成龍康熙年間所寫、流傳在于氏內部的家訓,成為治家理政者需要重視的內容。但于成龍家訓的系統(tǒng)研究,目前還較為少見。[4]這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價值。
康熙二十一年(1682),66歲的于成龍在出任兩江總督前請假回籍葬母,于家中撰寫家訓41條。這部家訓,被稱為《于氏家訓》或《于清端公治家規(guī)范》《于清端公家規(guī)》等。管見所及,清代時,于成龍家訓就至少有兩個版本、兩次出版?zhèn)鞑セ顒印?/p>
第一個版本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家刻本:《于氏宗譜》卷五之《于氏家訓》。[3]319-324康熙四十六年,時任江蘇巡撫的于準總結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風家訓,歷時四年,續(xù)修《于氏宗譜》、編訂《于氏族規(guī)》22條、《于氏家訓》41條。[5]63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從內容來看,于準此次編訂的《于氏家訓》實際就是于成龍家訓。
第二個版本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山東聽雨堂刻本:《儒先訓要十八種》之第十卷《于清端公治家規(guī)范》(又稱《于清端公家規(guī)》)。[6]《儒先訓要十八種》,清張承燮輯,為《聽雨堂叢刻》之一,現藏哈佛燕京圖書館。
張承燮,字云青,陜西平利人。據《續(xù)修陜西通志稿·人物志》記載,張承燮性嗜學,收藏多經世致用之書;居官三十余載,未嘗添置產業(yè),廉潔可見。[7]20《儒先訓要》所涉各位先賢,如司馬光、朱熹、楊繼盛、張履祥等,均以其優(yōu)良品行得到后世敬仰。于成龍位列其中,顯示出張承燮對于成龍行狀的認可。書中寫道:“《于氏家規(guī)》《王氏宗規(guī)》,字字日用倫常。茍斯道之未墜,賢愚貴賤咸當信守。寧可弁髦置焉?”[6]2于成龍家訓字字日用倫常,不論賢愚貴賤都應遵守,張承燮的評價可謂精煉得當。
上述兩個版本的文字內容一致,代表了于成龍家訓在清代的兩次出版?zhèn)鞑セ顒?。由此看出,在清代時,于成龍家訓就已經突破了家族內部傳播的局限,由山西傳播到山東,成為一部跨地域、跨家族的治家育人指導文獻。因此,于成龍家訓的影響力,由來已久,不容忽視。
于成龍家訓在當代的出版?zhèn)鞑ジ叿睒s。各種于成龍作品集以及有關家訓族規(guī)的專著中常載有于成龍家訓。如李志安主編《于成龍集》[8]355-359、王振川《于成龍本傳》[3]319-324、包東坡《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粹編》[9]324-328、張志仁主編《山西家規(guī)家訓精選》[10]175-182等等。
二、于成龍家訓的高遠立意:家國共建
于成龍在開篇就道明了寫作本《家訓》的高遠立意:家國共建。于成龍寫道,“正惟一家有教,一國觀感,相習成風,而仁讓興焉矣!故居今日而欲陋習丕變,當自士大夫家倡之”[8]355。簡言之,于成龍認為,國風之正,始于家風,尤其是官員之家風。基于此,身為官員的于成龍寫下了本《家訓》。他希望借助《家訓》的力量改變官員之家風,進而改變整個國家的風氣。因此,于成龍以《家訓》來治家、以治家來治國,最終謀求的是家、國的共同建設發(fā)展。故于成龍為家族子弟所寫家訓,也可被視為“官訓”(官員之準則)、“國訓”(國民之準則)。
于成龍以官員治家作為國家風氣改善的關鍵點,既有代表性,也有可行性。一則官員一般受過較好教育,具有制定實施優(yōu)良家訓之文化水平與能力;一則官員有較高社會地位,如能治家嚴謹、家風清白不染,民眾即會效仿,社會風氣即可為之一變。關于官員于風氣之導向作用,于成龍自身就有類似經歷。于成龍調任兩江總督時,始抵達江寧,官吏就皆望風改操。“南中風俗侈麗”,于成龍到后,人人爭相衣布褐,無管弦之樂,“游惰不空手,柜坊無鎖”。[11]206類似的經歷成為于成龍寫作家訓的實踐依據。
為官先要治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之本然。于成龍身居顯貴之后,仍然不忘治家,并能要求官員躬先表率,反映了他不忘初心、恪守士子本分之高貴品格。
三、于成龍家訓的思想內核:德
于成龍立足于國家的高度,以自己多年的立身處世經驗寫下這篇治家規(guī)范。文末明言“以上四十一條,皆我親身閱歷,件件有著。凡我后人,勿謂其迂遠而忽之也”[8]359。41條規(guī)范,所說都是居家度日、婚喪嫁娶、讀書交友、耕種經商、做官為人等人倫日常,平淡無奇,卻亙久流傳。其思想內核可凝練為以下五種美德。
(一)孝敬不違禮
孝,是于成龍對家族成員提出的第一要求。孝,本義為盡力奉養(yǎng)父母,引申為長輩去世后一定時期內要遵守禮俗,如穿孝服、按時祭祀等。于成龍家訓對“孝”的強調,正是從生時盡力奉養(yǎng)與死后依禮祭祀兩方面展開。于成龍家訓第1條便提出“孝為百行之原”[8]355。他要求子女不論富貴、貧賤,能夠各盡所能、隨分養(yǎng)親;如有不孝,“族人公罰”。第15條提出,父母年至六十,子女應當及時置辦衣衾棺木等喪葬用具。第16條要求或四時、或忌日,晚輩當祭祀祖先,依序行禮,不能疏忽省略。
于成龍對“孝”的重視,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也是他身體力行后的深刻感悟。于成龍40歲時,獲得候補知縣身份,但為了侍奉老父而放棄;父親去世后,于成龍守孝三年。對于繼母李氏,于成龍也一直如親兒般孝順。李氏亡故之時,時任黃州知府、年過花甲的于成龍,悲傷痛哭,極盡哀思。
(二)勤儉不奢靡
勤儉,是于成龍對家族成員提出的第二要求,在于成龍家訓中占據較大篇幅。于成龍勤儉持家,廉潔從政,生時被稱為“于青菜”“清官第一”,卒后僅留綈袍(厚綢子制成之袍)一襲、鹽豉(豆豉)數器,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12]10083-10087于成龍在家訓中對身體力行的勤儉之道大加闡揚,希望于氏后人不論是讀書,還是務農、經商、從政等,都能夠繼承發(fā)揚勤勞節(jié)儉之美德。
讀書之人應勤。于成龍家訓第5、第6條提出,讀書不僅能進取功名,而且能使人明透道理,故讀書之人應當苦功望進、破除積習、樹遠大志向、定長遠目標。因此,他希望族內子弟考取童生后,能夠“下一番苦功,望進學”[8]356;做了秀才后,又能夠下一番苦功望中舉?!凹词箶得慌迹D於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為不通?!盵8]356與此同時,于成龍批評當時家族內部在讀書治學問題中存在的滿足于小成績,“僥幸博一青衫,自以為萬事皆足”[8]356,迷信風水等不良現象。
務農之人應勤。于成龍家訓第9條提出,有田之家“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勤得一分,多得一分之利”[8]356。因此,耕者應當深耕細做,及時耕種,及時除草,及時收獲,“寧先時,毋后時”[8]356,“不時親身董率,勿自家懶惰”[8]356,從而以勤來換得好的收成。古代社會,科學技術不發(fā)達,農業(yè)活動必須嚴格地遵守農時,否則收成就會受到影響,甚至顆粒無收。于成龍對“有田之家”的告誡,正是尊奉了這種思想。即使是農暇之時,耕者也不應該完全休息,而應當趁機置辦來年耕耘所需之物。于成龍對耕者之“勤”的要求,除了上文所述對時間的充分把控上,還反映在對田地的高效利用上。同樣是第9條,“田有隙地,必種瓜菜之類,畜養(yǎng)豬雞”[8]356,以補不足??偠灾?,耕種之人應當利用一切時間、一切土地致力于增收創(chuàng)收,人與土地盡量不要閑置。
經商之人應勤。于成龍家訓第11條,經商之人或開店,或行商,均應早起晚睡,不能偷安。雖然對經商者應勤的敘說較為簡短,但于成龍引用了古語“不將辛苦意,難取世間財”[8]356來強化這個觀點。
居家要儉。居家,包括衣服飲食、嫁娶祭祀等,要節(jié)儉,量力而行,不能浪費。于成龍家訓第12條,“居家要儉,當念錢財非易。衣服飲食,惟期適口充身,不可浪費?!盵8]356第7條,即使身居顯要,居家也要“勤儉,不可奢靡”[8]356。第14條,嫁娶子女,不可過費,“聘財妝奩,但當量其家計大小”[8]357。第16條,祭祀祖先,應量力而行。
可以說,于成龍家訓對勤儉的要求不分身份、不分職業(yè)、不分事件、不分目的。勤儉,是于成龍視之為浸入人之生命的品行標準。
(三)寬仁不刻薄
待人上,于成龍家訓多次強調“寬”“仁”。第39條:“吾人處世當存一寬大之念”[8]359;第34條:“居心不可刻薄,天地長養(yǎng)萬物,只是一個仁”[8]358。他認為人當處處存仁心,所見、所行、所言,就是一團和氣,?;塾腿欢?。博施濟眾,必永享富貴。遇好事不做、貧難不施,則只是一個“守財虜”。因此,凡事不可做盡,“力不逮于我,我不可窮人之力。人勢不及于我,我不可使勁其勢”[8]359;“人終身認一個‘忍字”[8]359。他要求:聰明子弟,應當有寬厚宅心,刻薄則有損福分;貴顯之后,不能疏慢骨鯁貧賤之士;莊重、禮貌地對待奴仆,體恤勞苦、軫念饑寒。因此,寬仁,是于成龍主張的待人之善德。
(四)公道不欺詐
公道,此處意指公平公正。于成龍家訓第31條:“致富由勤,人盡知之。我謂‘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訣?!盵8]358于成龍?zhí)岢觥肮馈辈攀侵赂恢E,其重要程度甚于“勤”。心懷公道,則永保?;?有違公道,即使富貴,終究消失。于成龍列舉的有違公道之舉如:欺慢愚人、巧詐錢財、缺斤少兩等。第37條又說,“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詐,鬼禍災生”[8]359。他要求子弟心存“公道”、不欺人心。所謂天道惡盈,若無“公道”之德,則富貴轉而消逝。因此,“公道”,是于成龍主張的處事之善德。
“公道”是于成龍一直的追求與堅守。于成龍任職的第一個地方地廣西羅城,偏處山隅,清朝時瘴癘虎狼橫行、民風彪悍。于成龍與友人書信寫道:“某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11]202這里的“天理良心”,用“公道”二字解釋可謂恰當。正是有一顆“公道”之心,才能在如此惡劣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中泰然處之。于成龍45歲初次從政時強調公道,66歲時任兩江總督的高職、寫作家訓時仍然強調公道。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不僅未曾磨滅于成龍的初心,而且使他更加知曉這幾個字的可貴。于成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很好地詮釋了“公道”二字,也為后人做了榜樣。
(五)高潔并立志
于成龍家訓第35條:“立身貴高”[8]358。“高”,指精神的高潔,反對高傲。于成龍要求子弟看重自己,非禮不為,不同流合污。
于成龍家訓第36條:“人貴立志”[8]359。于成龍希望人人有志向、有目標,并向著目標持續(xù)努力;同時又主張志不在大,不能大言不慚。他要求子弟目標在哪里,就向哪里努力。
上述五種美德,是于成龍家訓的思想內核。從行為對象上,這五種美德也可合為:侍父母以孝敬,待人以寬仁,處事以公道,克己以精神高潔、心有所向、勤勞節(jié)儉。其中著墨最多者為:勤儉,彰顯了中華民族立身處世之重要精神品格。
四、于成龍家訓的精魂所在:“分”
于成龍家訓中,貫穿著一個核心主題:“分”?!掇o海》中,“分”有二音多義,此處取“fèn,名分,職分”意,相應組詞如分內之事、人人有分等。[13]779-780于成龍家訓一方面要求后人各守其分,做好分內之事;一方面主張各隨自身之分行事,勿要超越。
(一)各守其分
于成龍家訓對家族成員在家庭內部,以及社會中的本分、職分做了明確的說明。
第一,家庭成員之分。主要包括父母之分、子女之分、兄弟之分等。
父母之分。于成龍家訓中,父母之分主要包括對子女的教育、監(jiān)督、謀劃三個方面。教育:父母應教育子女以規(guī)矩禮數、生存本領等。例如第24條,子女飲食動作,父母“俱教以規(guī)矩”[8]357;事上接下,父母“俱教以禮數”[8]357;勿使放蕩狂妄。第26條,父母應教男孩以學問,望其收心上進;應教女孩以紡績女紅,望其謹言慎行。監(jiān)督:父母應監(jiān)督子女之讀書交友。第22條,子女年幼時,父母應早晚不時稽查;外出求學后,也須考察其功課;“倘有曠業(yè)之日,則根究蹤跡,大加振刷,勿事姑息”[8]357。第21條,子女成人之后,父母還應監(jiān)督其交友,如有不端之友,及早禁絕,防微杜漸。謀劃:父母應為子女計長遠。第4條,子女年少時,父母應當為其選擇適當的職業(yè)?!笆哭r工商,各執(zhí)一業(yè)?!盵8]356即使是愚笨之子女,也應當早為打算,“必令其執(zhí)一藝,庶不致閑曠其身”[8]356,以使長成后,能夠養(yǎng)育妻子兒女。第14條,子女年長之后,父母應當為其謹慎地選擇適當的婚姻,一一訪實,不能輕許。于成龍?zhí)岢?,“從小姑息,長大廢棄,皆為父者貽之也”[8]358。因此,于成龍家訓要求家族成員盡到身為父母之本分。
子女之分。于成龍家訓中,子女之分主要是養(yǎng)育父母身心、操辦父母后事。這在家訓第1條就有鮮明體現?!案改干鷥?,能有幾個身顯榮親的?就是力田貿易、肩挑負販,皆可緣分以養(yǎng)親”[8]355。為人子女者,富貴顯達者少,庸庸俗子者多。因此,于成龍教育后人,隨分養(yǎng)親:讀書明理者,以養(yǎng)育父母之心志為首要;“愚夫俗子”,就努力養(yǎng)育父母之身體,環(huán)繞膝下,使享天倫。第15條則說,父母年老(文中為60歲)后,子女應及時置辦衣衾棺木。合而言之,子女當使父母老有所依、死有所歸,盡到身為子女之本分。
兄弟之分。于成龍家訓中,兄弟之分是兄愛弟敬,長幼有序。如第2條講道:“我今立訓:同爨者,宜一室和氣;若是分居,亦要彼此聯(lián)屬。為兄者當愛,為弟者當敬?!盵8]355兄弟同出父母之身,應一室和氣,患難相恤,貧富相顧,不肖相勸。一族之人,同出一脈,“譬如樹之有干,畢竟落葉歸根”[8]355,應執(zhí)長幼之禮,而不論人品、貴賤、血緣遠近。兄弟各守本分,家族和睦共榮。因此,于成龍要求兄弟之間當兄愛弟敬,維護手足之情;家族成員之間不論貴賤遠近,當同氣連枝、長幼有序。
第二,社會成員之分。主要包括讀書人之分、官員之分、普通民眾之分等。
讀書人之分。于成龍家訓中,讀書人之分是讀書以明道。如第6條講道:“四民之首曰士,原期讀書明道”[8]356。于成龍希望子弟進學(明清兩代指童生考取生員,進入府、縣學讀書,也叫做“中秀才”)后,能夠小心敬畏不放肆,依然與平常人無異,埋頭讀書;反對呼朋引類,胡作非為。
官員之分。于成龍家訓中,也有對官員之分的規(guī)定。如第7條講道:“幸而上達,身雖貴顯,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盵8]356再如第13條,貴顯之后,鄉(xiāng)黨朋友之間,禁其放肆,寧嚴勿寬。
此外尚有夫妻之分:互相敬重,第17條講道,“夫婦之間當思一‘敬字”[8]357,就如梁鴻孟光之舉案齊眉;農民之分:“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普通民眾之分:“朝廷錢糧依期奉納”[8]356,不可拖延;等等。無論是父母子女,無論是對人對己,無論是讀書為官,于成龍都要求能夠恪守本分、職分,安分守己,做到恰如其分。于成龍家訓通過規(guī)定各位家族成員在家庭內部、社會中應遵守的本分,來協(xié)調家庭、社會關系。
(二)隨分而行
于成龍要求人人恪守本分、職分,盡職盡責;也要求隨自身的本分而行,不必強求。
比如隨分養(yǎng)親。第1條講道:“讀書明理者以養(yǎng)志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養(yǎng)其口體”。[8]355讀書明理或愚鈍平凡者,根據自身之身份地位養(yǎng)育父母之心志、身體。
又如隨分定業(yè)。第4條講道:“賢者做向上事,愚者亦必令其執(zhí)一藝?!盵8]356賢者、愚者按照各自能力在士農工商中,各執(zhí)一業(yè)。
又如隨分婚喪。婚喪嫁娶者隨自身之地位、條件而辦理。如第14條講道:“結親惟取門當戶對,不可攀高,亦不可就下?!盵8]357至于聘禮,“但當量其家計大小,不可過費,恐傷元氣?!盵8]357第16條講道,祭祀祖先,或時祭,或忌日,“牲醴、湯飯、紙錢,量力設備”[8]357。合言之,喪葬皆應量力而行,皆應符合自家情況。
再如隨分守節(jié)。第30條講道,丈夫早亡,妻子應隨自身之身心品性決定是否守節(jié)。“其或青春年少,不能終節(jié)者,不妨善言,盡伊父母令其改適”[8]358。這在強調三綱五常、宣揚貞潔烈婦的古代社會,無疑顯得非??少F。
綜上,于成龍家訓一方面要求人人守“分”,完成分內之事,勿要疏忽不慎;另一方面又主張人人隨“分”,勿要勉強以求,做出“分”外之事。因此,“分”可視為于成龍家訓的精魂,是于成龍維護和諧家庭、社會關系的重要法寶,是儒家中庸文化無過無不及思想的很好體現。
于成龍家訓平實語言中,蘊含著家國共建有德有“分”社會的治家治國理念。充分挖掘其價值,將助力于當代家庭教育與國家建設。第一,將改善社會風氣的基點聚焦于官員治家。家訓中,于成龍從國家大義的角度出發(fā),以己為范,以官員治家作為理政之基。于成龍希望官員能夠改善各自家族之風氣,修身律己、節(jié)用愛人、崇善立德,進而引起連鎖反應,使一個國家風清氣正。第二,設立了治家育兒之德行標準:孝敬、勤儉、寬仁、公道、高潔立志。第三,提供了家庭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法門:各守其分、隨分而行。合言之,于成龍家訓既提供了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又突破小家的范圍提供了家國共建的理念與路徑,具有典范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2015-02-15)[2019-04-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 閆衛(wèi)星.《一代廉吏于成龍》族規(guī)家訓專題片在中紀委網站推出[N].今日方山,2016-06-25(04).
[3] 王振川.于成龍本傳[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3.
[4] 李添文.近20年于成龍研究述評[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34-37.
[5] 朱昌榮,曹雅麗.于成龍族規(guī)家訓:奉禮孝 存仁廉[J].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7(7):63-64.
[6] 張承燮.儒先訓要十八種:上冊[M].光緒二十七年聽雨堂刻本影印本.
[7]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民國)續(xù)修陜西通志稿(第46冊)[M].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8] 李志安.于成龍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9] 包東坡.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粹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10] 張志仁.山西家規(guī)家訓精選[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
[11]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2008.
[12] 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縮印本.
責任編校 ? 王學青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family instruction is to manage the family and educate children. A superior family instruction not only guarantees the familys prosperity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 In the family instruction of Yu Chenglong, a renowned integrity official of the time, is contained the notion and means by which the nation and the family can be managed in which there is morality and duty. Yus instruction, founded on coordin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family, advocates that officials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molding the socially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perfecting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 to realize a preferable atmosphere of the country. Virtue, its central ideology, covers filial piety and reverence,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benevolence, justice and noble aspire. Duty, where its soul lies, requires that family members abide by their duties in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and follow what is required of the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s harmony and stability. Yus family instruction, preach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family with construc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 in the way the family is manag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the nation, is thus of exemplary significance.
Key words: Yu Chenglong; The Yus Family Instruction;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and the nation; virtue; duty